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论文。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和健康,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兴衰。它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交流中的声誉。近年来,它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很多国家和部门的重视[1]。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贸易的全球化和城市化、新食品的生产和利用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食品的安全性降低,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时有发生,新的食源性病原体感染不断出现。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都严重损害人类健康,对经济影响巨大。因此,食源性疾病已成为世界上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防治对策人们为了除虫,大量使用剧毒农药喷洒蔬菜水果。为了提高瘦肉率,盲目使用禁用激素(瘦肉精)喂猪;为了让面粉变白,随意使用碳酸氢钠;为了骗钱,把稻草沤制水当有色盐酱油卖[2];这是一个很长的列表。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变化,食品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普及,食品贸易的国际化,世界各地都发生了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比利时的“二恶英事件”,英国的“疯牛病”,日本大肠杆菌O157: H7引起的食物中毒,中国阜阳劣质奶粉、霉变毒大米、苏丹红事件的曝光,使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这一切也清楚地表明,食源性疾病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减少或消失。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都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仍然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因此,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迫在眉睫。1食源性疾病现状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引起的感染或中毒。大多数食源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蠕虫和真菌引起的。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间,全球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出现了严重的疫情。据报道,发达国家每年约有30%的人患有食源性疾病。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人患有食源性疾病,其中约5000人死亡。一些欧洲国家的沙门氏菌感染病例增加了5倍。虽然没有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系统报告,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可能更严重。这些国家的食源性疾病种类繁多,如霍乱、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等,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统计报告,全球有数亿人遭受食物污染,每年有数亿例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约70%是由生物污染的食物引起的。在发展中国家,据估计每年有2.7亿例腹泻和相关疾病,导致24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2]。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了食源性疾病年度报告制度(即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日本,其中美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最完善,数据报告最完整),漏报率相当高。发达国家漏报率高达90%,发展中国家高达95%以上。因此,很难准确估计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根据世卫组织报告,食源性疾病的实际病例数比报告数多300 ~ 500倍,报告发病率不到实际发病率的10%。因此,报案数量只是冰山一角。我国虽然有完善的食物中毒报告制度,但没有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因此很难估计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据卫生部统计,近年来我国食物中毒病例数、人数和死亡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专家估计每年食物中毒案例至少在20-40万起,但统计报告大约在2-4万起,仍少于实际的1/10。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物中毒事件频发[2]。2002年,卫生部共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28起,中毒7127人,死亡138人;2003年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379起,中毒12876人,死亡323人,分别比2002年上升196.7%、80.7%和134.1%。虽然各级卫生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各种生物和化学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仍然十分艰巨。食源性疾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每年约有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高达1,1000亿元。澳大利亚估计,每年因食源性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26亿澳元。英格兰和威尔士每年约有236.6万患者,每年的医疗费用和损失约为3-7亿英镑。1986 * *年引起全球恐慌的“疯牛病”宰杀了11万头病牛,造成经济损失数百亿英镑。1996年日本大肠杆菌O157: H7食物中毒事件,造成9000多人中毒,经济损失惨重。近年来,我国也造成了数千万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食品企业的声誉。2食源性疾病的因素2.1环境变化由于改革开放,大量农村人口无计划地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拥挤,居住条件差,饮用水供应和垃圾处理压力大,增加了食源性致病菌传播的机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用化学品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不断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物受到污染,重金属在农、畜、水产品中富集,使污染加剧(如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兽药残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目前,中国有850条河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51污染严重。这些有毒化学物质可通过食物进入人类食物链,损害人类健康,降低人类抗病能力。2000年,农业部对14个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的2110个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23%的蔬菜超标。种植和水产养殖造成源头污染。我国氮肥和农药年消耗量分别为2500万吨和1.3万吨,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二恶英污染是环境污染的另一大案(焚烧垃圾和汽车尾气),在二次污染物中直接对肉、奶、水产品致癌致畸,直接致死剂量是砷的900倍[2]。2.2食品生产加工中过量使用、滥用添加剂或非法添加添加剂的问题;生产工艺未严格执行,微生物未完全杀灭;微生物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引起腐败;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转基因辐照食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这些都会明显增加食源性疾病的风险。2.3社会因素贫穷落后是引发疾病的主要因素。贫困曾被称为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贫困导致食品生产设备落后,知识落后,会影响良好食品卫生标准的实施。虽然食源性疾病在富人和穷人中都普遍存在,但富人阶层的人普遍患有长期存在的轻微疾病,而穷人群体的人则患有更严重的危及生命的疾病,如婴儿腹泻、霍乱、伤寒、甲型肝炎等疾病,死亡率较高。2.4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与食源性疾病密切相关。由于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增加,外出就餐的机会增多。用餐讲究口味,以鲜为快,喜欢吃生食(如海参、生贝类、鱼虾等。).此外,一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不完备,食品生产不规范。这些因素增加了食品污染病原体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已证实许多水果和蔬菜是大肠杆菌O157: H7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携带者,这两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是近10年来发现的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2.5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因素,还有很多因素与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有关。例如,食品贸易的国际化会造成食源性疾病的跨国传播;病原微生物适应性的变化(沙门氏菌对各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等。);新的食源性致病菌不断出现,近20年来发现了数十种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新致病菌,如弯曲杆菌、大肠杆菌0157: 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氏菌耐药株、环孢子虫、环孢子虫、朊病毒等。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因此,食品安全将面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