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2)洪武的统治

第一条“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会怎么样?”?在《中,我们设定了推演分析的规则:时间推迟276年,前面出现明朝的人物为第一。

为便于区分,前明朝即历史上的明朝称为“前明朝”,后明朝即置于清朝位置的明朝称为“后明朝”。

后明只享受了前明的发展成果,却不知道前明发生了什么。

同时,后明时期又分为八个阶段:

本文是第一阶段(1644—1678)的第二篇文章。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上一篇《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1)平定天下》的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看看洪武时期明末的内部治理。

历史上朱元璋一边应付国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一边搞北伐、南伐,同时还在治理内政。

通过他的治理,即使继承了历史上元朝末年的烂摊子,也是民不聊生,国库泛滥。

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

明末初年,世界经历了明末的天灾人祸。在对抗满清的同时,朱元璋在内政治理方面也不会落后。

明末清初小冰期,自然灾害不断,明朝中后期财政崩溃,无法救灾,导致流民遍地,农民起义得不到镇压和爱抚。

特别是陕西、河南是土匪肆虐的重灾区,其他山西、山东、湖广、四川、江西、南直隶等地也有受灾,但危害没有那么严重。

此外,正是满清的五次入侵摧毁了北直隶。

但即便如此,比起元朝给前明留下的烂摊子,前明给后明留下的遗产已经好很多了。

明朝后期,不需要搞大规模移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休息,那些受损的地方就能恢复。而南方地区在清朝没有经过战争和屠杀,人口也没有大规模减少,所以马上就可以生产大量的物资。

所以,即使此时仍有小冰期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后明朝在朱元璋手里,管理得比历史上的前明朝好。

此外,作为前朝明朝“一鞭法”的延续,“檀定儒木”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开始实施。

但朱元璋作为农民,自然更理解和关心农民。另外,明末的山海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清朝那么混乱。所以他在位的时候,自然会直接实行“扩丁入穆”作为“洪武之治”的措施。

同样,以白银为通用货币等措施,作为前明的发展成果,也会被后明继承。

这些都算是继承前明遗风,而不是吸取前明经验教训。

至于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叫嚣“不与民争利”的林东党,喜欢藏田逃税的土豪劣绅...撞在朱元璋手里是他们倒霉!

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明朝中后期思想活跃、民间发展频繁的社会形势和“虚君”观念,在朱元璋手里当然是要整顿的。

这些不是前朝明朝的教训,而是朱元璋对看得见的威胁的应对。

即使我们没有从过去的教训中吸取教训,但如果我们忽视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看得见的威胁,那也是不正常的。

这就好比,如果把朱元璋放在初唐当皇帝,他会处理那些门阀,而不告诉他唐朝皇帝是怎么做的。

历史上,在北疆刚刚收复,胡汉杂居的时候,万里长城是明朝从零开始修建的。

同时采用元朝宗室制度,分封王于长城内外构筑第一道防线,在秦岭淮河构筑第二道防线镇守都城(南京),形成内外两道防线。

这样北方游牧民族再崛起的时候,既可以不像北宋那样直接被首都打击,又可以制衡这两道防线,不至于闹事。

明朝后期,虽然蒙古各部威胁不是很大,但参考前朝,还是分封国王,构筑防线。

因为后明继承了前明完整的边防体系,后明设立的这些卫生所应该在前明卫生所的更北边,王赛的封地会更北边。

前明丢失的关西七卫,后明大概会收复,实际的禁卫也设在那里,军户搬迁,而不是像前明那样,给当地蒙古人封号,实行羁縻之治。

因为那个地方的位置很重要,处于各种势力的交汇点。东南为明朝河西走廊,东北近漠南蒙古,西为叶尔羌汗国,南北分别为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和和硕特部。

控制此地是对卫拉特蒙古各部和叶尔羌汗国的一种制衡。

以朱元璋的战略眼光,自然能看出此地的重要性。甚至会在明代长城的基础上,向西延伸新建一段长城,将其包裹在长城内。

同时可以在长城外构筑东起海西女真,西至关西七尾的新防御带,第一道防线的王也可以围在这里。

或许,后来的永乐皇帝朱迪的封地很有可能不在北平,而在建州。

这条防御带从东、南包围着喀尔喀蒙古,将卫拉特蒙古的沙漠部分与西部的青藏部分隔开。

对喀尔喀蒙古各部和卫拉特的臣服不起任何作用,但一旦蒙古各部有任何变动,这条防御带就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将第一道防线进一步向北推进后,可以将第二道防线设置在历史上第一道防线所在的地方,也就是长城沿线,将历史上的第二道防线设置为第三道防线。

当然,再多的防线,你也受不了文健削藩时的骚操作。先切第二道防线,再动第一道防线...

不得不说,在中国历史上,明朝大概是历代王朝的最爱。

明初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山西槐树、江西瓦屑坝、南京柳树湾...

历史上的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次民间自发形成的移民潮:往西,往东,南下东南亚...

去西口,从山西、陕西、河北出发,迁徙到长城外的内外蒙古;

突破关东,从山东、河北出发,向东北山海关以东移动;

下东南亚从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开始,向海外迁徙至东南亚。

民间之所以会出现自发的迁徙潮,是因为内地人口已经趋于饱和,部分人对分配的资源不满意,于是自发开拓生存空间。

明朝后期控制沙漠地区后,设立卫生所,并迁移军户直接管辖。满清被消灭,东北被占领后,明朝后期也把汉人迁到建州和海西女真地方直接管辖。

这样,明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恰好与明中后期民众自发形成的移民潮相吻合。

一方面,政府会鼓励移民充实明末控制的漠南地区和建州、海西的女真故里的边境地区。另一方面,在愿意开拓生存空间的人群中,出现了自发的移民潮。

这样,在漠南地区和建州、海西的女真故里,很快就全是汉人了。

根据明朝之前对所辖地区(尤其是云南、甘肃等地)的治理结果,在直接治理了漠南、建州、海西女真之后,后明将在那里弘扬中华文明,实行民族融合政策。

这可不同于历史上清朝的民族政策,制造了民族隔阂,阻碍了民族融合。明朝的民族融合政策写在了法律上。

在这样一种民族融合的政策下,之前被纳入建康中心的蒙古各部和八旗女真,必然会世世代代与汉族通婚,百年之内,大家成为真正的一家人,和睦相处。

这比满清统治者只是口头上喊着“满汉一家”“蒙曼一家”的口号要厉害多了,他们真的成了一家人。

在建州和海西控制了女真故土后,没有了女真部落的阻隔,明朝后期必然会继续向黑龙江流域移民,开发外满洲。

有人会说,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满人统一了女真各部,打败了利古丹汗,征服了漠南蒙古的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满清,后明能否控制大漠南地区和建州、海西女真的故乡?

答案是:可以,但是时间要长一点。

如果没有满清,努尔哈干都司还在前明的控制之下,后明自然会继承。

此时的明末大后方稳定,物资储备充足,人口充足,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应对外部势力。

然后明朝周围没有其他威胁,军队也不擅长无所作为,只能主动出击,斩断周围的荆棘。

在全民自发进行“闯关东”移民潮的情况下,明末政府自然不会拖延,而是会解决女真人的威胁,为出关的汉人保驾护航,开拓汉人的生存空间。

至于草原上的力丹汗,只要他有统一蒙古的野心,自然会被那些不愿意被他统一的蒙古部落所排斥,也会被那些明朝后期联合起来的蒙古部落所打败。

那么明朝也会像历史上的满清一样,接受其后裔的投降,然后控制漠南,收编漠南蒙古各部。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安南。

以前的明朝直到灭亡都不承认安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朱元璋也不会承认。甚至会像历史上的云南一样,收回安南的脚趾,让穆英石镇交叉脚趾,防止其再次离开,同时对中南半岛施加影响。

虽然安南没有像梁缘王朝的国王巴扎尔米那样对明朝构成威胁,但他曾经是中国的领土。

此时被前明册封的莫氏政权被镇压在安南北部和与后明交界的地方。在墨家政权之外,安南分为北方的郑朱和南方的阮朱。

历史上,南方的阮公曾想被封为大清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康熙拒绝了。

明朝末年,明军攻陷安南以北的朱正地区后,南方的阮籍自然会来归顺,要求封爵。

后来,明朝在占领北方的朱正地区后,已经收复了历史上的交趾地区,没有必要再进攻南方的软渚地区。自然有可能册封阮珠为安南王,以换取安南在明朝后期对交趾地区的承认。双方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后明王朝占领安南以北的朱正地区后,可以设立外交部门,移民交趾,也可以推行中华文明和民族融合的政策。

有了木英坐镇,加上阮晋勇的安南也承认了趾部在明朝后期的归属,趾部就不会像历史上那样被收回,而会像云南那样被明朝后期占领。

移民到交趾后,当地人很快就会被同化回来,交趾也就成了中国人的地方。

至于那些不愿意接受明末统治的安南人,也有南移阮晋勇安南的退路。如果真的要反抗,只能被无情的镇压。

控制脚趾的交汇点,对明朝后期辐射东南亚和控制中南半岛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对明帝国未来的海洋战略也有很大的帮助。

把明朝放在清朝(1)的位置上平定天下。

下篇:把明朝放在清朝的位置上(3)抗击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