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中国食物
从历史演变来看,中国的饮食文化延续了1700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四个阶段。引进了6万多种传统菜肴,2万多种工业食品,丰富多彩的宴会和丰富多彩的风味流派,赢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的饮食文化涉及到食物来源的开发利用、餐具的使用与创新、食物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与食品行业的经营与管理、餐饮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餐饮与文艺的关系、餐饮与生活境界的关系,博大精深!
从外延来看,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工艺、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餐具、消费与水平、民俗与功能等角度进行分类,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品位,反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从具体来看,中国的饮食文化突出了四个属性,即滋养补虚理论(素食、重视药膳、滋补)、五味和谐境界理论(风味鲜明、味道鲜美、有“舌菜”之誉)、变奇变正的烹饪方法(厨房规矩为本、灵活变通)、开朗愉悦的饮食理念(温和娱乐)。
中国的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同时也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比如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大豆等,让全世界几十亿人受益。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艺精湛,而且有注重菜肴美感的传统,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容器的和谐。表达菜肴美感的方式有很多种。无论是胡萝卜还是白菜心,都可以雕刻出各种形状,别具一格,达到了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一种精神与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视野开阔,层次深,角度多,品位高。是我国各族人民在654.38+0万多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食物来源开发、餐具发展、食物调理、营养保健、食物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和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烹饪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与其他国家的烹饪相比,它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口味多样。幅员辽阔的中华民族,由于气候、物产、风俗的差异,从古至今在中国饮食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菜系。就地方划分而言,有巴蜀、淮阳、齐鲁、粤闽四大菜系。四季不同。一年四季,根据季节搭配饮食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特点。中国一直遵循时令调味和配菜,冬天醇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炖,夏天冻。各种蔬菜四季更替,适时食用。注重菜肴的美观。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容器的和谐,多方面表现菜肴的美感。厨师们用他们巧妙的技艺和艺术修养,创造出各种美味佳肴,在实现色、香、味、形的统一上独具匠心,给人一种精神与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注意兴趣。中国的烹饪自古就讲究味道和趣味。它不仅对小吃的色、香、味、形、器、质、营养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菜肴的命名、品尝的方式、时间的选择、吃的节奏、穿插的娱乐等都有一定的高雅要求。,创意新颖,充满乐趣。食药结合。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密切相关。在我国,历来十分重视“药食同源”、“药食同源”,利用食品原料的药用价值,烹饪出各种美味菜肴,达到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药食同源是指药食同源。《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为食,病人食药”,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6)汤药进补。是中药中最常用的剂型。古代叫汤剂,现在叫汤剂,民间叫汤剂。汤在中国南方的餐桌上很常见,做法各异。其中,特色养生和绿汤:汤宝宝是主要代表,其养生效果得到大众的肯定。
食疗中所说的汤,是指少量食物或适量中药加大量水的一种汤。
可采用以下三种不同的方式在汤中掺入药物:一是洗净后直接放入,或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待汤煮好后将药物丢弃。人参、枸杞子、莲子等药食两用的药物可以一起食用。第二种是把药用水煎取汁,然后倒入炒菜中。第三,原料为人参等名贵药材,除切片、烧制外,还可加工成粉末,提锅前放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
煮汤最常见的方法是加水。水应该一次注满。如果必须中途加水,必须加开水。论火候,宜先用猛火煮沸,再用中、小火至菜肴熟透。
汤也可以蒸,也可以水煮。将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入足够的水和调味料,盖上盖子,然后放入蒸笼中蒸,或者放入锅中隔水炖至原料熟烂,这是一种很好的暖身方式。“民以食为天”,随着回归自然食品的兴起,传统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事实上,这些食物的起源有其奇妙的传说。
馒头
相传三国时期,蜀南南蛮洞的主人孟获经常对其进行袭击和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攻克孟获。泸水地区地广人稀,瘴气重,泸水有毒。诸葛亮的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想法:杀一些“那蛮”的俘虏,把他们的头献给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掉“南蛮”的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队带来的面粉和面团,揉成人头蒸熟作为祭品,代替“南蛮”祭拜河神。
从此,这种面食流传下来,流传到北方。然而被人叫“人头”实在太吓人了,以至于人们把“人”字换成了“人”,写成了“馒头”。久而久之,馒头成了北方人的主食。
绿豆糕
端午节吃粽子,全国各地几乎都不例外。然而,除了粽子,还有绿豆糕作为端午节的传统食物。比如在武汉、南京、芜湖,这一天一定会吃绿豆糕。Xi人也在这一天吃粽子,但它是不可或缺的绿豆糕。Xi人在端午节给亲戚朋友送礼物,还有粽子和绿豆糕。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可能人说的少,知道的也少。早在清同治十年(1872)就推出了商品绿豆糕,与水晶糕一起成为Xi、陕西的名吃,远近闻名。Xi是一个穆斯林社区,回族和汉族同胞和睦相处。回族擅长做小生意,尤其是家庭作坊做小食品。他们的清真绿豆糕很受欢迎。汉人也做得到,少了。以前大多是端午节前生产上市。改革开放以来,一年四季都有卖,又增加了一批新的食品企业,绿豆糕比以前精致多了。增加了很多新品种,枣泥馅,坚果馅,口感好,回味长。
水晶蛋糕
水晶饼是陕西渭南的一个著名景点。其特点是金面银帮,剥皮酥脆,爽舌透齿,香甜适口。传说宋朝官员寇准清正廉明,深得民心。有一年,寇准从宋朝都城京都回到家乡渭南,到乡下探亲,恰逢他50岁生日。辛辛苦苦的乡亲们送来寿桃、面条、匾额祝贺,寇准办了寿宴。酒过三巡,寇准打开一个精致的泡桐盒子,里面装着50个晶莹剔透的小点心。甜品之上,有一张红纸,工整地写着一句诗:“公水晶眼,水晶心,可辨忠奸,清白不沾尘。”署名是渭北老叟。后来寇准里的厨师也做了这种点心,寇准根据它的特点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水晶饼”。
铁蛋
铁蛋是台湾省的一种著名小吃。相传因渡口头一乞丐(海角)经营的小面摊而得名“海角旅馆”。下雨天,因为生意不好,咸蛋不断回锅,因为咸蛋总是被海风吹着。出乎意料的是,盐卤变得更小更黑了。之后,我通过1983采访民生日报记者林明宇,写了一篇题为《老奶奶铁蛋难求》的报道。该报道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一些媒体甚至从日本赶来采访。之后,铁蛋成为淡水有名的小吃。
不过现在吃铁蛋不用去船头了。很多厂家把铁蛋做成即食真空包装食品,主要在台湾省和湖南,因为携带方便,在工作或休闲时随时都能让大家觉得好吃。
冰糖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姑娘叫扶桑,是四川内江一家大糖店的丫鬟,主张雅仙家。有一次,张雅娴不在的时候,她舀了一碗糖浆,正要喝。张亚先来了,扶桑赶紧把糖水倒进猪缸里,藏在柴堆里,再放点糠盖起来。
过了几天,扶桑捧出猪油桶时,桶里装满了许多晶莹剔透的东西,破入口中,脆脆的,清纯的,甜甜的,口感比糖还要好。扶桑说起这种奇怪的现象,很多人也是这样。因为生产出来的糖看起来像冰,吃起来像蜂蜜,所以人们叫它冰糖。
饺子
饺子是中国人喜爱的传统食物。它的制作方法是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面团,然后把鲜肉和白菜剁碎,拌上调料,包好放在锅里煮,直到饺子浮出水面。它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造型独特,胃口大开。
饺子,原名焦耳,是由中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患病。南阳有个名医,名叫张继,名叫仲景。他从小苦读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的创始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他认真对待穷人和富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经常为百姓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造了一口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喜爱。张仲景从长沙退休回乡后,走到家乡的白河岸边,看到许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都冻僵了。他非常不安,决心治疗他们。张仲景回家时,求医的人很多。他忙得不可开交,但他总是记得那些冻着耳朵的穷人。他效仿长沙的做法,告诉他的弟子们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建立一个医药棚和大锅,并在冬季至日的那天开放,给穷人送药来治疗他们的伤病。
张仲景的药叫“祛寒焦耳汤”。它的做法是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草药放入锅中煮。煮好后,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切碎,用面皮包做成耳状的“焦耳”。在锅里煮好后,会分发给讨药的病人。每个人都有两只迷人的耳朵和一碗汤。人吃了祛寒汤,全身发热,气血通畅,耳朵也暖和了。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直到除夕才放弃吃药。在新年的第一天,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腐烂的耳朵康复。他们像焦耳一样烹饪新年食物,并在第一天早上吃。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为“饺子”、“饺子”或“偏食”,并在冬季至日和新年的第一天吃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送药和医治病人的日子。
距离张仲景离开已近1800年,但“祛寒焦耳汤”的故事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冬天的至日和元旦的第一天,人们吃饺子,他们仍然在心里记住张仲景的好意。今天,我们不需要“焦耳”来治疗冻坏的耳朵,但饺子已经成为人们最常见和最喜欢的食物。
生饺子-雪饺子
雪饺是湖州市菱湖镇的特产,而镇元通雪饺是最正宗的雪饺,是用菱湖传统配方手工制作而成。镇沅同学饺子是传统的茶食珍品,“洁白如雪,形似饺子”。它的内胚就像娇子的千层饼,外面涂了一层由米粉和糖霜做成的雪白粉末。口感脆甜咸,是极佳的茶食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