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的教学方法郑?

学习和总结魏书生的三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魏书生先生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新强调科学和民主,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点。

第一,定向。就是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比如《桃花源记》这一课,有哪些生词?词,虚词“言”的用法,“妻”和“异地交通”的古今词义差异;句子,本课省略句型比较突出,列为重点;哪一段是关键?也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第二,自学。学生通读课文并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给下一步。

第三,讨论。前、后、围、四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东西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留给回答问题来解决。

第四,回答问题。也是基于学生自己来回答疑难问题。每个学习小组负责回答一些问题,比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的难点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困难越来越少。然后老师回答剩下的难题。

第五,自测。学生根据学习后的重点、难点和自我认识,拟定一套10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作答。他们自己拿出红笔打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六、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座位上口头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然后从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取一到两个分别总结,让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常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就是让学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爱是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行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活动的方向和规律,提高效率。魏书生同志总结的“四遍八步阅读法”包括:第一遍,跳读。第一步是记大纲,第二步是记主要的人、事、物或观点。这次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500字。第二遍,速读。第三步重复内容,第四步理清结构。这次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00字。第三遍,仔细看。要完成单词和短语的理解和掌握,圈出摘要,概括中心三步任务。这次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书写特征的任务,速度不限。四时八步阅读法旨在培养初中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毅力就是坚持学习,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情境教学法是第二种。“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辅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创造出生动的投影画面,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表象,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听到自己的声音,看到自己的人。教师和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情境教学”在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开发智力等方面独具特色,发挥了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无法发挥的作用。

一般来说,情境教学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

一、感知——创造画面,引入情境,形成表象。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七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描写了诗人杜甫的居所——成都市环外花溪草堂的美景。教学时,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幅风景,创作出生动、多彩、有美感的幻灯片。这幅图的场景是:两只黄鹤在绿柳林的枝头歌唱;一行白鹭在蓝天飞翔;靠窗可以看到西陵常年不融化的雪;千里之外的吴栋门外停泊着船只。随着画面的呈现,老师出了一个启发性的问题:作者以住宅为中心,写出了他家周围的风景。你认真写了哪些风景?让学生观察和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绪,借助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带有音乐诗的“绝句”录音。随着悠扬的音乐,黄鹤被操作在柳林的树枝上唱歌、跳跃,一组复合片乘汽车飞上蓝天。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草堂,感受文中所描述的场景。

二、理解——深入场景,理解文本,理解感受。讲读时,抓住图文相似点,由图引文,图文并茂,加深对草堂周围景物的印象。让学生有真实的感受。在“两只黄鹂在绿柳中歌唱”的讲座中,老师用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两只羽毛鲜艳的黄鹂,小巧玲珑,在柳树的枝头轻快地跳跃,像在欢快地跳舞,滑稽可笑;有时候我会尽情地唱歌,用钢琴弹奏音乐,很好听。此时的学生:“诗中哪一行描写了这个场景?”话音一落,学生们异口同声:“两只黄鹂鸣翠柳。”为了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老师问学生: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行诗的意思,说清楚。一个学生说:“两只黄鹂在柳林里唱歌。”老师肯定这个学生讲得好,然后老师问:“谁讲得更好?”另一个学生马上说:“两只黄鹂在绿柳枝上唱着一首甜美的歌。”老师夸他:“那很好!这风景真美。好吧,看这美景。”后来,老师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这样,由图引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逐步加深对诗的理解和认识。

三、深化——再现情境,丰富想象,加深感受。两句古诗中的“白帝城初开发”一诗,用28个字写出了长江三峡的壮阔和气势的壮阔。授课结束后,老师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阅读,一个是口语。老师让学生边看幻灯片边读;这时老师操作三峡的投影镜头,学生边看边读。随着幻灯的转移,学生们念着:告别白帝,万里江陵。

之后,让学生边看边描述幻灯片。一名学生随着滑梯的移动,用自己的话描述了不同的场景:早上,他离开白蒂城,仿佛在云端;千里江陵,一日可归,闻两岸猿啼,轻舟已过多山。

情境教学会削弱“双基”教学吗?经验是,运用得当更有利于字、行、句、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是在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关键在于老师精心设计画面,准备情境教学课,避免粗暴谩骂或画蛇添足。

学导学法是第三种。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和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的知识和难点,向老师反映(这一步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45分钟,也可以在这节课的前3 ~ 5分钟进行;或者在上节课后3 ~ 5分钟再做这个步骤)。老师在收集了学生的难点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自学和前期演练的经验后,会给学生讲解要领,讲解重点思维问题或做示范操作让学生模仿。同时,可以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关于本学习单元或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在3 ~ 5分钟内完成这些任务,也可以利用上节课的部分课前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得出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每个人都会带着思考问题进行深入的自学或练习。第二次,他们会提出一些思考后仍不着边际的问题或难点(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中进行),向学生提问或向老师反映(一般3-5分钟)。

3.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坐在前排和后排座位或者4-6人一组。互相讨论学习,交流经验,老师巡视,倾听学生的疑难问题,关注学生的想法(一般3 ~ 5分钟)。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三次向老师提出或者老师可以在附近随时帮忙答疑。这时候很少有很难的问题,真的是学生经过一番努力仍然无法独立解决的重大问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要抓住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对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和开发智力的进度进行点评。对于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说明其来源,说明其性质,并举例说明其应用。只有一个并列的概念才能解释清楚,从而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同时,讲解和指导学生课后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老师在45分钟的课上重点讲解重点内容、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和演示的阶段。这个阶段一般需要10 ~ 15分钟。如老师在课开始时提示要领,讲解重点思考问题或做示范操作,提出这节课的目的3 ~ 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上给所有学生上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课堂时间主要被教师或学生占用的比例大致为四比五,也就是说,学生主要用于独立活动的时间必须多于教师主要用于指导、教学和演示的时间。同时,在老师的指导、讲解、示范的时间里,还需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观察、认真的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单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学习上,尽可能地用饱满的情感教学生发展智力,端正学习态度。学生的听力必然伴随着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提问,在课堂上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并进行必要的评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改正错误,正确理解完成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熟练的目的(一般5 ~ 10分钟)。

“学导式”教学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表现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灵活地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导式”教学法可以作为一种僵化的模式来应用,它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而变化。也就是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变体”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要经历一个师生之间逐渐过渡和逐渐适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