解释一下,什么是正能量,反能量,正物质,反物质,湮灭?
物质是能量,能量是物质,e = MC ^ 2。在粒子物理学中,反物质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质由反粒子组成,就像普通物质由普通粒子组成一样。例如,一个反质子和一个反质子(正电子)可以形成一个反氢原子,就像电子和质子形成一般物质的氢原子一样。另外,物质和反物质的结合,就像粒子和反粒子的结合一样,会导致两者的湮灭,从而释放出高能光子(伽马射线)或者其他能量较低的正负粒子对。正负物质湮灭产生的粒子被赋予的动能等于原正负物质对的动能,加上原物质的静止质量与生成粒子的静止质量之差,通常占大多数。
反物质在自然界是找不到的,除非它以稍纵即逝的少量存在(比如由于放射性衰变或者宇宙射线)。这是因为如果反物质不存在于物理实验室这样的人造环境中,它必然会与自然物质接触并湮灭。极少量的反粒子和一些稳定的反物质(如反氢)可以人工制造,但不足以验证其理论。
1927 65438+2月,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提出了电子的相对论方程,即狄拉克方程[1]。有趣的是,方程中发现了一般正能量以外的负能量结果。当电子趋向于跃迁到可能的最低能级时,这显示了一个问题;负无限能量是没有意义的。但为了弥补这个条件,狄拉克提出真空态是一个充满负能量电子的“海”,称为狄拉克海。因此,任何真正的电子都会充满这些海洋的正极。
扩展这个想法,狄拉克发现海中的这些“洞”带正电荷。起初他认为这是一个质子,但赫尔曼·韦勒指出,这些空穴应该与电子具有相同的质量。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在实验中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在此期间,反物质有时被称为“反物质”。虽然狄拉克本人并没有使用反物质这个术语,但是后来的科学家称反质子和其他粒子为反物质。完整的反物质周期表是查尔斯·珍妮特在1929年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