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没有站在一堆上?
我一睁眼就看了这篇文章,它的推理部分还是挺有说服力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统一:雾霾和灰尘是因为人类过度掠夺和森林减少而在自然界产生的。同理,人的欲望太多,思想太多,导致下虚上实,气降不下来。解决问题的自然途径是种树,减少人为干预;养生之道就是站在一堆上。只要静如大树,自然会起起落落,绕来绕去。
这篇网文后面介绍的立桩法是社会上常见的弯膝桩,这里不做评判。为了说明立桩的好处,文末把老石请了出来,说:“正如苏东坡评论立桩时所说,‘其效果起初不太好,但日积月累,其作用不可估量。这比吃药强一百倍。"
当年在网上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也动了,因为苏轼这个文豪站在那一堆,太有感染力了。但多年的僵硬让我长了一只眼睛,我还是去看看吧。
不知道不知道。苏轼从来没有站在一个桩上,所以我们不知道,但是上面这段话真的不是在说站在一个桩上!
苏轼老人,一个比药有效几百倍的养生之道,一开始坐着,然后扣着牙,闭气等。,最后躺下,一直睡到天亮。他还特别指出,“但安静专一,就是容易看到作品。”自始至终,老人都没有提到站桩这个词。
说到这,最近被好知识指示:不要说别人的打桩方法不好。你可以说直立桩更容易护膝,更容易放松进入沉默,但不要说人家弯膝打桩法不好。俗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喜欢什么,练什么,是自己的事。不过,对于文寿朋友的提问,我结合自己最近的一次意外,大致回复一下:
第一,生活来源于宁静。一切都要从根源做起。站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恢复活力吗?嗯,古人说,我们要和平相处,只有和平相处,我们的生命才能生根发芽。《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要空,要静,凡事一起,我就回头。一切都要追根溯源,说到底就是安静,安静就是我的生活。老子说得多清楚啊。说到底,那叫静,静才叫生活。路的根,人生的根,在于静。只有安静,才能再造生命。同理,只有静下心来,不人为折腾,不拼命人为,才能恢复大自然的内在活力。所以苏轼的养生之法也强调“惟静专一,即易见功德”。
第二,大道简单。“重远轻近,重古轻今”是人之常情。越远,越难,越复杂,尤其是很难得到的东西,感觉越好。大多数人都有神秘和行为怪异的情结,都想追求赶不上的东西,做与众不同的事情。你告诉他,人生来就是直的,站直了就不会被压迫,不会生病;只要你把神收回来,像平常一样自然地站着,就能养生。此桩可住可坐可卧可练,正应了古语“道亦真,民不知其日用,须臾不可离。”他不会相信的。这也是各种表演套路泛滥的原因。形状规整流畅,心态平和就是和谐,和谐就是无病。一切都很简单,不要把它复杂化。通常情况下,如果无意中经常低头,就会引起颈椎病。如果故意弯曲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身体长期紧张,后果可想而知!
第三是练习前要放松。老子告诫我们,人类生而弱,死而强。强者死,弱者生。只有当它们像婴儿一样柔软,像水一样松散,它们才能接近道。人体的气血运行是有规律的,是循着经络运行的。任何养生运动,只要符合并有助于人体八奇经、十二经脉的流向和走向,只要有益于身心放松,就会有益于身体健康。否则气血稍受压抑,练功时可能会有强烈的感情,很多的感受,但长此以往,会对腑脏,尤其是心脏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是一个警告!
第四,凡事沾沾自喜。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为自己谋福利和自我关心。《易经》云:受神之福,福中无弊。人只有自力更生,上帝才能保佑你。儒家强调君子量力而行,不自满。佛教徒说:居无定所也要活。道家强调道中无物,本无物,无为无有。所以站桩不要求感觉,求现象,求感觉,求急功近利,不能以意向为导向。他们身心自然融为一体,心灵和利益相互依存。久而久之,便会无中生有,静极生动,阴极生阳,无所思,恋恋不舍。这种不求自我满足的东西就是他们的良药。警惕任何有希望的、有意的或快速的事情。
第五,内因决定外因。根据医学理论,“内有万物,必有外塑”。同样的道理,我们一切外在的身体动作或姿势,都是为了让五脏六腑、经络、气血运行得更顺畅,绝不是为了所谓的好看、漂亮而造成身心紧张。形意拳鼻祖李洛能曾说:形意拳屈膝无痛苦。为什么强调膝盖越低越好?形意拳的前辈李忠选也说过:从外在形式中求内在精神,是刻舟求剑;从内在的精神到外在的肉体,是一步登天。当你遇到任何功法的时候,我建议你按照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标准去衡量,看看道家是否自然,是否符合医学原理,是否能让我们内心平静、淡定。多问为什么,从来不说自己说的话,也不听从别人的建议,更不用说为了追求所谓外在的形体美和优美的动作而忽略了内在的放松。
最后苏轼没立桩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你知道为什么要站桩,怎么站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