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应该从哪里开始?

国学博大精深。怎样才能学好国学?学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建议从历史和国学经典入手,体会前人总结的人生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学国学要从历史入手?因为历史记载了前人的成败,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感受到先贤的智慧。司马光在《资同治鉴》中记载了孙权劝降的故事,可见历史在启迪人的智慧方面的重要性。三国时期,吴国的将军梦露英勇善战,深受孙权的喜爱。但是吕蒙是个文盲,只能算是个战士。连他的下属都瞧不起他。孙权劝吕蒙说,你的官位越来越大,所以你必须努力学习。吕蒙找了个理由说,军务太忙,没时间学习。孙权说,你忙。你比我忙吗?我经常看书。你为什么没有时间?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学者,我希望你学习历史,多读一些古人的经验教训。从那以后,吕蒙一直努力学习。成语“我不能放下我的书”是指梦露后来学习。梦露阅读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个标准,就是大都督鲁肃经过旬阳时,与交谈后,对的军事谋略印象深刻,称赞道:“我一定回吴,去阿蒙。”向吕蒙宣誓。吕蒙最终接替鲁肃成为吴国的第三任大都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智慧,因为历史是中国经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使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国学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国学经典有很多,那我们应该从哪一本开始呢?这个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经典作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总结,我们的国学都源于《易经》思想。易经思想被用来研究自然和人体的机理,产生了道家思想和中医;用《易经》的思想研究社会秩序,产生了儒家思想。易经是用来研究人性的,孟子根据性善论提出了仁义学说。荀子韩非根据性恶论提出了法家学说。根据《易经》的阴阳思想,也出现了兵家和战略家的口才。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易经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诠释。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完善和补充,百家争鸣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学经典。其中道家称为智慧之源,儒家称为人生之纲领,佛教称为修心之法。如果你想获得智慧和谋略,或者强身健体,那就选择道家;想学做人,那就选儒家;想修心,那就去学佛吧。还有口才、当官、经商等一些经典,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中逐步帮你解读。

图片来自网络。

怎样才能学好国学经典?在古代,人们读书时总是大声朗读。老师教学生一开始不是教意思,而是引导学生先朗读。有鉴于此,现代很多人主张大家先复读,先背诵。熟能生巧的委婉说法,留着以后再说。我觉得这种学习方法不怎么样。一是浪费时间,二是视而不见。就像我们有很多成语,一辈子也没搞懂怎么用。比如我们熟悉的成语,比如渡海,隔岸观火。我们会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它们吗?三十六计,古人用的很好,可见硬记下的知识不一定产生智慧。智慧不在于记忆,而在于理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有多少人一直在虔诚地学佛?这个数字非常巨大,应该是以亿为单位。但只有唐代南派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心得才能称为《六祖坛经》,其他人写的心得只能称为《舒》。六祖慧能大师主张学佛在于开悟而不在于诵经。很多人每天执着于念经,最终得不到开悟,变得固执。诸葛亮,中国妇孺皆知的智慧的化身,读书时是个粗人。当然,不求甚解的粗看背后,必然有诸葛亮的反复思考和宏观思考,这将促成诸葛亮高超的战略智慧。学习国学,提升智慧,需要的是有一个宏观的高度,从人性出发,以旁观者的冷静反复揣摩,达到把国学智慧化为己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