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你用柔性正骨吗?那么柔性正骨是如何得到骨头的呢?
所谓“柔性正骨”,似乎就是手掌或手指“按”在治疗部位,并没有什么不必要的动作。还有就是手掌向下压在多个椎体的棘突上,单纯从外观上看没什么异常。
后来,在一些临床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1,有的人“按”一会儿就有效果了,没必要强行“正骨”;
2、有的人“按”需要一定的方向并保持一定的时间才有效;
3.有些人总是无效;
4.有的人第一次无效,做几次就有效了;
……
所谓的“正骨”理论其实存在一个bug:那就是为什么正常的关节运动不能“正骨”,而要把病人摆成不同的姿势,然后施加外力“正骨”?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些老师的课程。上课时,老师问:“人体最重要的感觉是什么?”
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也想回答“疼痛”,但老师的回答是“本体感受”——即知道自己关节和四肢位置的感觉。
人体有趋利避害的机制。在所谓的姿势控制或者动作控制的过程中,人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就“正骨”而言,正骨的目的是恢复人体对关节位置的感觉和控制。具体方法是使人体骨骼尽可能回归中轴线或接近正常结构(支一曾借用秦文清的概念,称之为“先天标准”)。正骨或手法治疗可以算是一种被动的运动疗法,其见效的快慢取决于“患者对自己肢体位置的认识”!
正骨的目的是恢复人体对关节位置的感知和控制,不一定非要点击才算“正骨”——这样理解“正骨”,各种灵活的正骨方法无非是恢复人体对关节的感知和控制。其实正骨完全不触及筋骨关节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近年来台湾省某君的春秋笔法很多,但最近又出现了所谓的“隔空正骨”
柔性正骨似乎只是手的不同部位压在骨头上,其过程类似于太极拳的“听”。先用小力问骨,感受骨上的异常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通俗说法中的“异常张力”或“异常应力”,其来源可能是关节囊、韧带、肌肉或筋膜。然后用很轻的力按压骨骼,将这些异常的应力“卸载”,达到“正骨”的效果。
假设椎体的受力方向是虚线方向,此时压骨的方向就是铅笔显示的方向,从而达到“正骨”的目的,而不是铅笔画的虚线方向。看似简单的“保持静止”或“保持蠕动”,其实手指或手掌的用力(不是用力)方向是很复杂的。我在看毛老师治疗的时候,看到他应用柔性正骨后,经常配合类似传统正骨的颈椎侧板或胸椎端提手法。这个操作应该是在去除单个关节的异常应力后,通过“拉”来调整关节囊的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关节囊附近有很多本体感受感受器,用较轻的力按压骨骼可以更多地刺激这些结构,恢复身体对关节的控制。与此相对应的是,捏脊激活器(捏脊枪)刺激关节附近本体感受器所采用的方法是“快速、低振幅、冲击”,而这种方法之所以“快速”,是为了让肌肉“来不及”反射性地收紧和保护关节——用手模拟锤疗工具的经典动作,就是李华老师的“锤击”正骨法。
柔性正骨和吸附正骨都是“缓慢、低幅度、蠕动/滑动(吸附力法)”。这些方法通过以相对较慢的速度和较小的力接触骨骼来操作,并通过灵敏地感应骨骼上的异常应力源来去除骨骼上的异常应力。这种触压需要操作者的力量实际压住骨头,拉动关节囊穿过骨头,不能用太大的力量拉动肌肉。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意识到骨骼受力的来源,利用医生的“倾听良心”激活患者的“色相善能”,达到所谓的正骨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传统伤科的练习者练拳击,只是通过拳击训练来增强人体感知力量和控制力量点的能力。因为拳手由于职业限制,经常经历摔伤,所以在治疗伤科方面经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