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成佛教”?越南的一大宗教?

摩诃衍那

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个是小乘佛教),大乘是梵文大乘的翻译。摩诃意为“大”,亚那意为“乘”,即交通工具。是印度佛教对教法的习惯称呼,直译为“大法”。主要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尼泊尔、西藏、蒙古等地,在越南和台湾省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

历史的发展

佛教最初的分裂出现在释迦牟尼涅槃后约100年。当时佛教分为上座部和群众部,大多数学者都把群众部作为大乘佛教的原始起源。佛陀圆寂后约500年,印度高僧龙树创立的“中观学说”被视为大乘佛教完全确立的标志。后来有印度僧人创造了“认识论”,中观和认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理论基础。

大约在公元7世纪,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罗门咒语、宗教仪式和瑜伽的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神秘的宗教实践,被称为“金刚乘”或“神秘的大乘”。相对于大乘佛教,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论部分称为“显大乘”。

大乘佛教兴起后很快传播到国外,一度成为中亚的主要宗教。阿富汗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就是在这个时期雕刻的。另一方面,大乘佛教传入尼泊尔和西藏,与当地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公开与保密并重的藏传佛教。

传入中国的大乘佛教得到创造性发展,成为教派众多、成就显著的汉传佛教。尤其是隋唐以后发展起来的天台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净土宗,结合了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和儒道思想,成为印度佛教所没有的中国纯粹的大乘佛教。

信念特征

在基本信仰上,大乘佛教并不像小乘佛教那样认为世界上只能有一个佛,普通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实现轮回。至于阿罗汉格罗夫纳的涅槃;而是认为第三世界十方诸佛无数,释迦牟尼不是真正的佛,而是我们这个世界现在的佛的身体,是向世人揭示开悟之道的“模板”。这个世界只要按照释迦牟尼的教导修行,就能成就佛果。

大乘佛教把只求自身生死、逃避轮回和烦恼的小乘信徒视为“自降汉室”,认为这只是最低级的认识;大乘认为,要想成就佛果,不仅要有自足的决心,还要有自足的决心。大乘佛教认为修行的过程一方面必须是通过思考和禅定获得无上智慧;一方面是所谓的“悲智双运”,以众生之慈悲,做各种助人为乐、量人之善举。这样才能得到最终的果实,成佛。

从理论上讲,大乘佛教也否定“我不能有”的观点,认为“我不能有”。也就是说,佛教本身就是无自性的巧合,法的本性也是空的。但是,在对法的空性问题的解释上,大乘佛教的中派和独派有很大的不同。

摘要

学界普遍认为,大乘佛教是佛教逐渐发展的产物,是部分佛教徒为了适应环境,进一步促进佛教传播而进行的改革。然而,佛教界本身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小乘佛教信徒往往视大乘佛教为不纯洁、不可靠,是“异端”(其他宗教信仰)的产物,大乘佛教经典是后人所附;但大乘佛教自认为是纯粹的佛教,认为所有的大乘经典都是佛陀说的,只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时机不成熟,所以隐藏起来了。后世阐述大乘学说的僧人,就是在佛菩萨的指引下,获得这些藏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