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有节制,五味俱全。

食物对人来说是最重要的。美食太诱人了。吃什么,怎么吃才健康,是每个人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饮食受个人喜好、家庭、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不同的饮食习惯,伴随人的一生。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吃是健康的,吃是有病的,饮食既能养人也能害人。因此,饮食要做到“四要”:一是“五味调和”,速食不能偏食,要做到搭配合理,营养全面。第二,要“节制”,即不能太饱也不能太饿,饮食要适度。第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第四,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明确的告诉我们一日三餐吃什么,吃多少,也非常清晰的解释了上面的“四要”。谷类在最下面,每人每天要吃250-400克;谷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粉、小麦、高粱等的总和。蔬菜水果占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200-400克;蔬菜和水果经常放在一起,因为它们有很多性。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你每天要吃125-225g(鱼虾50-100g,畜禽肉50-75g,鸡蛋25-50g)。牛奶和豆类占据了第四层。每天应吃300克牛奶和奶制品,50克豆类和豆制品。食用油每天不超过25克或30克,盐不超过6克。建议生活在气候温和、体力活动较轻的成年人每天至少饮用1200ml(约6杯)的水。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相当于走6000步以上的体力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早在2400年前,《黄帝内经》就强调饮食必须丰富多样,才能吸收各种营养。《论苏文脏气法》说:“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补,气味合而为之,以补精气。”所以吃什么,怎么吃,老祖宗早就给我们总结好了。然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现代生活的冲击,并没有重视古代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以至于在各种观点的冲击下,对如何吃、吃什么无所适从。

我想要五种口味的。五味是指饮食的五种味道,即酸、苦、甜、辛、咸。五味反映食物的真实味道,能补益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说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本草纲目》记载“酸者可涩涩,苦者可泻燥坚,甜者可补缓,辛者可散润,咸者可软坚,弱者可利窍漏。这五味也有用。”总结一下,辛、酸、甜、苦、咸、软。基于五行的味觉偏好会伤害相关器官。黄帝内经:怒通天理指出:“味太酸,肝气生津,脾气绝;味道太咸,骨头筋疲力尽,肌肉短小,内心压抑;味道太甜,心满气喘,色黑,肾不平衡;味道太苦,脾气不强,胃气浓;味道太辣,舒筋活络,精神中枢。“对于有疾病的人来说,味觉的禁忌很重要。”苏文?《玄冥五气论》说:“气,气病不多食辛;血咸,血病不吃咸;苦骨头,骨病不多受;如果你愿意吃肉,生病的时候就不会吃太多;酸筋,筋病不多吃酸”,可见饮食五味必须和谐。

黄帝内经素问天怒说:“诚以五味,骨健而嫩,气血运行,理密。如是,则骨精,道如法,有天命。”也就是说,五味调和得当,使骨骼直立,筋脉绵软,气血循环,肌肉有弹性,皮肤紧致。这样,骨气就强了,如果你足够严格地遵循这个规律,你就能享受你一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