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坐忘的话题作文
庄子的原文是:
颜回说:“对你有好处。”仲尼说:“什么事?”他说:“我会忘记仁义。”岳:“有,但还没有。”他再看时,说:“归来真好。”曰:“何为也?”说:“忘了礼乐吧!”岳:“有,但还没有。”他再看时,说:“归来真好!”曰:“何为也?”他说,“坐下来,忘记。”仲尼突然说:“什么是遗忘?”颜回说:“摔个四肢朝天,就聪明了。如果你离开你的形式知道,你将被连接。这叫‘坐忘’。”仲尼说:“如果我们是一样的,就不会有善,但如果我们是变化的,那就不是永恒的。如果是良性的!秋也请你以后再来。”[1]
在这里,颜回说出了庄子的心声,仿佛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进行了直接对话,但这其实并不是儒家真正关心的。相反,儒家更注重现实伦理政治,注重修身治国,老子也讲治国,只是方式不同。他说:“爱国治民,能无所作为吗?”[2]
但在庄子那里,脱离有限现实或超越现实的倾向越来越强。他认为“皇帝的事是圣人的事。”[1]他的圣人理想呢?
《逍遥游》中提出“天下无一人,神仙无用,圣人无名。”“神人”的整体观念,也刻画了朱古射山中的神人,即“神和而居”。皮若冰雪,身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骑龙,游四海外;它的精神是凝聚的,这样东西才不至于有瑕疵,不至于成熟。“显然,这里有非常明显的宗教精神,尤其是后来,他在文章中探讨了一个具有道的人的深刻形象,如《大师》中一段精彩而神秘的描述,“什么是真正的人?古代真正的人,不是叛逆,不是成功,也不是无知。如果是,你会后悔,但不会自满。如果是这样,爬得高,不入水,不入火都不难。即使那些知道的人也可能对道是虚假的。真正的古时候的人,睡觉无梦,感觉无忧无虑,吃东西不舍得,深呼吸。真正的人的气息在脚跟,每个人的气息都在喉咙。屈服的都是一肚子话。想深的人很浅。古代真正的人不知死活;不出去就不进去;然而,它走了,却又刚刚到来。不忘开始,不求结束;乐之而忘之,就是说,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对,就叫真人。如果是这样,它的头脑,它的沉默,它的尴尬;就像秋天,就像春天,就像四季。它适用于事物,但你不知道它的极端。" [1]
当然,他对理想道家的刻画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但庄子用文字对其真实形象的阐释,直接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道是可学可掌握的,其主要目的是劝教世人修道和解脱的方法。
他的超越方法在《庄子》中得到揭示,不仅使人认识到世界和人的本质,而且提供了具体的超越方法,即“牢记”和“忘记”。
在《在人间》中,他通过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来阐述自己的学说。
“颜回说,‘我回国的时候,穷的是那些几个月不喝酒不吃肉的人。“那么,它可以借出去吗,”说‘这是祭祀斋戒,不是精神斋戒。他回答说:‘我敢问我的心。’仲尼说:“如果你下定决心,你就不会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去听,用心去听!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生气的人也是以假乱真。唯有道是空的。空者,亦饥也。" "[1]
孔子和颜回会这样吗?也许我们相信孔子可能推崇道家之学,但他并没有践行,反而相反,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庄子通过孔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斋其实已经体会到了心灵的空净,但是“坐忘”呢
坐忘不仅指静坐的姿势,也指所谓的“忘”的状态。应该是身心验证的真实生活状态,而不是一种自恋或者麻醉。《田音子·坐忘》说:“坐忘者,因念得之,因念忘之。走路不见其动作,不就是“坐”的意思吗?有意见却不去行动,这不就是“忘记”的意思吗?什么是“不”?曰:“心仍。“什么是‘失踪’?岳:“形皆失。" [3]
坐在这里应该是从形式到实质的一种方式,就像木筏过河一样。当你到达彼岸,你不能错过它,但忘记它是一种超越世俗现实世界规则的状态。显然,这并不意味着自我麻醉和逃避。首先,自我麻醉者不可能完全忘记自己的关心,逃避不是永恒的方式。总有一天,他要面对现实世界,那么他心灵的河流真的能平静下来吗?恐怕很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彻底干净。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一是可以超越现实,完成现实再超越自我,从而达到精神上的纯粹。其次,以超越自我、回归生活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显然,庄子更喜欢后者。
于恒博士指出:
遗忘就是定住,也就是实现了遗忘的人,其实是处于定心的状态。尹田子申杰曰:“斋戒谓之“信”,自在谓之“闲”,深思谓之“智”,坐忘谓之“定”,信谓之“闲”,四门谓之“神”。也就是说,坐忘是道家修炼五个层次中的第四个阶段,是以定心化解的阶段。坐忘成功的标志是神圣的理解和开悟意味着坐忘成功与否,开悟与否是最好的衡量标准。[3]
并且还与佛教的冥想做了深刻的比较,如:
虽然禅修和禅定在各自的修炼体系中地位基本相同,都是获得道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力量,但它们的过程、内容和最终结果却完全不同:禅修的对象是禅,禅修的对象是物我;参与冥想的手段多种多样,坐忘的手段只是沉默不答,无视;禅修可以是渐进的修行,也可以是顿悟,而禅修只能是渐进的修行;禅修的结果是开悟和解脱,而禅修的结果是开悟和永生。这些都不一样。[3]
其实他的比较更多的是基于道家和佛家的区别,但是“忘”的思想并不仅仅是以后道家的方法。虽然它们的表面名词不一样,但其核心含义在很多领域已经混为一谈。
在我看来,忘坐和逃避、麻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固定的环境,不会像一瞬间飘过的烟云,也不会像井底之蛙。是对生命主体性的高度把握,是对生命初衷的理解。
两个。
到现在我觉得有三个层面,一个是医疗保健;二是思维方式;第三是哲学层面。
1
健康水平。
那么我们来看看养生的定义和理解。常在《学气功的好处》中说:
养生,练武叫天,天逆行;.....逆行,为了练精气,练气灵,练灵还虚,练虚还未,练虚总有一天会回归道。也就是说,人从来不是从无到有的,要回归到无以顺应自然。都说这是日本东西的进化和提升,所以虚的就是实的,无中生有的就是有。所以儒家称这种升天的结果为“超凡入圣”,道家称之为“羽化成仙”,佛教称之为“涅槃成佛”,歧称之为“真人”。[4]
从这里开始,他的解释似乎在说,养生就是天。什么是天堂?又叫逆行,逆行会违背顺其自然的审美和修道原则吗?
庄子说:“我的生命有限,但我的知识也有限。有了极限,就没有极限了,也差不多已经有了。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就差不多了。善有不尽的功名,恶有不尽的惩罚,总督认为你可以自保,你可以活一辈子,你可以养你的亲人,你可以度过你所有的岁月。”【1】首先,庄子并不主张我们要做太多远离生命本质的事情。他反对异化。其次,如果他想让我们进入世俗社会,我们应该尽力按照世俗社会的规则行事。即使你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飞扬和彰显,那么你也不得不按照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行事。这一点在我对牛的理解中被他充分说明了。
作者认为养生确实是以自然为归依和最高原则,但真正的自然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而不做作,二是也包括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人为行为和思想。
那么上面所说的天道,就是人与人之间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行为和思想,它强调的是人的符合天道的升华,而不是放任自己的行为。简单来说,如果你可以选择A和B两种食物,A对你好,B对你不好。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如果给你一个选择,你会怎么选择?如果你要抱着放任无知的观点去选择,那你就是听天由命,就像猜测硬币落下的利弊一样。其实你这个时候的选择并不是那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因为你已经参与了,只是你放弃了另一个机会。而如果你要用一种“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人为行为和思想”来选择,那么你一定会选择A,当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说A和B是否适合我们。
以上,我从个人角度说明了关于养生的具体问题。
某种程度上,坐忘是养生的一种方式和成就。
当然,我们也可以详细阐述中医和健身技术。比如少林的德谦大师就把少林的延年益寿之法归结为静心吃素之法,其中静心意义重大,静心之法中说打坐可以疏通人体经络,畅通气血,平衡阴阳,强身健体,增强元气。他还说“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心神。心脏正常无病,五脏健康。如果心脏虚弱,血液就会下降,导致全身生病。”[4]
在养生的层面上,道家的禅修和禅宗的禅修没有太大的区别。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结合在于气功和一些概念。
至于现代心理学和现代治疗学,有很多解释,这里就不赘述了。
2
思维方式。
这种状态包含了一种神秘的体验,在《老子》中提到过,但是,但是老子后来又回到了现实的伦理层面,这与庄子是不同的。后人回家各派学者议论纷纷,禅修修道境界深厚。其实“心斋”也融入了“坐忘”,或者说,心斋是一种开始的方式,坐忘是成就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遗忘状态与柏格森所说的有关,即当进入遗忘状态时,心理时间可能已经消失。
如何获得直觉能力,顾颉生在《柏格森直觉主义研究》中说:“直觉是艰苦的工作,它需要意志的努力。只有把人的思维从理性思维的习惯性方向转向,超越感性经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范围,抛弃概念、判断、推理等一切逻辑思维形式,甚至不使用任何语言符号,才能消除一切固定的、停滞的认识的可能性。因为形而上学必须用直观的方法来达到绝对的实在。”[5]
这和东方的道家禅修、禅宗很像,比如忘记“仁义”、“礼乐”,超越具体的知识和各种技能,从而获得一种神秘的精神体验和能力,这种体验和能力与直觉有关。
直觉思维模式和经验在艺术中非常明显,比如在诗歌领域。
唐代很多诗人也追求直观体验,都是学无生气。“他们学习无生气的具体方式是静心,即静坐清心,最大限度地平静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接近于寂静的空虚状态。这可以将个体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一种直观的状态,如自发的光,产生万物一体的洞见和感受,进入物我相融的‘我’境界。”[6]
正是有了这种直观的思维方式,才有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诗篇,如王维的名诗《秋山》中所体现的“松树林里有月光,小溪里有水晶石”的空灵境界。
在认知方法的探索中,东方非常重视内心的宁静和超越,这可能会去除各种阻碍理解的因素,尤其是情感因素。之所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越,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还有追求直觉理解的因素。直觉通常存在于高度的理性之中,它并不抛弃理性。而是开始以直觉体悟人生,以理性为避难所,以理性提升直觉的品质,就像《能不能像婴儿一样柔软?修复玄观可以做到天衣无缝吗?爱民治国,岂能不智?天门可以为女性开闭吗?懂四,能无知吗?”[2]终于回到了理性的目标。
三
哲学层面。
这也是庄子超越的部分。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先验的哲学,但它是内向的。司马成镇在《坐忘论》中说:“丈夫为什么不能忘?我不知道里面的全身,但我不知道外面的宇宙。我与道为一,凡事忧虑。故庄子云与大同。”[7]
这种哲学方式显然是一种人生哲学,带有非常强烈的人文意识。因为这种超越方式是以人自身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阎祥林今天如此总结。
“时间和空间构成了生命的主要物质限制。鉴于此,庄子首先对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哲学上的否定。”而这也是“一种诗意想象和直觉体验的方式。”[8]
那么这种直觉是怎么开始的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坐忘”。对于坐忘的具体操作方法,他做了如下解释。他把坐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坐忘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第二,忘记感受身体或感觉器官;第三,忘记心理上的“聪明”;第四,忘掉知识形式和认知活动;第五,它还包含了忘却死亡之忧的思想内涵;第六,还有忘“情”的思想。[8]
当然,必须说明的是,这种超越表面上看起来是纯粹的直觉认知,其实不然。首先,如果我们要承认一切都是纯粹直观的,那么首先,理论家们不得不抛弃最初的认识本身——关于直观和超越的知识和方法。其次,如前所述,《道德经》中的一切直觉都是从理性出发,又回归理性。
但最终关于坐忘的超越论被用于宗教超越,并不是因为后世学者语言的匮乏,而是因为坐忘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即人或经过一定程序培养出来的人的某些特征真的能实现超越时空限制的永恒存在吗?
特别是后来的道家内丹派,把杨慎的出窍飞升理论发展得比较完整,并声称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功实践。
三个。
静坐遗忘的现代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上百万种,生活形态也是如此。这些已经不能用某个标准来划分优劣,但所有价值的重新评价并不是无止境的。它,人类的终极美好理想,在一个永恒的理由下,永远不会脱离最大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有序的存在状态,它总会在更大程度上要求人们拥有外部世界。
更何况,当所有人的心灵都被外部世界的光彩所吸引时,就很容易出现忽视内心世界现代化的危险。这种情况就是内与外、精神与物质、心灵与技能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而现代哲学与文学中的荒原现象实际上是上述情况的一种极端不平衡。这是一种单向的不平衡,就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外壳里,无数颗像沙漠、荒地一样的心在挣扎。当然,危险的情况还不止这些,还有更多变量,或明或暗。
在这种形势下,道家思想的超越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它不仅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放射出光彩,在形而上的层面上也有耀眼动人的光芒,需要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体会。
[1]庄周。庄子[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主编:王二利,第二版,2006年8月,
[2]老子。道德经[EB]:
[3]于恒。禅与冥想——基于禅宗和道家的心性论
[4]德谦。正宗少林气功[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第一版,8月1988,
[5]古代李树生。柏格森直觉主义研究,
[6]袁兴培。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8月1版,1999。
[7]司马成镇。坐而忘之
[8]阎祥林。论庄子怀疑美学的方法和态度[J]湖南。《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85期第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