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养老模式。

第一,中国城市社区互助养老的实践

(一)青岛模式

1.整合资源,不断创新。为有效减轻养老问题给市民家庭、政府和社会带来的负担,青岛市立足实际,重新整合资源,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建立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成效显著。

在青岛建立的这种养老模式中,在各个社区设立互助养老点,由政府负责为互助养老点购买娱乐设施和补贴水电费,并加强引导和扶持,组织活动,为经济条件相对宽裕的老年家庭提供场地,或由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提供闲置场所或赞助,有效整合了政府、社会和家庭资源。同时,养老中心本着“自愿结合、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 *构建和谐”的基本原则和“为社区老年人创造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的理念,倡导年龄较小、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对身体虚弱的老年人进行保健,使老年人的活动从以前的娱乐型向团结互助型发展,形成老年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关心。

2.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显著。互助式养老中心在政府的指导下,经常组织扑克比赛等有益活动,参加邻里节、读书节等区域性文化活动,有效提高了老年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互助养老点还充分发挥老人们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开展竞技性文体活动,让老人们重新体验到赶上学习的乐趣,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丰富老人们的晚年精神生活。

3、互助养老,任重道远。社区互助养老是现代社会养老模式的探索和创新。但由于经济条件、观念更新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当前社区互助养老的推进与老年人对社区互助养老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如何使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完善网络。

青岛市四方区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以社区养老为重点,通过政府在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探索创新了社区互助养老新模式,既满足了老年人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了四方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体现了政府高度的公共服务意识。可以说,社区互助养老的模式是社区养老的一种全新尝试,非常值得肯定。

(二)江苏海安模式

海安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职工110000人,退休人员29000人。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的比例为4:1。一般来说,四个员工承担1个老员工。随着人口老龄化,再过30年,这个比例将下降到2:1。每年的4月份是海安退休职工到社区进行养老金认证的日子,退休人员的情况一览无余。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年人普遍不太关注社区周围发生的事情,很少参与社区的活动,也很少使用社区资源。

江苏海安社区通过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将50-60岁的老人安排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中,像钟点工一样为老人提供家庭清洁、缴纳水电费、心理保护、陪老人聊天、解闷等服务。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没有经济关系,只有工作时间的节省和拿走,既解决了部分老年人请不起保姆的困难,又解决了部分低薪年轻人在家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体现了社会统筹老年人的精神。

(三)北京丰台模式

北京市丰台区西沃地小区是一个老小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常住人口1006人。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31.2%,空巢户占总户数的46%,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西部洼地社区周边生活设施不完善,服务网点少,老人生活困难多。2008年成立的居家互助协会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居家互助协会实行会员制,有两个会员,即分红和绿享。拿红皮书的是志愿者,拿绿皮书的是受助者。考虑到社区老人不想打扰别人,自卑,社区决定让需要服务的居民每年缴纳10元的会员费,用于互助协会购买必要的服务用品。志愿者的贡献也将作为“爱心储蓄”,提供五年志愿服务,未来享受终身服务。

二、互助养老探索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互助养老模式已经在多个省市进行试点,很多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各社区居民对这种社区养老模式有反对也有赞成,在不断推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老年人的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目前,我们发现很多老年人很少关注社区发生的事情,他们平时的生活大多局限于在家做家务和照看孙子孙女。因此,一些老年人认为这种新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会影响他们的人身自由,使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事务。因此,这种养老模式需要改为自愿,在不限制老年人人身自由的基础上实施。

(二)“银银行”制度设计缺陷

江汉区银行于2009年8月28日正式启动。区老龄办主任方三勤说,当时采取老人自愿报名、社区干部推荐的方式,根据社区最需要帮助的老人数量,按一定比例招募社区老年志愿者,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服务。当志愿者及其配偶需要帮助时,可以向社区老协提出申请,老协会安排护理人员上门服务。

这种模式三年来发展并不顺利。有些服务只靠手写记录,记录一旦丢失就无法找回。而且,志愿者有“救”也有“取”,至今没有一个人接受过“爱心服务”。“银行”的发展遇到瓶颈,并不代表它就是失败的。但其组织体系尚未成熟,公民的养老观念没有改变。资金和技术也不足。民政、教育、工业、青妇等部门都要参与合作,必要时邀请企业、专业养老机构参与管理,让这个体系得到很大的完善。

(三)互助养老缺乏稳定性

呼和浩特首家自办互助养老院,让第一批空巢老人过上了集体生活。形成了集中养老、免费食宿、自主管理、互助互济的养老院,真正解决了老人们最基本、最迫切的生活困难。互助养老院目前完全依靠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但这锅饭能撑多久还是个未知数。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互助养老模式并不稳定。如果有一天养老院没饭吃了,老人们就得先回家。你不能创业,除非你带着钱和食物回来。这意味着,如果爱情的力量稍有放松,老人们就得回到从前的生活状态。虽然如今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但仅靠爱心人士的支持,互助养老能走多远,真的是个问号。

(D)缺乏从自发到自觉过渡的体制安排。

目前,城市社区的“互助养老”还处于探索阶段,处于老年群体的自发探索阶段。如何从老年人的自发转变为自觉的探索和普及,我国的城市管理制度设计还处于制度设计的空白或缺失。比如互助养老的资金支持体系、设施投入体系、统一内容、规范制度设计等,还没有成为政府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至少在县级层面是如此。

第三,日本互助养老的经验

(一)日本的“邻里互助网络”经验

在日本社会转型后形成的现代城市社区中,居民之间* * *共性的减少,异质性的增加,使得社区内部无法实现均衡的* * *同一性意识。培养公民(居民)的主体意识,更加关注个体需求,发展社区层面的个性化组织生活,构建公共社区生活,日益迫切。* * *构建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除了居委会等传统地域组织的协助,还需要居民自身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比如自发形成的邻里互助网络。这些团体在吸收志愿者成员后,进一步组织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而形成新的人际网络,促进社区组织结构的优化。

(2)互助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欢乐化。

邻里互助网主要通过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或帮助。从已经开展的活动来看,主要有聚会、聚餐、无障碍旅游、健身等。而且活动开展时,主办方融入了一些医疗、生活预防、实际救助等关爱话题。这样,老人们不仅减轻了孤独感,还增加了自我保护等生活技能。

(三)日本互助养老生活方式的启示

这种邻里互助网络的建立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它来自于公民和居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性。第二,它来自于伙伴关系和平等民主的概念。第三,来自家庭主妇的生活智慧和灵活的处事方式。第四,核心人物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态度。

第四,在城市社区推广互助养老模式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思路

(一)普及老年人互助伦理。

1,普及老年人助人为乐的道德规范。老年人伦理观念中最大的误区之一就是“以邻为壑”。有些上了年纪的朋友总是在脑子里收集不愉快的生活挫折。在社区互助养老模式下,普及助人的道德规范,鼓励他们慈悲为怀,乐于助人,特别是其他需要帮助的老年人,让他们明白助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能增强老年人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让这种互助养老模式更好的走下去。

2.支持各类宗教组织的慈善教育。我们要教育老年人要有信仰,因为有信仰的人,不管是信佛、信主、信神还是信别人,都是信真善美的!因为信仰,我们可以放弃财富,花费精力,单纯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要教育老年人要有信仰,要教会他们在互助的行动中善待他人,这样才能改变社会风气,让善良永存。

3.建立老人互助模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身边的榜样也是无穷的。互助组织定期评选健康向上、有老人风范、家庭和睦、在群众中威望高的老人作为榜样。互助养老的模式值得借鉴。社区可以定期评选年度或季度“老年人之星”,调动老年人互助的积极性,优秀典型的做法也值得大家一起学习。

(二)建立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机构

1,完全自愿的出入境制度设计。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应以民主自由为基础,在不影响和剥夺老年人自身权利的前提下,照顾老年人的生活。完全自愿进出的制度,是指社区老年人可以自愿加入互助养老的队伍,享受社区互助服务。你也可以不参加这种模式,是否加入完全看老人的意愿。

2.互助社领导人的民主选举制度设计。在互助型养老群体中,成为领导者是不可或缺的。根据民主原则,这个领导人需要由社区互助小组选举产生。他们本身也需要有专业的态度,甚至为了这个事业继续学习,取得专业资格。即便如此,他们在处理重要问题时也会将自己置于“渠道”的中介地位,在专家和专门机构的帮助下,寻求最快、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选举出来的老年领导就有了威信和说服力,在协调各种事务上更有优势。

3.基金管理完全公开透明。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资金管理和来源应该完全公开透明,让社区居民了解每一笔互助养老资金的来源和用途。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四部分:财政补贴或福利资金、慈善资金、社区居民捐赠、县区社会捐赠。将这四种资金来源归入社区网络平台,要充分有效利用资金,精心规划老人生活娱乐补贴。同时,为了老人的健康,我们用资金为老人做定期体检,为老人购买常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4、明确互助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要建立一个群体支持模式,首先要明确重点支持对象。社区中需要帮助的老人类型有:空巢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中老年人、失能老人、独居老人。不同种类的老人需要不同的帮助。社区互助组织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送餐、心理咨询等生活照料服务;对于空巢家庭的老人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生活服务,比如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因为他们没有子女照顾。同时,可以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更好地体现自己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内心的存在感,让他们身心愉悦。有自理能力的中老年人,可以为他们设立康复护理中心,白天在社区一起开展康复护理活动,同时可以消除孤独感,有益健康;失能老人和独居老人需要结合政府救助,为他们设立急救电话号码,组织其他老人开展一对一的救助活动,确保他们的安全。

(D)老年人互助技能培训。

1,邀请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志愿者培训。由于许多老年人缺乏医疗急救知识和护理知识,互助养老模式无法正常开展。对此,社区可以邀请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和专业的心理健康人士,为社区的老年群体提供志愿咨询。

2.入驻企业免费与培训基地交流。邀请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为互帮互助的老年群体提供闲置场所进行培训,既能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又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社区的经济发展,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同时,要落实老年群体互助的培训场所。

3、鼓励和支持知识型老年人参加互助技能培训。社区可以建立老年人才中心,让有技能的老人自愿报名,实现老年的教与学,鼓励知识型老人为其他老人培训学习。这样,老人不仅能学到东西,还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弥补退休后的精神空缺。鼓励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请教,定期交流学习经验。

(五)完善社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1,老年人健康讲座。为了让社区的老年人了解健康生活常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互助养老组织可以定期举办老年人保健知识讲座,让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相关保健知识,从饮食、运动、心态调整等方面对老年人进行科学指导,增加对疾病的认识,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防病保健意识。教导老年人通过科学的方法、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来促进身体健康。

2.老年人心理咨询服务。社区里很多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但很少有人能主动去咨询心理咨询师。因此,互助组织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一般是由环境、性格等多重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很多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后,会出现一些异常行为,如失眠、食欲不振、焦虑、易怒等。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心理疾病在作祟。因此,要防止老年人患上心理疾病。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应发挥互助组织的作用,通过互助的方式提供定期上门服务,并根据每位老人的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菜单,让他们感受到关爱。

3.老年人自我保护援助和预警教育。为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保障其稳定和谐的生活,社区互助组织可定期举办“老年人自我保护知识讲座”,结合当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邀请社区民警以案例讨论的形式向老年人讲解安全防范知识。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范。看病买东西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和商场。不要因为小便宜被骗,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组织大家观看“安全注意事项”宣传片。

4、老年人文体活动中心。互助组织应在社区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老年合唱团、健美操、戏曲俱乐部等活动。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社区文体活动,愉悦老年人身心,丰富精神生活。积极挖掘社区文化资源,从老年人喜爱的文化活动入手,利用社区活动广场等资源,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亲子互动游戏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渗透到街道的每个角落。同时,社区内的图书馆、棋牌室、电脑室、健身室等活动免费向社区老年人开放,实现了社区资源的享受,让老年人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