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养生流派有哪些?
庄子最早提出了顺应自然的概念,即“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内经》据此提出“天人相应”,反复论述适应四时自然气候变化的四时养生法,强调“阴阳四时为万物之本,生死之本也。”反之则是灾难,从中得到的,是承受不起的。”因此,要求人们“知天下,学八风”。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根据四季的自然变化来养生健身,防止暑、热、风、寒、燥、湿对身体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人除了要适应自然的变化,还要懂得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安心养神,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为杂七杂八的事情烦恼。“事情没发生之前不要打招呼,事情发生了不要太担心,事情不要留着。让他们自然来,让他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情,比如照照镜子,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非要砍藤,就没事干了。”无论生活中无原则、无端的琐事,保持快乐、保持健康,对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也是非常重要的。
2.养德养精学派。
古人把道德修养称为养性,也叫道德修养。从尧舜开始,全世界的人都把德行和长寿联系在一起。孔子最早提出“仁者长寿”、“大德者长寿”的观点。荀子提出“气血用虚之处,礼为通之道;不守礼,则乱。食欲衣住动处,礼为人知;如果你不遵守仪式,你会陷入困境...君子可以用正义战胜私欲。孔子和荀认为尧、舜、禹之所以长寿,都是因为他们有高尚的道德。姚是古代人心目中的理想之王,他以天下为公。孟子提出了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老子提出,去掉自私、贪婪、知足,往往就够了。《内经》在分析古代百岁老人长寿的秘密时指出:“...所以那些能活一百年而不失去运动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而处于危险之中。””孙思邈提出...节操,乐而不祈求生,自我延伸而不要求生,这也是养生的大旨。”明?吕叔坚说:“首先要养德强身。”嵇康说:“养生有五难:名利难避;情绪和愤怒不是一分为二的困难;不去声,是三难;四难滋味无穷;分神是五难。”
《太上老君养生术·养生真术》中说:“善养生者,必先除六淫,而后能保命百年。这是什么?一是名利薄,二是禁,三是财货贱,四是品味差,五是别扭,六是嫉妒。”如果六恶不除,一切都在心中纠结,上帝还能安静吗?由此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良好的道德修养,即善于修身养性,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融会养生之法,知其理,随其行,保持身心健康。“德高则寿长”,道德修养好,身体阴阳平衡,内环境安全统一,才能长寿。
3.形神兼备的活跃派。
吕《春秋》提出“流水不腐,家徒不啃”的观点,生命在于运动。华佗等古代医家创造了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运动形式。同时也提出了“人体想工作,但不宜作极端的努力”和“身体想工作很少,但又极其疲劳”。强调锻炼要适度,“形神兼备”,即形神兼备同时练。倡议派并不是单方面强调纯体育。事实也证明,职业运动员往往因为以比赛夺冠为目标,训练强度很大。虽然他们像牛一样强壮,但他们不一定都能长寿。但在医学和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一些坚持练气功、太极拳等养生术的人却长寿。有些人甚至用它治愈了癌症。
适度运动是一种养生防老的积极方式。它能让人变老,充满理想和奉献精神,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兴趣。“进城看山即下棋,读义书,学书法之字,浇花植竹,听琴弹鹤,焚香煎茶,益友谈心”,以此来锻炼筋骨,振奋精神,安定健康,达到长寿。
4.没有欲望的和平的主要和安静的学校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静为天下正”,“清而不杂,静而不变,无为而治,动而行天,此亦养心之道。”《内经》也说:“无所淡泊,真气随之,灵藏于内,病安乎?就是老而无所事事,无所畏惧,累而不倦,百依百顺,遵从自己的欲望,得到自己想要的。”崇尚静而不杂念,闲而无欲,也就是防止不正当的想法。
后世长期受道教、佛教的影响,主张“修身养性”,“万物皆空”,讲究“静心”、“静”,常采取抑目、养耳的方法,使人眼明心不累。虽然过分强调“不理会所听到的,保持头脑安静”是消极的、脱离实际的,但克制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不受外界不良刺激,尽量避免接触那些不良刺激,对健康和长寿肯定是有益的。
孙思邈主张平日“耳不妄语,口不妄语,身不狂,心不痴”,没有大的情绪,没有大的意图,没有大的思想,不唱不哭,不悲不哀,不庆不饮。平静的清静主义,不追求太多,不强迫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从而维持人体的本质,享受晚年的幸福。
实际上,到了明朝以后,道教总结了前人的养生方法,然后从静态养生转变为动静结合的养生。而体现这种观点的气功,其实就是在无声无息中运动,有目的地引导精神环绕全身,达到运行气血,调和阴阳,保持阴阳隐秘,精神乃至的目的。
更全面的说,“生命在于运动和休息”。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加,分解和氧化加快,可防止脂肪过度堆积而导致肥胖,运动增强各器官功能。休息时,神经紧张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低,新陈代谢减少,还原和合成占优势,能量得以储存。这种累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不休息,或者只休息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5.补肾益气派。
传统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要,生殖力之源,主骨髓,开窍于耳。肾精充足,人就精力充沛,骨骼强壮,牙齿强壮,耳目灵动,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5月8日年龄达到40岁时,由于肾气肾精不足,衰老迹象反复出现。所以《内经》说:“日竭精衰,肾气衰”,强调肾精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早衰是由于“竭其精,耗其真,伤其灵”,清代叶提出“子老则下元先失”,与现代人观察到的衰老表现相吻合,如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牙齿脱落、听力下降等。
肾虚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先天禀赋,还与性不道德、过度劳累有关。所以《苏文》说:“以酒为浆,肆无忌惮,一醉方休,竭力竭其精,消散其真,不知盛其满,时时抗神”,“半百必衰。”张景岳在井磊强调:“所以,善于养生的人,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精华。精气则气盛,气盛则气盛,气盛则健康,身体健康则少病。老当益壮靠肾精...可以长生不老,不动摇自己的本质。”
自古以来就有“家务劳动无长寿”的思想。奢靡的帝王和富豪虽然生活条件富足,吃遍了山珍海味,享尽了荣华富贵,但很少有人能安享晚年,达到长寿。所以形成了很强的惜精、存精、固精学派。历代使用的有效抗衰老抗衰老药物,大多以补肾填精为主。元代保健学家王重阳也提出:“在古代,男人三十岁结婚,女人二十岁结婚。30岁的人8日出院,40岁的人16日出院,50岁的人21日出院,“谆谆告诫人们,为了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要晚婚、禁欲。
6.平衡饮食食疗学派
孙思邈的《老年食疗学》问世后,孟鹗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食疗本草》,成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西方营养学家只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很少关注食物的治疗作用。曹廷栋,磁山人,活到了86岁,在《老人恒言》中强调:“治病不用药方,而不用日常饮食。”在这本书里,他收集了100多种防治老年病的药粥。
中医是在几千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医多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或有血有肉的动物,故称“药食同源”。很多进补中药都是营养食品,如山药、核桃、黑芝麻、莲子、薏米、山楂、雪梨、牛奶、羊肝、鲫鱼、五花肉、蜂蜜、红小豆等。
喂养派强调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均衡饮食”,“五谷为补,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补”。气味结合起来,弥补了贫气。”强调主副食搭配,防止偏食,保证营养完美。
第二,“适量饮食”,“节食祛病”,因为“吃饱了肚子会多病”,我们只能“负着肚子才有安全感”,做到“早餐更好,午餐更饱,晚餐更少”,“吃得及时,就无病”,“吃得少活得长,吃得多遭灾”。
三是“药膳调养”。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与食物同煮,制成营养与治疗双重功效的药膳,既能治病,又能延年益寿。
7.药物抗衰老的药物诱饵学派
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165种药物可以“益智延年”,此后医家和药师都非常重视抗衰老药物的研究。现代证明,许多药物具有一定的增强免疫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如枸杞、何首乌、黄精、人参、刺五加、核桃、海参等。后人在《仁寿录》中记载了109个延年益寿的方剂,其中有活活龟龄集、蟠桃朱寿丹、五加皮酒、养元散等。从补肾健脾开始,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具体药方后面会介绍。
8.从小早期预防衰老。
《内经》说:“渴而跨井,战而铸兵,为时未晚!”意思是人老了才注意防老,为时已晚。元世祖在泰鼎的主要养生理论中也明确提出了从小养生,防止衰老的思想。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少生孩子有利于孩子长寿。张华在《博物志》中也记载,怀孕期间进行“胎教”。“用这个生孩子,一定是英明正确的。”“胎教”也是一种保健方法。胎教属于现代优生学的范畴。许多医学家指出,防老延年应从胎儿和婴儿期开始。胎教和重视营养、运动、养生防病,培养婴幼儿和青少年生长发育各阶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无疑与晚年健康长寿密切相关。
我国许多老一辈的革命志士,在青年时代为了强国报国,自觉锻炼身体,锤炼意志。虽然他们到了老年还能承担国家的重任,但这也说明了早年开始健身和防老的重要性。
9.全面维护的正宗学校
所谓正统,就是主张遵循《内经》养生之道,进行全面养生抗衰的正统。《苏文》说:“饮食要有规律,生活要有规律,不要忘了努力,精神要有保障,疾病要平安!所以,我能做到最好,我会活到100岁。”李明说,“这个维修是正宗的。”。相信只要按照《内经》所说的饮食起居作息精神养生,就能延年益寿。
人们按照《内经》提出的养生之道养生,活到100岁的人很多。
相传龚都180岁,冷寿光160岁。晋代许逊136岁;唐代孙思邈101岁,甄权102岁,赵辉290岁。宋代尤士泰120岁,薛道光114岁,乐昌180岁。元代贾明106岁;明代林纯泽104岁,郭振顺125岁,龚138岁,冷谦150岁。清代谢启卓102岁,牟太一120岁,孙159岁。
总之,各种流派写了很多,积累了很多养生的经验,但是人体生长在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所以养生也要全面,综合。明清以后,主张动静结合,食药互补,时时全面调理日常生活。明?袁昌龄说:“对待养生和修身养性要慎重。不修不能小赚,不防不能小亏。集小就大,少一个甚至几个亿。如果你能受其影响,成为作者,你就知道了。”强调保健也要防止时间太长,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后来很多学者都反复讨论过“欲不足,慎之,及时治之,病之”四大原则。“养生四要”是指“节饮食、慎御寒、惜精神、忌生气”为养生四要;按照医学的理解,老年人要生活,要调理,要养生,要禁欲,要按摩,要气功,要药饵等等。到了明代,由于综合保健的发展和广泛传播,老年人保健的技能,特别是医生在优先考虑综合保健后的实践,许多名医都获得了长寿。据中国医籍统计,80岁以上的医学家有107人,其中明代有86人。
因此,我们应该总结、继承前人的综合养生方法,并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养生经验,获得健康长寿。中年是生命与健康的过渡时期,也是科学养生的关键时期。来世过后,你我可能身心俱疲,但还是要善待自己,善待生活。你可能会满意,但还是要注意保养,投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