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简讯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纵观唐朝形成后中秋节的历史,可以发现中秋节其实还有很多更丰富的民俗活动。这些民间活动使古代的中秋节成为一个喜庆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日。在我省重点景区
介休绵山自唐代以来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中秋节习俗。经过绵山文化研究院十年的挖掘和研究,这些精彩的唐宋中秋文物将在“十一”黄金周重现。
绵山文博所专家介绍,唐朝开元年间,风流皇帝李隆基在中秋节用彩弦串起81个“太阴铜铃”,以效仿李世民始祖贞观十五年在绵山上挂铃的做法,意为“九九圆满”。从那以后,每逢中秋节,人们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太阴铜钟”上,挂在罗达宫。据说清代介休巨汉范为了寄托家业兴旺的理想,竟用彩线挂了120多个铜钟。
宋代绵山中秋,有挂灯笼邀月的习俗。“请月亮”灯笼是宋代文彦博父母挂灯笼的习俗。后来,在中秋节的前一天,当时的有钱人会在云峰寺的寺庙屋檐下挂一盏写有主人家庭名字的特制灯笼,寓意“寻月”。第二天,一大早,家里的大儿子被送了回来,用红布包着。天色暗下来,月亮即将出现时,挂在正殿外的飞檐上让月光照耀,意为“请月光”。这时,全家人会在大厅外举行宴会,以示欢乐。第三天,天刚蒙蒙亮,主人或长子亲自取下“请月亮”灯笼,挂在书房,寓意“守月”。据民俗学专家考证,这一习俗意味着古代的孩子留在家里好好学习,前程似锦。
绵山是清明节寒食的发源地,寒食是2640多年寒食清明文化的代表。寒食在唐代的清明节非常受欢迎,以至于清明节——寒食的发源地——的人们后来在中秋节时使用一些寒食制作技术来制作月饼。当地流传的月饼,如兔月饼、如意月饼、佛手月饼、团圆月饼等,都是参考了寒性食物的健康理念,用生长在山里的醋栗、黄芪等原生态野果和药材制作而成。
据悉,为了迎接今年的“十一”黄金周,绵山从8月份就开始做准备,专门按照唐宋时期的风格制作了10000个“太阴铜钟”和500个名为“请月亮”的灯笼,并按照古代的规定排练了两个月的挂钟、请灯笼仪式,让游客最亲身体验绵山的中秋节。但景区负责人表示:“我们原本想多做一些‘太阴铜钟’和‘请月亮’的灯笼给游客,但由于目前半手工制作的限制,结合绵山‘十一’黄金周几十万的客流,现有的‘太阴铜钟’和‘请月亮’的灯笼只能限量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