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览《长城随笔》(23),司马台
那是很多年前,我看到一幅摄影作品,一座残破的城墙在白色薄纱般的云层厚重而微弱的覆盖下,像一条垂直的链子挂在接近90度的陡壁上。
那张图的主旨是说明人类文明的步伐是如此的无畏,我真的被图中的气势所震撼,甚至想知道为什么人们要在如此陡峭的墙上建造这样的建筑。人们怎么能在如此陡峭的墙上建造这样的建筑呢?
后来才知道,那座破城墙原来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长城的位置就在司马台。
我去过司马台长城三次——甚至三次。我第一次去那里是在2003年,当时北京正遭受非典的侵袭。五一黄金周不敢出国,怕被孤立,就开车送父母去了司马台。
北京到京承高速到司马台120多公里,不算近。当时盛传有些景点关门了,但是没有媒体报道,想着有些地方应该留给大家放松一下,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
过了密云县城,心里开始打鼓,一路寻找相关公告,结果没有。我一度认为我买到了便宜货。然而,当我们到了101国道的小塘河路口,在去司马台长城的路上,迎接我们的是一根被挡在路上的横木,路标显示离司马台长城只有最后9公里了。
120: 9,当时缺乏公开透明的机制真的是害人不浅!
去不了司马台,就沿着国道101继续北行,以九到十公里的形式到达古北口。在进入古北口隧道之前,我们可以看到烽火台傲然耸立在峰顶,一堵墙将它们串联起来,在连绵的山脊之间高高徘徊。
从走势来看,那段长城应该属于盘龙山长城的一部分,与司马台、卧虎岭长城、* * *,共同构筑了古北口长城。1933年,为了抵抗日军对华北的入侵,中国军队发动了著名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是最艰苦的主战场之一。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官兵,用他们的鲜血,在这里的高山上锻造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当时我想去镇上找找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的墓地,但是因为当时的尴尬,当地人对我们避之不及,不能到处炫耀。很难说我们没有后悔。这是我和司马台的第一次经历。
02
第二年春天我又去了一次。我独自乘公共汽车去那里。因为不是周末,北京市区没有直达车,只好先在东直门客运站坐车去密云。我不常去密云,就冲动地想和密云的几个同学在郊区的车上小聚一下,把电话拨到了大学时隔壁宿舍的老板那里。聊了聊多年未见的对与错,最后还是没有告诉他我在去密云的路上。
每个人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们也不再是那个在操场上弹吉他唱歌到天亮的人。只是这个电话凭空而来的客套,也让自己惹了不少麻烦,下车像做贼一样走在密云的大街上,生怕在这个小县城撞到什么人,或者被什么人撞到。
密云县没有直达司马台的公交车,没想到。还好鲁豫的好心人给我指路,然后坐车慢慢过了太师屯,到了马场。这是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的人对司马台的旅游业很熟悉。许多三级跳远运动员在村庄的十字路口停下来。背包客一下车就蜂拥而来问要不要去司马台。
从马场到司马台大概有五六公里,这是司机告诉我的,也是骑行价格相关的数据,和我事后在地图上测的距离差不多。一路上山,虽然不算陡峭,但是因为三跳的缘故,还是比较辛苦的。
无法应对震耳欲聋的噪音,三名跳楼者带着混合着机油味的冷空气涌入车厢,让人不自觉地裹住单薄羽绒服的领口和袖口,期待着这趟旅行的结束。透过小窗看司马台村后面的山,车内多是光秃秃的,就山上的风景而言,令人失望。
司马台水库在司马台长城脚下,山上的盘山路经过那里。周围的植被依旧郁郁葱葱,却也装点着一抹微笑。初春的绿依然不薄,浅浅地浮在干枯的树冠上,仿佛一场山风就能把它吹走。然而,当我们沿着山路前行时,我们可以看到几棵桃树,盛开着灿烂的花朵,这是春天留给那座荒凉的山的最动人的记忆。
被水库隔开,山脊上的长城分为东西两部分。长城西段越过一座山梁,进入河北承德滦平县,这里被称为金山岭长城。东段长城是司马台长城,最终会通往仙府。之所以这么分,并不是古代长城的意志,因为这个世界的长城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而是变成了一个景点,被各个管理机构分段占用,有点像古代管理长城各个路段的警卫站。
好心的三跳司机告诉我,如果想绕道回京,可以偷偷穿过金山岭长城,出北门上101国道,就是滦平县的花楼沟。运气好的话可以停承德到北京的车,直接回北京。
然而,游过司马台长城后,我的腿酸了,脚也痛了,我甚至懒得走下水库上方的索桥,更不用说试图通过穿越金山岭来逃避门票。所以还是原路返回,把金山岭留给未来。这是第二次去司马台。
03
第三次去司马台,还是家庭动员。只有我父亲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参加,他的名额给了另一个小个子,也就是一个小伙子。那时候他真的很小,大概五岁左右。当然,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爬长城。我对他说:“你第一次爬长城,去了司马台,还是很不错的。”
我跟他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些鼓励,也有一些嫉妒。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当时京承高速已经通车,所以从市区开车到司马台要快很多。京承高速有一个司马台专用出口。从那里要经过司马台村,但是到长城也就三四公里,很方便。
这是一次秋游,司马台水库周围的植被已经被完全染光,但景色却令人动容。但是,看红叶来司马台,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里的山还是光秃秃的,有花岗岩峭壁。一般一些植被也是低矮的灌木,远远看去尘土飞扬。这座山是燕山山脉的一部分,其主峰雾灵峰距离不到20公里。
这次作为导游,负责任的带领大家来到东段,相信是同行。童童也表现不错,一路走在我们前面,时不时站在远处催促我们,我从东二到东四都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在东4的露天瞭望塔吃过午饭,我们向一个更高的地方进发,那里要经过一条又高又陡的石板路,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石板路的一边是单边的墙。
所谓单边墙,是因为山脊又窄又陡,没有建宽墙的空间。所以古代工匠顺势而为,在山脊的一侧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墙。虽然和我们想象的大相径庭,但它依然是长城,是长城形态的一部分,是古人因地制宜的奇思妙想的智慧体现。
司马台长城也因为长城的多样性而成为典范。
司马台长城已经成为长城的典范,因为它融合了如此多不同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师、原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先生曾赞誉“中国长城为天下之最,司马台长城为天下之最”。1987年,司马台长城因是保存明代原貌的建筑遗址而被确定为原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04
过了东5,长城两边基本没有城垛了。城墙就像一条路,把一个比一个高的瞭望塔和山的起伏联系在一起。每次走过一栋楼,我都筋疲力尽。我不想再爬下一个,但我能看到不远处的另一个,就像听到了进步的号角。
只要时光倒流,你会发现,你积累的高度,已经可以俯瞰群山了。从这个高度看,蜿蜒穿过街道的金山岭长城,就像一条蓝色的矿脉,突然在凉爽起伏的群山中升起。山一望无际,长城一望无际。群山延伸到地平线,长城也延伸到地平线。这是一幅远景宏伟的图画。因为长城游龙般的蜿蜒,不好看的山变得灵动而壮丽。
我在想,如果有这样的画,是不是应该给它起个名字,叫江山!
童童累了,但他仍然坚持。他对挂在敌楼旁边地摊上的金牌更感兴趣。我说他爬到最高就能拿到。此行的最高点是白云塔,其次是望海塔。虽然它也有所改善,但地形变得更加平坦。
在望海楼,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仪式,授予五岁的童童攀登长城的金牌。博和奶奶热烈鼓掌。童童很害羞,说他最多应该获得一枚银牌。他说他的父亲应该获得一枚金牌。博调皮地说:“家里没钱,不能给爸爸买金牌,这里也没有银牌。让我们一起拿金牌。加油,孩子,你很棒。”
然后他们三个下山,我继续往更高的东12爬。路不好走,原来的长城已经坍塌成一堆瓦砾,我只能从一片片瓦砾中爬上来。东12,又称将军楼,过去不远。在更高的地方有一个平台,这是游客可以合法到达的最东端。
好像下次回来还能去东13,这次连那都去不了了。有个保安拦住我,说前面的长城太危险了,苦口婆心劝大家回去。他们说领导在山脚下看着,一个人过去就扣工资。好吧,那我就不烦了,那就这样吧。
长城不怕保安的阻拦,沿着险峻的悬崖继续前行。前方不远处,长城突然升起,爬上仙女座塔。突然升起的墙叫天梯,海拔100米,坡度85度。我一开始看到的惊险摄影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好了,司马台长城三趟够了。在回北京的路上,我想,如果我自己来,是不是应该过夜,第二天爬金山岭长城?
也许应该是吧,但是当我从后视镜里看到已经在后座睡着的同学,我觉得选择不重要。金山岭,我会和同事一起爬上去。
-
我是云星笔记,我是来打造自己的“文化之旅”的。来一场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