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尽你所能,帮助寻找世界上五个尽到了责任的人和榜样。快一点!!!!!!谢谢
范仲淹于八月二日(989年九月五日)生于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县),百日随家人到苏州。父亲樊勇,在端公初年(988),到徐州担任吴宁军的秘书(徐州军事首长的秘书),死于990年。谢当时穷困无助,抱着两岁的范仲淹,又改嫁山东梓县巡抚河南村(今邹平县村)给朱。范仲淹也改姓朱硕(人称岳),在朱家尖长大。范范仲淹
钟岩从小学习就很努力。朱家健是常山的一个富人,但为了获得灵感,他经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李泉寺寄宿学习。早晚学习讽刺朗诵,给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难。他每天只煮一碗浓稠的粥,等粥凉了就切成四块。他早晚各吃两片,拌几个咸菜,拌上醋汁,吃完继续学习。后人有破粥划船的名声,但他一点也不介意这种清贫的生活,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书中寻找自己的乐趣。
第四年(1011),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今河南省睢阳区)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是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校舍150座,藏书数千册。更何况这里有很多既有抱负又有智慧的师生。在这样的学院学习,不仅有名师可以请教,还有很多同学可以互相学习,还有很多书可以看。而且学院是免费的,对于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来说,尤其受欢迎。应天府后来改名为南靖,应天府书院也叫杜南书院。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夜以继日地学习。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刘绶(南京最高官员)的儿子,看到他一年四季都吃粥,给他送去一些好吃的。他一口都没尝,让好吃的发霉了。直到人们责备他,他才表示感谢,说:“我吃粥已经很满足了。一旦享受了一顿美餐,恐怕以后就不吃亏了。”范仲淹的艰苦生活,有点像孔子的圣人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别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融融。第七年秋(1014),第八年春(1015),大中祥符通过科举,成为秀才。他在崇正殿参加科举时,第一次见到年近五十的真宗皇帝。后来,他荣幸地参加了帝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二月,汴京(今开封市)春暖花开。进士骑跨马,伴着鼓乐之声游街:“长白寒儒,二年有余名。”他唱着这样的诗,以为自己二十七岁。与旁边的滕宗良等人相比,他显得苍老了许多。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经理参军(广德军位于今安徽省广德县,经理参军为负责诉讼、审判的官员,来自九品)。接着,他被调到庆忌军任节度使(庆忌军位于今安徽亳州,节度使是幕官,来自八品)。他带着母亲支持他,正式恢复范氏,改名钟言,字希。从此,他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天禧五年(1021),范仲淹被调到泰州海陵(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西溪镇做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的储运和转卖。西溪镇靠近黄海之滨。虽然镇上偶尔能看到牡丹,但其荒凉景象毕竟与内地不同。乍一听风浪的咆哮和野鹤的长吁短叹,范仲淹不禁感到有些失望。由于管沧是一个闲职官员,他就借着慵懒的吃喝来自嘲一下:“我都没撑过椅子,还敢谈什么上万里的志向!”老了就该黑白分明了。为什么要抱怨江湖?喝醉了唱歌,就很懒。小溪里的人能相信笑声吗?“改革
自元昊起兵反宋以来,宋军的边防支出骤然膨胀。为了增加收入,政府不得不增加人民的负担。于是,各地包括首都附近的反对朝廷的暴动和骚乱,此起彼伏。龚凡雕像
在李青(1043—1044)的三四年间,急于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显得特别开朗上进。他把西线三将夏松、韩琦、范仲淹一起调回京城,任命他们为最高军事机关的正副职,即唐朝使节和副使节;他还扩大了言官的编制,亲自任命了欧阳修、俞京、王肃、蔡襄等三四位谏官,后来被称为“四谏”。“四谏”官言罢,革除无军功的夏松,改杜衍、富弼为武将。这位“四谏”官员再次发表讲话,彻底解除了吕夷简的军政权力。“四谏”第三次陈述时,副总理王被开除,由范仲淹接任。面对这支前所未有的优秀团队,石杰喜出望外。他写了一首诗赞美说:“举梁军,扫风韵!”!宣扬圣贤就像拔草,一大批人起来驱邪,就像切鸡爪,永远不会长久。李青三年(1043)九月,仁宗敦促范仲淹等人采取措施改变局面。范仲淹、富弼和韩琦连夜起草了改革方案。尤其是范仲淹,认真总结了他执政28年来一直酝酿的改革思路,很快就提出了著名的新政纲领《十件事答君手谕》,提出了十条改革建议。其主要内容有:(1)公开化,即严格执行官员升降制度。当时的升降官不问如何休息放松,也不看政绩好坏,只看资历。所以,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跟风而不为。范仲淹提出考核政绩,提拔有重大贡献和明显政绩的人,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2)抑制侥幸心理,即限制为官之道,靠侥幸心理升官。那时候大官每年都会推荐自己的孩子去北京做官。20年后,有20个人从一个兄弟和孙子的家庭担任北京官员。以这种方式陆续进入朝廷,不仅增加了国家开支,而且这些纨绔子弟不务正业,只知道互相包庇,拉帮结派,谋取私利。为了国家政治清明,减少财政支出,应该限制大官的特权,不让他们的子女在饭店担任重要职务。(3)精贡,即严格的贡制。要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首先要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把原来的进士科从只注重诗词赋改为注重谋略,把明经科从只要求背经学的词句改为陈述经学的意义和道理。这样学生才有真才实学,才能名副其实地求真。(四)推选行政长官。针对当时州县两级无能官员十有八九的情况,范仲淹建议朝廷派得力的人到各地(北宋以上一级监察、财政科)检查地方政绩,奖励能干的人员,罢免无能的人员;应该仔细推荐和审查地方官员的选择,以防止冗余。(5)所有公共领域。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员的固定收入之一,但其分配往往不均衡。范仲淹认为,供给不均,如何要求官员尽职尽责?他建议朝廷平衡他们的职业收入;职业领域不给的,按成绩给,让他们赚够养活自己。然后,你可以怪他们老实巴交;违反法律的人也可能受到惩罚或被解雇。(六)厚农桑,即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范仲淹建议朝廷颁布诏令,要求各级政府和民众讲贫田利益,兴修水利,兴农惠农,并制定长期奖励百姓、考核官员的制度。(7)军备训练意味着军备改进。范仲淹建议在北京附近招募壮士担任京畿护卫,协助正规军。这些卫兵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耕作,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训练和战斗。实施该系统可以节省耗材成本。如果首都的这个制度成功了,就会被各地效仿。(八)推信善,即广泛推行政府惠民忠信。主管部门拖延或违反大赦令执行的,要依法严肃处理。此外,还要向各行各业派出使节,检查各种应该落实的优惠政策是否落实。这样,皇帝恩宠无处不在。(九)重令,即要认真、慎重地下达法院命令。范仲淹认为,成文法本是为了表示对人民的信任,现在颁布后不久就改了。因此,朝廷必须讨论哪些条例可以长期实施,删除复杂、多余的条款,作为皇帝的命令、国家的法令来规定,颁布实施。这样,法院的命令就不会经常改变。(十)减徭役。范仲淹认为,户口数量减少了,但民众对政府的供给更重了。户口人数少的县,减为乡镇,各州军的使馆、州医院合并为一所医院;吏部派出的杂役,可以分配给一些州兵去承担,不应该承担公职的,一律打回农村。这样,人民将不再担心沉重的麻烦。《陈十事》写好了,马上呈送。宋仁宗与朝廷其他官员商量,同意了,并逐步以诏令的形式向全国发布。由此,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范仲淹的改革思想付诸实践。新政实施后短短几个月,政局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以前靠家族势力做官的子女受到很多限制;过去只论资排辈的官僚增加了考察业绩和品德的程序,有特殊才能的破格提拔;科举考试中,突出了对实用议论文的考查;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学校。龚凡的勤奋和正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性格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千千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已经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中国人的心目中。
2.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宋瑞,字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衰弱。1271年,北方的蒙古人结束了自相残杀的皇位之争,建立了元朝,然后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南宋。1273年,丞相率兵20万活捉项、范,以此为突破口,顺流而下。不到两年后,他来到了南宋都城临安的郊区。蒙古兵经过的地方,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芜,各行各业奄奄一息。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野蛮残暴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被投降派控制。同样是在1259年,宰相贾思道秘密下跪求和,条件是他要退让,在江北地区割银丝20万条,在年那割银丝20万条。然而,伯颜打算摧毁宋朝,并没有停止入侵南方。1275年,贾思道十三万大军全军覆没,朝廷再无兵源。此时,宋恭帝在任时,年仅四岁。谢太后在庭上,不得不发出“丧函”,呼吁天下四方迅速“勤政”出兵。文天祥当时是赣州知府。他“拿着信哭泣”并立即采取了行动。两三个月内,他组织了第一支近万人的“勤王”团队。几经周折,他到达了临安。在成千上万的地方官员中,他和张士杰是唯一带兵勤政的。由此可见这个政权是多么的腐朽。1276年正月十八,到达高亭山,颜早已投降叛变。其他部长可能已经投降。虽然愿意投降,但他想让左膀右臂陈去谈判。陈灿怎么有这个勇气?那晚我逃跑了。谢太后韦克只派了一个文天祥。他毅然面对危险,但没有投降。他认为“斗、守、动不如施”、“国事至此,不能不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敌营虚实,以求“救国之策”。但他没想到,就在他指责伯颜被扣留无法返回宋颖的同时,他的民兵也同时被投降派勒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从未困住文天祥,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让他遭受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2月9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到京口(今镇江)。在义人的帮助下,他从鬼门关逃脱了。据他的书《南导后记》记载,他至少幸存了16次,历经磨难,于4月8日逃往温州。这时,他听说杜宗的两个儿子(。不久,被召至福州,历任右丞相、枢密院事,后被任命为同总督。七月,文天祥在南涧府(今福建南平)升起帅旗,号召四面八方的英雄们各就各位,收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进军江西,收复南方数十郡,同时围攻赣州。湖南、湖北等地纷纷揭竿而起,震动了江南,激发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极大地警醒了元统治者。袁忙调兵四十万解甘州之围,又派五万大军追击文天祥。教育部只有5000多人。今年8月,空坑战败,牺牲了几个人。文的妻儿被俘。赵世柴在紧急关头假扮文天祥,引来元军,蔡文不得不逃。赵当即被杀。这是文天祥一年多来遭遇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他决心与袁斗争到底。1278 165438+10月,他收拾残部,扩军,转战广东潮阳。可惜12月20日被五坡岭击败,文天祥无法逃出包围圈。他为了死而不辱,立即吞下了随行的冰片,但他没有死,而是在昏迷中被俘。这是他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文天祥再也无法带领起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作战。
文天祥被俘后,下定决心,只想死得其所,不想活了。权力不能弯曲,财富不能好色。当伯颜把他扣留在北营时,他明确地告诉他的对手:“宋朝的冠军...欠命报国,宋存而存,宋亡而亡,刀锯在前,鼎在后。你怕什么?”“1279年十月,袁平章的阿合马来到文天祥大牢投降,文天祥长弓坐下,不理他,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曰:“南朝丞相见北朝丞相,何以下跪?阿赫玛假装是胜利者,骄傲地说:“你为什么在这里?”“文天祥讽刺说,如果南朝以我为相,你就不能去南方,我也不会来找你。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阿赫玛以威胁的口吻对左右说:“这个人的生死还是由我决定。文天祥正义凛然:“亡国之人,若欲杀之。这不是你能决定的。阿玛割断了自己的喉咙,沮丧地离开了。同年年底,元丞相马可波罗审问文天祥。马可波罗一来,就趾高气扬,要文下跪,文不肯,就强使文天祥俯首称臣。文肃然道:“天下事,有起有落。自古帝王将相,灭亡屠戮。为什么不呢?今日天翔...至于这一点,好在早就实施了。“行刑前夕,忽必烈皇帝亲自投降,以丞相之位为诱饵,企图让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你要什么?文天祥答道:“我愿死!“文天祥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让敌人无可奈何。这实际上等于宣告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正义的胜利,自己所称赞的“义”的胜利。这也等于宣告了侵略者的失败,宣告了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文天祥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对投降分子和汉奸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包围鄂州,皇帝宠臣董激宋帝迁都,文天祥勇往大漠,央求董。1275年,朝廷追授元军大将吕文德为何仪郡王,并提拔其侄儿吕师孟为后臣。投降的气氛在京城弥漫了一段时间,文天祥上书乞求吕师孟稳定军心。文天祥被俘后,刘等班贼只好硬着头皮投降,而文则遭到唾骂。甚至当已经投敌的宋恭帝前来投降时,他也没有受到理睬。文天祥明确提出“国为重,君为轻”。他不是忠于皇帝,而只是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 65438+10月9日,文天祥在大渡车门口壮烈牺牲。他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如《过零与丁洋》中的“自古谁未死,守心照史”;狱中写的《宋正琦》和死后在他衣服里发现的《戴逸·赵》(孔子说“要仁者”,孟子说“要义者”,但义已尽,那么你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时不时地成为照亮日月山川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组成部分。因此,文天祥成了不朽的民族英雄。
3.赵溥,字平,北宋政治家。梁龙922年生于冀州(今北京西南),唐末迁居常州(今河北正定县)、洛阳(今河南洛阳)。
有句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后周贤德年间,曾为我驻永兴军(今陕西Xi安)使,在滁州、潍州(今甘肃平凉)任军法官,并为我驻通州(今陕西大理)、松州(今河南商丘县南)使掌官兼秘书。咸德七年(960)正月,溥、在陈桥发动兵变,给披上黄袍,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溥被任命为右御史大夫,并担任了直学士的枢密。当年四月,继周之后,起兵反宋,溥建议亲自远征。宋德生回司后,升任财政部部长助理兼政务次长。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字孔明,字卧龙,东汉徐州琅邪县杨度(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出生于汉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也就是汉武帝钟平元年(公元184),爆发了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断,诸葛亮失去了父母,和叔叔诸葛玄相依为命。十五岁时,诸葛亮跟随叔父来到荆州襄阳,依附刘表。他看出刘表无能,不是天下之主,于是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建造宅院。这是在公元197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十年。结交了江南名士,“每次都把自己比作管仲和”,爱唱《傅亮之歌》,结交了庞德公、庞统、、黄、、崔、徐庶等名士。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他有征服世界的野心。他密切关注时局的发展,因此对世界形势了如指掌。号称“卧龙”。娶黄的女儿。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参观了草堂,所以请算上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要统一天下,就要走与曹操联合孙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在长坂大败刘备。诸葛亮“受命于败军,受命于危难”,派使者到江东链接孙权。诸葛亮与孙权就隆中对的坚定原则进行了谈判,并缔结了双边联盟,而不是从属关系。孙权意识到“除非是刘禹州,否则不能当曹操”,只好让步,同意三分立场,发兵拒练。赤壁之战后,孙权兑现承诺,将荆州借给刘备。辅佐益州,使蜀、魏、吴城立足。曹丕取代韩称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国务总理,关羽镇守荆州。
彰武三年(223年)春,刘备病危在永安,召诸葛亮料理后事,说:“你才曹丕十倍,必能安天下,终成大事。如果继承人可以被协助,他就被协助;如果它不称职,你可以换掉它。”诸葛亮立刻哭道:“我一定尽力互补,至死不渝!”皇帝登基后,诸葛亮被任命为武乡侯,并设立丞相府处理日常事务,还兼任益州牧。当时整个国家的军事、政治、财政,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上台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与东吴复交。刘备死后,东吴继续做魏国的附庸,但另一方面,它还没有下定决心如何对付蜀国,仍处于蜀国的边境。诸葛亮派大臣邓骘去,劝说孙权联合蜀,断绝与魏的关系。
当时,刘备东征期间,华南诸郡在吴栋的策动下纷纷造反,严重威胁了蜀汉的后院。诸葛亮上台后,恢复了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切断了对华南的外援。经过两年的调养,诸葛亮写信给他已故的主人,决心平息中国南方的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分三路攻克南中。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使用了进攻战术,使他彻底信服。平叛之战后,诸葛亮借鉴“诸侯国自建军”的经验,将南方四郡分为六郡。起义军的中心建宁县被划分为最小的县,并大量使用地方官,以达到不丢兵不运粮草,还管理地方的目的。华南“清羌”一万余户被征入蜀,以其青年和力量组成五支骑兵部队,称为“飞军”:设都督,负责华南军政。当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成都。
文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带着模型去见先主,率军到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一年左右,然后北攻。卫南安(甘肃陇西)、天水、安定(甘肃济川)随即沦陷于蜀。魏明帝赴长安督战,曹真督右军,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蜀军先以顾颉路攻占县城为要挟,令赵云、邓骘领兵据(今陕西宝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领兵主力西攻祁山。参军的马谡率领一支军队作为先锋,驻扎在街亭。马谡无方,败于魏军,失守街亭。蜀军失去据点,不得不退回汉中(正史上并没有撤退司马懿军的“空城计”)。诸葛亮含泪斩了马谡,三次上书贬谪自己,以右将军的身份当上了丞相。
228年冬,建兴六年,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这次出了大三关,围困陈仓二十多天,粮食全没了。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率军第三次北伐。蜀军向西进发,占领了魏武都和尹平两县,然后返回。诸葛亮复职为丞相。
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原来他们两个是受刘备委托,* * *是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诸葛亮在给梦达的信中也称赞了李延。但不久,李严上书诸葛亮,建议他利用朝政之力,成为曹操那样的君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可以得到一些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严厉批评了李严。不久,在诸葛亮准备攻打魏之前,他让李延带着他的两万大军镇守汉中。李严讨价还价,让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江州,让他做江州刺史,调动失败。诸葛亮以大局为重,妥协了;建兴七年,马可去吴栋之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了李严的巧妙诈术,特别是谈到了李严早年在家乡做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有引起诸葛亮足够的重视。建兴八年(230),欲分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求李延带两万大军前往汉中,李延再次讨价还价。诸葛亮当即让步,任命儿子为江州总督,在李严调走后接手工作。李燕这才执行了调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负责汉中后勤补给。李严未能及时筹到粮草,于是上书诸葛亮,说皇帝下令撤退。诸葛亮退兵后,向朝廷谎称退兵是为了诱敌。诸葛亮回来,假装惊讶地问:“军粮够吗?怎么突然退了?”于是,诸葛亮在法庭上拿出李严的书信作为证据,和许多士兵一起签名,弹劾李严,把他调离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率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这一次,我和约好了同时进攻魏。然而,吴栋迟迟没有派兵。直到五月,孙派卢循、在江夏、棉口(今湖北韩镇)扎营,攻打襄阳,而孙权自己则率军围合淝新城。在这方面,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打败吴栋。他亲自率领水军东进,让镇守西部的司马懿坚持不战,让蜀军粮退。然而,当孙权得知朱未的意图时,他认为自己一方已经成为主战场,并遭受了损失,即下令所有的部队撤回。在西线。鉴于前车之鉴,诸葛亮分兵屯田,打算长期驻扎。这年八月,诸葛亮突然生病,突然在前线去世,享年54岁。蜀军全线撤退。诸葛亮生前留下遗嘱:“如果葬在汉中定军山,只要在山坡上挖个坟,棺材就可以放在坟里了。穿普通衣服,不埋物件。”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法律,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拘泥于儒家的教条。他尊敬国王,但不骚扰外国人。他入南巡,安抚洋人,实行三国中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气。
5.顾顾(1613—1682),号,江苏昆山人。我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反对宦官的斗争。清军南下参与当地反清斗争。反清失败后,他走遍华北,随身携带书籍。我耕田、访俗、搜集资料,尤其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知识面广,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法规制度、军事农业经济、县市轶事等都有深入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收,致力于经学研究。著有《日之录》、《世界各国县病志》、《赵宇年谱》等数十部著作。
顾主张“经世致用”和“经救世”。在他看来,晚明一些知识分子不懂书,脱离实际,说话无根。他们“不学六艺,不考百王之经,不融当代之事”,导致了“股票下跌,四国大乱,中国摇摇欲坠,祖宗社会百废待兴”(《日知录》)。所以他主张学以致用,认为写书应该对当代世界有益。“凡与六经宗旨及当代世界之事无关之文章,应不为所欲为”,“不要再为一人一家之事,不要做与经政无关之事”(《林挺全集》)。他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将书本知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开创了扎扎实实学习的良好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顾也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断统治”,主张吸收更多地主阶级成员参与政治的“多元统治”。他认为“人是世界上的国王,不能被自己统治。”如果单独统治,惩罚会很复杂;公治,而刑策(弃)易(《清儒案》、《林挺学案》)。顾也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把封建社会的“亡国”和“亡国天下”区分开来,说:“改姓改名,就是亡国。仁义充盈,至于引兽吃人,人会自相残杀,谓之世亡。“这里所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取代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亡国天下”是指民族和文化的衰落,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他认为,“护国”不同于“护天下”,即“护国”就是保卫旧的封建王朝,“其君其臣求之”,老百姓不必在意;保护世界”意味着捍卫民族及其文化,这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这就是著名的“保天下者贱无责”(《日知录·政事》)。梁启超将其爱国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