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最重要的是健脾祛湿!中医必须推广的“除湿”明星:薏仁水

夏末秋初最重要的是健脾祛湿!中医必推“除湿”之星:薏仁水进入长夏,天气依然湿热,外湿易影响人体健康;然而,漫长的夏季的特点是阳气从极其丰富变为隐藏,因为阳气在人体内起到促进器官功能的作用。可想而知,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变慢,湿气代谢不降,容易疲劳沉重,食欲不振,虚胖浮肿,痰湿蕴结也可能引发三病以上。长夏:健脾祛湿

时间序列进入长夏,天气依然湿热多雨,外湿易影响人体健康;然而,漫长的夏季的特点是阳气从极其丰富变为隐藏,因为阳气在人体内起到促进器官功能的作用。可想而知,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也会变慢,湿气代谢不降,容易疲劳沉重,食欲不振,虚胖浮肿,痰湿蕴结也可能引发三病以上。

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长夏养生的重点在于祛湿,同时必须健脾!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也就是说,脾的功能是把消化食物所获得的水分和营养,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去利用。健脾可以使资源去其应该去的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防止湿气在体内积聚。否则,如果出现脾虚,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排出湿气,体内的湿气还是会源源不断,相当于浪费时间。

行动:在此期间,雨水多,湿度大,温度高。此外,夏季炎热潮湿,要注意不要在湿地长时间停留、坐卧,不要淋雨。运动和出汗有助于排出湿气。建议每周运动三次,每次30分钟,心率130。

饮食:尽量避免吃冰品、冰饮、油炸食品、甜品、香锅、饮酒等会给脾胃造成负担的食物。如果把饭控制在七分饱,就可以避开脾胃。多喝温开水激活五脏六腑,促进内循环,多吃黄色时令蔬果属于脾,如香蕉、菠萝、木瓜、红薯、小米、玉米等。,可以培养好的脾胃。

至于祛湿,中医必推的明星食材是健脾祛湿、利尿消肿的薏米,加水煮成薏米水即可饮用;如果你有同感,鲁的中医建议加入绿茶,清热解暑,别有一番风味。

长夏是第五季?

夏末秋初这段时间,中医称为“长夏”,意为夏天的延长。也来源于古籍《黄帝内经》,具体时间根据各种解释不同。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夏末前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大暑”(7月23日至24日之间),加上“立秋”(8月7日至9日)和“大暑”(8月

酷暑(7月22日至7月24日之间)是夏末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高,午后雷雨频繁,湿热难耐。要避免暴饮暴食冰品或冷饮来消暑伤脾。还有就是因为阳气旺盛,夏天是祛寒湿、治冬病的好时候。除了防晒,出汗可以降低体温,冷气也不要开得太猛。食欲不振可以补充西瓜等清热解毒的退火食物。

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知名的疗法之一。将热药饼直接敷在穴位上,再通过中药的热量渗入穴位,帮助正气,调理过敏等症状,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秋季养生开始

立秋(8月7-9日)意味着秋天来了,但实际上还没到秋高气爽的季节。取而代之的是盛夏的余热,秋日的骄阳,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

随着气候的逐渐干燥,需要多补充水分来帮助对抗秋燥,也可以多吃富含水分和微量元素的时令蔬果来改善皮肤干燥、口干甚至便秘。注意不要保暖过度,让身体适应环境温度等变化,让免疫力维持平衡。

夏季保温

酷暑的到来(8月22日-23日之间)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终于过去了,酷暑结束了。然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容易生病感冒。夏季养生保健的重点是补水,还可以吃一些清热安神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汤等,在季节变换时帮助身心调理。

平时新陈代谢不好的人,可能会出现秋乏的症状。因为湿气还残留在体内或空气中,如果不排出,就会引起肿胀,体内排毒功能减弱。此时,通过拍打膝窝中央的卫中穴,可以将毒素和湿气排出体外,身体会越来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