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000年中国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谁?
大约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道教创始人。老聃,字伯阳,楚国(今陆毅东)古县李湘曲仁里人。他是周朝“管藏书的史家”,孔子曾向他求过礼,后隐退写了《老子》。我说老子,是指太史云或者老莱子。《老子》是不是老子写的,一直有争议。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化,认为“道生一、二、二、三、三事”,“道”是“夫(命)之命自然”,所以“人应地,地应天,天应道,道应自然”。“道”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变,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一书中包含了许多朴素的辩证观点,如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道之运动”,可以从对立中转化,“正为奇,善为恶”,“祸为福,祸为隐”。他还认为世间万物是“有”与“无”的统一,“有与无”是基础,“世间万物皆因有而生,因无而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补”;“人民的饥饿和粮食税一样多”;“人民死得轻,却靠它生存”;“人不怕死,你为什么怕死?”。他的理论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内容主要见于《老子》。
孔子确信
公元前5565438年+公元前0-479年
春秋时期的鲁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名山,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东南)人。过去他是宋朝的贵族。少点“穷贱”,长点,曾经担任过“专员”(会计)和“农场”(畜牧)之类的。向一位普通的老师学习,相传,曾请李到,跟长虹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向这位老师学习了钢琴。纠集弟子讲学,搞政治活动。50岁时被鲁国中督宰提拔为牧羊人,并拍下了事件的照片。后来,他周游宋、魏、陈、蔡、齐、楚等国,声称“如果你对我有用,那东周呢?”最后是有用的。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整理诗文书籍等古代文献,编辑鲁史家撰写的《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相传弟子3000人,其中名家(圣贤)70余人。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的意思是“爱”。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欲立则立,欲达则达”的论点,主张“忠恕”原则,认为“仁政”的实施应以“礼”为基础:“克己、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宗教鬼神迷信,持怀疑态度,认为“不知其生,不可为鬼”,“不知其生,不可以为君子”。还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的观点。倡导私塾授课氛围,提倡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教而不厌”,强调“君子学道爱人,小人学道易”。在政治上,他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大臣、父子”都应名副其实,提出了“不患不均,不患贫,而患忧”的观点。自西汉以来,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巨大。现存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材料。
邓Xi
公元前545年-公元前5065438年+0
春秋时期
在春秋末期,他是一个先驱和著名的法家。郑国人。他曾是郑的医生,开了一所私塾。他用他的竹刑(写在竹简上的法律)教导人们,宣传法治。“人民...得知诉讼律师不计其数”(《吕春秋?打来的”)。他的“模棱两可的说法,不经调查就成立一个字”,对后来的辩手影响很大。汉书?邓被《艺文志》记载,是后人假借一个名字写成的。
曾子
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36年
【春秋?鲁]
(前-前)春秋末期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名人参,字玉子。孔子学生。以孝顺出名。曾提出“吾日三省”(《论语?学及》)的修炼方法。人们认为,“忠恕”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他也主张“慎终(慎终父母之丧),追远(虔诚祭祖),敬人之德”,“犯罪不上学”。他的许多言行都记录在《大戴》,据说《大学》也是他写的。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尊称其为“宗圣”。
紫思
公元前483年至公元前402年
战国时期
战国早期的哲学家。姓孔,名姬,孔子之孙。根据传说,他在曾子受教育。崇尚儒家“诚”的道德观,认为“诚”是世界之本,以“中庸”为其理论核心。孟子曾经受雇于他的弟子,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形成了孟思学派。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尊之为“告圣人”。汉书?《艺文志》曾记载子思二十三篇,现已失传。现存的《礼记》、《中庸》、《表注》、《方注》等,据说都是他写的。
墨子
(大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
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明斋。湘川原籍宋朝,后长期居住在鲁。我学的是儒家,但因为不满“礼”的复杂,所以另立新论,召集弟子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对立。他的“天意”、“明鬼”论继承了殷周传统的思想形态,但增加了“非天命”、“兼爱”的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爱穷”论,认为“执天命”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互爱互利”,不应有亲疏之分。奉行“寸步不让,造福天下”的精神。他的“不侵”思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俭”、“葬之俭”等思想是针对贵族“奢靡享乐”的。也重视生产,强调“恃力者生,不差钱者不生”(《墨子?非享乐”),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舒,乱者得治”弟子众多,以“扬天下之利,灭天下之害”为教育宗旨,特别强调苦练,守纪律。墨学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卓越之学”。现存的《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学的基本材料。
庄周
(大约)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明州。宋·郭猛(今河南商丘东北)出生。他曾是蒙蒂的一名漆园官员。家境贫寒,曾向剑河侯(官名)借粟,但被以厚币拒绝录用。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强调事物的自发发展。他认为道是自然产生的,起源于自身,无有,在道开始之前就被封印了(即道无界差),从而达到“万物皆同”(即万物皆同)。他还认为万物都是“不动不变,时不动”。“人间无非秋末,山小;魔首伤于子,而彭祖为死”(《庄子?《万物之论》),主张物我统一、是非统一、大小统一、生死统一、贵贱统一,倡导“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平和无忧。对来说,杨想象中的美。他是《庄子》的作者。
荀子
(大约)公元前365438年+公元前03-228年
战国时期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名,时人尊之为“卿”。汉人避讳宣帝,一度改称孙青。赵国人。他曾在齐国求学,三次担任祭酒。后来到了楚国,淳沈骏任命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立说,末教。韩非和李四都是学生。他的理论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比如他反对天命论,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控命用命”的观点,如果你认为人可以通过对“天官”(感官)和“天王”(心)的感知来理解客观性,强调思维胜于感觉。还认为“万物各有不同,故须相盖”,而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心灵必须“空静”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认为人性本“恶”,“其善是虚妄的”,只有“学法以礼,方为善”。他的政治观是“礼治”与“法治”的结合,秉承儒家“正名”论,强调尊卑之名,主张“法为王”(继文、武、周公之道)。在经济上,主张“厉行节约,开源节流”,“节约工农”的观点。《赋篇》说理透彻,结构严谨,对汉赋的兴起产生了影响。荀子写的。
董仲舒
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
西汉
西汉哲学家,现代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出生。专攻春秋公羊传。曾任大夫,江都相、焦溪王相。汉武帝提拔贤士,提出“天人三策”,建议“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不在者,皆尽之,故不进也。”被汉武帝采纳,形成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格局,此后两千年间为封建统治者所遵循。其学以儒家宗法为核心,夹杂阴阳五行学说,集神权、君权、宗法、夫权于一体,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他的学说以“天人合一”论为核心,认为“君主是上帝赋予的”,“天”往往以傅锐和灾难来表达对地上统治者的祝愿或谴责。他还将天道与人力资源相比较,以论证他的“道之大源出于天道,天不变,道不变”的观念。他还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主张“黑、白、红”的循环史观。著有《春秋》和《东子文集》。
杨雄
公元前53-65438年
西汉
一个是杨雄。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词云。成都(今四川)人,属蜀郡。当了皇帝,就侍奉黄门郎。王莽是校书的时候,天禄阁是官医。人口吃,谈不上戏剧,却以文章出名。早年的《杨昌赋》、《甘泉赋》、《猎羽赋》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后来,富博写了《雕虫篆刻》《强夫不为也》,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为法言,仿易经为太玄。提出“玄”是宇宙万物之根的理论,强调如实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性,认为“生者必死,始者必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批判了老庄“弃仁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性也是善与恶的混合体,培养其善是好人,培养其恶是恶人”(《法眼?修东西”)。他曾经写过方言,描写西汉时期各地的方言,是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材料。续《仓颉篇》,编《荀辨篇》。原集是明代编纂的,现已失传。严清柯俊的《上古三代、三国、六朝、秦汉全史》载赋、镇等四卷,最为详尽。
王冲
(大约)27-97
东汉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任重这个词。会稽上虞(今浙江)人。出生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家庭,很少去洛阳太学,曾师从班彪,擅长说明文而不察章句。他当过县官、中官,后被革职在家,专事写作。同郡的谢颐武写了一封举荐人才的信,汉昭帝张专门请了一次公车征,因病没有去。论学习“天地和则万物生,夫妇和则子生”(《论衡?自然),即气的运动产生万物。自然界中的“灾”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他还认为:“夫为天,自然,无为;如果你给一个人发消息,那就是有出息,不自然”(《发消息》)。人的生命和精神是以“精”为基础的,“精死则亡”(《论死》),不承认有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灵魂。他的“天人合一”论和当时流行的灾异、指责、鬼神等迷信,也曾写过《问孔子》、《刺孟子》等文章,反对将儒家经典转化为教条。另一方面,文章强调内容,主张“百篇文章对天下无害”;不用,一章无济于事”(《自律》)。并提倡大众化,反对崇古、仿真和“华而不实的虚伪”(同上)。他是《论衡》的作者。
嵇康
224 - 263
【三国?魏]
三国魏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郭?9 .罗人(今苏县西南)。与魏宗室联姻,大夫散于官中,世称散于中。崇尚老庄,讲求养生之道,饮食之道。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主张“不要唐舞,要薄孔伷”,对当时当权的司马集团不满,被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杀害。哲学上认为“道说之气,众生赋之气”(《明丹论》),肯定万物赋之气。他还提出了“越是有名的宗教越是自然”的理论,主张回归自然,厌恶繁琐的儒家伦理。鲁迅称他的杂文“思想新颖,常反旧说”,代表作有《与山石原绝交》、《师法自然难》。诗长于四字,风格清朗庄重。有一首代代相传的怨诗。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没有哀乐之分,同样的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受。他擅长击鼓,尤其擅长演奏《广陵散》,并著有《福琴》,详细描述了琴的演奏方法和表现力。他是《冀中三际》的作者,该书已失传。鲁迅先生编撰的《纪嵇康》是后世最为详尽的一部典籍。
王弼
226 - 249
【三国?魏]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是人,魏(今河南焦作市)人。他曾经是商,一个有着文学名字的年轻人。他24岁就去世了。他善谈儒道,能以言避辩。他在崇尚玄学、畅所欲言方面与言和、夏侯玄不相上下,被誉为“太初之音”。认为“虚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亦称“虚无”。世界虽大,“寂静至虚无是其根基”。他还认为“万物始于无”,肯定了著名的宗教(has)来源于自然(has)。他还“扶老入儒”,用玄学取代没落的经学。他的注释《易》重哲理,一扫汉代经学的繁琐之风。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注》。
玄奘
602 - 664
唐朝
俗称和尚法师,俗称唐僧。唐代高僧、佛学家、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甄珍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创始人之一。姓陈,名贤。螺洲沟(今河南偃师沟镇)人。出家后,我拜访了世界各地的佛教名师。因为觉得各派学说不一,难以下定论,所以决定去天竺学佛。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贞观元年),离开凉州西行至玉门关,历尽艰难抵达天竺。我最早是在那烂陀寺跟杰贤学的。后来,他游历天竺,与当地学者论道,声名大噪。十七年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e组织翻译经典著作,* * *翻译经典著作和论著七十五部,1335卷。译出的佛经往往逐字逐句、一丝不苟地翻译,丰富了祖国古老的文化,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经典,在国际上被称为“新译”。他编著了《成只知论》,认为“我”(主体)、“法”只是“知”的实现,并不是真实的。只有脱离“我执”和“法执”,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他还写了《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他的故事在历代民间广为流传,如元代吴长岭的《唐三藏西游记》杂剧、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都来源于他的事迹。
韩愈
768 - 824
唐朝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还字。河南省杨贺(今河南省孟县南)。自称郡王昌黎,世称汉昌黎。早年孤独,被小姑养大,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御史监,贬阳山令。赦免后,他担任郭子博士和刑部侍郎。又因劝阻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他死在送葬队伍中,被称为韩文公。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文学上,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文体,提倡散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古文的传统,并大有发展之势。人称“唐宋八大家”之首。原道、原性保持了尧舜传至孔孟的道家传统。也认为人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类。最高级的是生而善,最低级的是生而恶,中级的可以导致最好的善或恶。但在《师说》中,认为“人非生而知”,提出“弟子不必次于老师,老师不必优于弟子”。他的诗力求新颖,有散文在其中,时而险奇,对宋诗影响很大。他是《昌黎先生文集》的作者。
李敖
772 - 841
唐朝
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之。陇西季承(今甘肃秦安东)人,人称昭君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石闻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复性书》融合了儒释思想,认为人性本善,“爱生于性”导致善恶,“爱昏性隐”,提出“正念”的方法,消除恶“爱”,以达到“复性”,成为“圣人”。他师从韩愈学习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来南录》是很早流传下来的日记文章,风格朴实。作品有《李文公文集》等。
刘禹锡
772 - 842
唐朝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梦见文字。洛阳(今河南)人,生于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至贞元之间,有进士、弘慈两科。给予监督和建议。加入王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司马朗州,迁连州为刺史。裴度推荐后,动了太子客,加了校部史。这个世界叫做刘斌科。他与柳宗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称为“刘浏”。后来和白居易合唱很多,也被称为“白柳”。他的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喻手法,赋予政治内容。田歌、支竹词、六枝词等诗歌中充满了民歌,这在唐诗中是独一无二的。哲学上提出了“天人相胜”、“互相利用”的观点,认为自然的作用在于“生万物”,人的作用在于“治万物”,反对“因果报应”、“天人感应”论。他是刘梦德文集的作者。
柳宗元
773 - 819
唐朝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粗细。河东谢贤(今山西省郓城县解州镇)古称六合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任蓝田尉,升任监察御史。与刘禹锡一起加入王集团,任礼部尚书。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来迁到柳州刺史,所以又叫刘柳州。韩愈和韩愈都倡导古文运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苍劲有力,推理透彻。捕蛇者的理论揭露社会矛盾,批判时政,尖锐有力。“三诫”等寓言短小精悍。《永州八章》等山水游记,写山水,很多地方都有寄托。也是一首风格鲜明的诗。从哲学的角度,认为“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否认“元气”之上有更高的主宰。他还指出天地元气阴阳不应“赏功罚灾”,反对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天对天》一文回答了几千年前屈原在《田文》中提出的关于宇宙、自然、历史的问题。还有主张儒释道和谐的思想。他是《河东先生文集》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