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运六气解读

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是研究时间变化与疾病相关性的理论。记得有一年和表妹吃饭,她聊到了中医养生。问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什么意思?”我听完有点懵。问她:“五运六灵也在养生栏上?”她说:“就是XX教授说的五运六气……”听完她的故事我笑了,这么深的理论还上了媒体。告诉她,养就是服从。“春夏养阳”是指春夏运动或食补要服从气的上升状态,气属阳。“秋冬养阴”是秋冬运动或食补服从于气的集合的状态,集合属于阴。五运六气是古代中医理论的巅峰。论《黄帝内经》六脏象:“不知岁月加了什么,气的盛衰和虚实的作用,不能为工。”这个说法的意思:不知道年月变化引起的五行之气的盛衰,以及对人体脏腑功能虚实的影响,所以不能当医生。

现在节气是大雪,二月初。“当一个孩子出生在阳光下”意味着时间。主要指分月份,包括分时间(23-1)。大雪和冬季至日是第二个月,这是身体的阳气自动恢复的最佳时间。六脏象上:“五日为候,三日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龄。”15是节气,节气的气候变化像竹子一样连在一起。《黄帝内经·灵兰秘经》上曰:“肺为代代相传之官,如何待节。”肺,怎么治结?治结是调节,“肺”掌管人体对生理功能的自我调节,以适应二十四节气的交替变化。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对气候和节气最敏感,皮肤毛孔也随着节气的变化而开合,所以“肺为代代相传之官,节期之治,无从谈起”。关节疾病也与“肺”有关。很多关节患者提前知道“肺”的治疗和调节不好,导致关节疼痛。风湿病患者自己的“天气预报”是非常准确的,所以我在风湿病的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进入肺经的药物。

古人以六经理论模式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变化都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影响,这就是古代中医高峰理论的“六气”。“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的理论模型对太阳系运行规律的行星影响气候和人体生理功能的五种现象进行分类。每年用干燥的一天来代替。比如壬辰年,丁仁合木,太阳太干,阴天不干。所以今年是运木年。六经理论将二十四节气分为六个阶段,即厥阴穆峰、少阴军火、少阳香火、太阴湿土、阳明干金、太阳冷水。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就是用这个模型对所有疾病进行分类的。

用天干地支理论推导出每年的气候变化,就可以知道当年“运气”的变化规律。比如今年是己亥年,“海斯之年,厥阴之风为木之日,少阳之火为春”。司天是上半年的运气,在泉是下半年的运气。2019流行性疾病病因多为风热邪所致。24节气“小雪”节气是太阳冷,水冷的季节,是一年不变的主气,就像主人的本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不测贵客”,所以一年一度的气候异常变化规律被称为礼貌,正如客人的意思。客随主变,主人气变,礼貌也变。比如壬辰年太湿,不礼貌,很多阳虚患者说吃我的汤感觉特别辣。寒湿当令,大量干姜,以融寒湿,以倡“必先老,不削天。”

2002年开始学习中医的五运六气。2004年,实验结合易经舒舒理论,探讨人体出生时间与患病时间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而五运六气学说主要用于研究疫病和疑难病的病机。人体的出生时间可以通过“两个系统”来推断,一个是古代易经的命理学,一个是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前者侧重于研究人的体质禀赋,但理论上存在断层现象,目的是找出疑难病的真正发病机理。人体有阳虚证,同时也有肝火证,有时真假难辨。《黄帝内经》“根于中国者,注定有缘,神去则有缘。那些扎根于外界的人会愤怒,当他们停止时,他们就会灭绝。”“黎齐”是一个五行编码,记录了人出生时呼吸的“黎齐”时间。因齐,故名“李奇”。除了呼吸,更重要的是站在节气里。这就是为什么人体的精血比夏季的至日恢复得更快的原因。例如:1976生于陈冰年,冰心太岁,不宜水运。如果你出生在公历7月21-9月21,主气太湿土时令,礼貌为风木。陈旭之年,太阳冷而水寒,湿土在春,所以阳历65438年7月21-9月21出生的人的“黎齐”五行码主要是冷水湿土。1994有人寒湿证。2002年,他研究“运气”理论,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在1994。1994是徐佳年,也是寒湿的季节,在他身体“气立”的时候激发了五行密码,所以1993和1995都很好,只有1994得病。2008年,李某某胃寒胀痛在盘锦市沙岭镇被我治好后,为什么2009年又复发了?虽然复发是因为吃了生冷的食物,但也是一个诱发因素。主要因素是2009年丑年土未运,春季太湿,太阳冷。丑年的“运气”让他的体质更加寒湿,2009年吃药以来一直很好。

桃花在三月的清明节开得最美,梅花需要在腊月的小寒和大寒。他们的“黎齐”五行编码不同,所以他们在不同的节气下完成开花过程。每个人的五行编码在“气立”时是不同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受五运六气的影响,因人而异。有的人经常吃麻辣烫,但有的人吃一点,脸上就长满了疖子。壬辰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老婆跟儿子说发烧38度,大雪值节气。太湿是礼貌的,主要气体是太阳和冷水。辩证分析必须考虑风寒为主,在药店抓到麻黄6克,桂枝4克,甘草2克。回家看儿子盖大贝。问了一下才知道自己有恶寒,脉搏很紧。如果是感冒的症状,我肯定会煎药。吃了一晚上,出了一身汗,畏寒情绪也消失了。但第二天早上发热不退,分析为表寒伴有内热,否则热随汗消散。按证断脉,配合姜生散服用,一剂后体温从周四最高的39度降至正常,两剂后恶寒发热彻底治愈。壬辰大雪节气的“礼”是太湿土,“主气”是太阳的冷水。麻黄、桂枝、甘草散风寒,使恶寒症状消失,继续与生姜散同服辛味药,是针对运气的寒湿之气。

运气理论适合研究非情绪疾病。我的易经老师说:“有些病即使吃药,也无法得到节气五行的帮助,只是在那个时候得到缓解。得节气五行之气相济,轻者不治疗可自愈,重者用药事半功倍。”

先秦时期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如不用地之理,则为祸。”这句话值得每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深思。

2012的初稿于2019年7月在张磊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