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的作文300字左右。

正月初一是春节,原名元旦。在那一天,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帽子和鞋子,以示辞旧迎新。都说在新的一年里,穿上没上过地的新鞋,可以脚步轻盈。主人起床后,先以背诵吉祥话的方式开门,并在门口放鞭炮,称为“开门炮”。一般开门有三把枪,所以要“取四放三”,留一把作为“备用枪”,宁波话的“备用枪”就发表在这里。鞭炮放得越高,声音就越大,预示着新的一年好运连连。如果是“吹、吹、吹”的哑炮,就不吉利。你应该马上说:“哦,吹吧,你今年会发财的。”并立即添加一个。

一个大的宗族,一个大的家族把他们祖先的画像供奉在祠堂或者中殿(堂前)。一般挂五代以内祖先的画像,是“为框”、“为影”、“为金紫”的代名词。在一些祠堂里,男性16岁才能祭拜,女性除外。一对发针饼(也叫吉祥饼)或两碗由负责人依次分。各家的年轻人依次拜长辈,称之为“拜老”。除夕已分“压岁钱”,用红纸包好,压在年轻人的枕头下,所以叫“压岁钱”。

在那一天,早上吃饺子意味着团圆。有些家庭一天吃素。这一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用器皿“休息”一天,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求火(不点燃他人或点燃香烟),不杀动物,不动刀剪,不倒厕所,不洗衣服,不虐待儿童或说不吉利的话。早上见面不要说“早”,因为你说今年会引来更多跳蚤。如果你绊倒了,你应该马上说:“哦,元宝掉了。”这一夜,如果晕倒前不睡觉,不点灯,就意味着今年点灯会引来更多的蚊蝇。睡觉前,放一个“关门炮”。晚上不要出门,俗称“平安夜”。

农历七月初二至初八,天晚至十五,家家户户出门走亲访友,一般先走亲戚,后走远亲,多关照丈夫、侄子、叔侄,以酒席相待,称为“过年饭”、“过年酒”。五月初五是财神日,是商务人士最重要的一天。被称为“招财神”之后的“开市”。有些佛教徒在农历七月初七晚上走七桥不回头,在农历八月拜八庵,俗称“走七桥”“拜八庵”。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龙灯、欢乐灯、大头和尚舞等。与其他地方稍有不同的是“假装扫地”,即乞丐(此时称为“富人”)提着篮子,手里拿着用红球装饰的扫帚,假装扫地,并唱着俚语歌曲:“举起金扫帚,里格斯(像个声音)来扫。向东扫,老板房里有青龙、青龙米缸、黄龙谷仓;扫到南方,老板在屋里发了财,大元宝做了筏子,小元宝做了船。”

建国后,过年等习俗一直未变,很多迷信色彩也消失了。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老干部、工人、教师、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职工。途中,熟人相见,牵手或握手,互祝好运。

(1)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接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逃离连年战乱,立下重军功勋的避难所。他们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工作,养活自己,繁衍后代,成为独特的风水。时至今日,这里古老的民风依然显示着她作为世外桃源的过往情怀。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有个村子叫三合村。三合村有几十户人家,大部分都姓秦,所以这个村也叫秦仁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古秦人进洞避乱的后代吗?没有人做过具体的考证。反正“秦”字贯穿了古代和现代,他们的衣食住行的习俗确实和现代社会不一样。

衣服:以前这里人的衣服都是家里做的土布。家家有纺车和织布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出的土布用植物染料染成蓝色或蓝色或灰色或紫色。大部分衣服都是自己做的,染色的土布裁成片,然后手工缝制在一起。还有来做衣服的裁缝,一个灰色的袋子,几根针,几根缠绕的电线,一把类似于今天的小铝锅的生铁,都是他们的工具。衣服的款式是男式夹克。女人是一件大衣服,有单色的布纽扣。裤子都是大裆裤,4尺腰,折在肚子前面,再用布带绑住。现在村里年轻人的衣服和外地人差不多,但很多老年人还是穿双排扣的衣服,大衣服,开裆裤。但是,老人们衣服的布料不再是土织的,而是从市场上挑选的。走在村子里,你仍然可以找到木制的纺车和织布机,虽然这些都是闲置的,不再使用,但它们也展示了历史。即使在缝纫机被广泛使用的今天,村里仍然有当地的裁缝扛着火熨斗和灰袋。

食物:当然是主食大米,和洞外村民差不多。这里的“食”是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村村民用来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盘子、石头和风车。菜是圆形的,有上下两个盘子。下风扇固定在中间有硬木轴的木架上,上风扇绕着木轴在下风扇上转动。上下扇的摩擦面有规律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作为齿,齿间用黄土夯固。菜的作用是把壳上粗糙的壳去掉。菜加工时,稻壳堆在上风扇的容器内,人工带动上风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的摩擦,从上下表面的缝隙中洒出粗糙的糙米。糙米经过石屑加工成为熟饭。现在村民吃的大米大部分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还有作坊可以用古老的方法为村民加工大米。事实上,一些村民在他们的作坊里用稗子和石堆来加工大米。他们(尤其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的大米更香更软。

住:以前村民的房子都是竹棚。小屋建在山的一侧,它们是独立的。确实是“鸡犬相闻”。房间很简单,用石块当板凳,木板当床,葫芦(俗称芦瓜)切成勺,砖头当底座做灶台。现在茅屋已经被木屋取代了。木屋里全是小青瓦白墙,还留着古老的遗风。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和冰箱,但切瓢是一脉相承的。

行:秦仁村虽然离国道很近,但是村里没有公路,乡村道路纵横交错。这些农村公路并不比水泥路、柏油路优越,但确实有其优势。有绿草和泥土湿气的味道,让人赤脚踩在上面感觉温暖舒适,让人感受到大地的跳动。

(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让我带你走进广东民俗大观园!凉茶广东人最喜欢喝凉茶。他们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衣可以治病,无病衣可以防病。如果成人一个月内不喝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接受一次七星茶,就认为健康没有保障。竹筒水是广东凉茶之一,具有清热生津止渴、润肺排毒的功效。常用的凉茶,如五花茶、夏桑菊茶、王老吉茶等,都是由味苦性寒的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郁证。其中王老吉药性最冷,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儿童七星茶由味甘、性微寒的药物组成,适用于儿童感冒、发热、烦躁、咬牙切齿。适用于体质强壮、经常咽痛、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的人群。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国人唯一的感受就是“苦”字!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塞几片陈皮进去。广东省广州市素有“花城”之称,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举世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和盆栽橙子,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展,尤其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了五颜六色的楼房和花架,四个乡镇的花农蜂拥而入,摆开阵势,叫卖着鲜花和橘子,十里长的街道上花团锦簇,人山人海,直到大年初一的凌晨。这是广州独有的农历除夕花市。广州种植花卉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期,珠江南岸的庄头村就有不少香花田,南汉王刘维的宠物纪素馨就是庄头的花姑娘。金桔象征着“好运”。与之相似的,还有代代相传的果实,寓意着代代繁荣:佛手果实,如同手掌,如同信徒一般优雅庄重,深受善男信女的青睐。腊月初,市场上有大量从福建漳州运来的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育,通过调节水温和日照来控制花期。水仙似乎能理解人的感受,常常在除夕一家人吃团圆饭的时候,或者在正月初一的鞭炮声中轮流绽放,带给人们无穷的乐趣。俗话说“花开富贵”,这恰好是个好兆头。此外,水仙花清秀、婀娜、芳香,是家家必备。当然,广东的民俗也很多。比如:做汤,舞狮,种方竹,有些地方甚至还会跳牛...每个地方的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等着我们去发现!

记忆中总有一颗星在闪耀,永远不会失去光彩。

这是太原元宵节的一幕:

今年的元宵节与以往的元宵节不同,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富裕,街道上到处都挂满了灯笼和彩灯,街上车水马龙。我只能看到马路上的人群,整条马路都成了“人行道”。一眼看不到人群的尽头,整条街都很热闹。商店挤满了人。看着热闹,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节:“月无灯不欢,月无灯不春。到处都是春天,就像这里看到的淑女,在明亮的月夜,闪烁的灯笼把月亮衬托得像纯银一样。满大街都是朱翠围着村里的姑娘们游来游去,唱着歌,和社神们较劲。如果你不表现出你的尊重和微笑,你怎么能摆脱这个好时光?”我得意忘形的念叨着,却没有意识到我的妹妹就静静的站在我身后。“哟!表姐这么优雅,这样看有什么意思?我们为什么不去购物?”“对,对!”我赶紧鼓掌。

来到街上,我们也融入了这种热闹的氛围。我姐拖着我东逛西逛,一路逛下来。我们发现了许多灯笼,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流口水。有些是用针缝的,有些全是玻璃做的...在广场中央,有一个制作精美的巨大灯笼,让许多路人驻足观看。鞭炮在遥远的夜空中响着。当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时,五个醒目的大字“元宵节快乐”显露出来。这个已经热闹非凡的元宵节增添了几分魅力,美丽的荷花灯帮助人们传递幸福和安康。

元宵节的一切都是那么引人注目,但是我喜欢做灯笼。

做灯笼没那么容易。选择竹子是关键。竹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灯笼的成败,我只说一点。这个光荣的任务就交给我这个实战经验丰富的大姐了。等竹子选好了,框架做好了,我可不能把这个绣品闲着交给我。不要低估我。我是卧虎藏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错就是不对。“嗯,好东西能买到好价钱。哈哈”

这一天,即使有很多不愉快,也一扫而光。

评论:生动地描绘了太原过元宵节的习俗。节日街用灯光和色彩装饰;花灯让路人驻足观看;制作灯笼的过程别有风味,这一幕在你的笔下被描绘得惟妙惟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独具特色的服装。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喜欢不同的衣服。今天我想带大家了解一下日本的和服和韩国的长袍。

和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当地称之为“物”,因为和服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形象,又被称为“赏花屏”。和服不用扣子,只用一根打结的带子。腰带有很多种,打结方式也不一样。广泛使用的是“太古结”,就是在腰带中腰打结的地方垫一个纸芯或布芯。因为打结很麻烦,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汉袍”是朝鲜族的传统服饰,其风格适合朝鲜族的气候和坐姿习惯。女子韩服上衣搭配飘逸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颜六色,有的还鲜艳艳丽。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五彩缤纷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展现出每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点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对和服和“朝鲜长袍”进行了生动的介绍,对服饰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了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如果有更多的图例或功能,文章会锦上添花。

龙舟比赛

说起赛龙舟,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也见证过。听锣鼓声和鞭炮声,龙舟竞渡就要开始了。

观众围的河两岸人山人海,你争我夺谁胜谁负。龙船争相划出,三龙实力不分上下。队员们整齐地划着桨“121,121”。站在船头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人,手里拿着鼓锤用力敲打,击鼓鼓舞士气。

岸上的观察者目不转睛地看着,一边焦急地喊着加油,河面上的选手欢快地划着。他们听着观众对呼喊的强烈抵触,顿时信心满满,划得更起劲了。锣鼓声越来越大,划桨的速度越来越快。河水被激起,溅起白色的浪花。河水猛烈地拍打着河岸,参赛者们越来越勇敢。就在千丝万缕的时候,蓝队奋力一划,一举夺冠。其他两队虽然输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抱着乐观的心态为蓝队庆祝。这时鞭炮齐鸣,人们沸腾着给冠军颁奖。是欢呼和呐喊的时候了。鞭炮是这次龙舟比赛中最有活力的交响乐。

河水平静下来,锣、鼓、鞭炮消失了。刚才热闹的气氛渐渐淡去,盛大的龙舟赛拉下了帷幕。

点评:一开始就直奔主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没见其风光。我先听到了它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第三段把赛龙舟的场面推向了高潮。热闹的欢呼声和喊叫声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边,结局自然简洁,令人回味无穷。

白(巴)

中国有56种国花。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

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人也有自己漂亮的衣服。因为是“白”,所以衣服是白色的,白色的衣服上绣了几朵粉色的花,特别好看。还有头饰,头上有风、花、雪、月的标题。白族的语言和我们完全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称男士为“阿鹏哥”

有一次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着家人去一家茶馆喝茶。到了包厢,看到两个白族大妈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用陶罐焙制的绿茶冲泡,味道又甜又苦;第二道菜是甜茶,是用红糖和牛奶做成的奶扇。第二个三味茶是余味茶是用蜂蜜在开水里泡出来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分茶,有一分苦,二分甜,三分回味的说法。这三种茶也是我们白族人招待客人的礼物,代表了我们白族人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

这是白族。虽然他们的数量没有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评:从介绍白族的地理位置入手,把白族的服饰介绍的惟妙惟肖,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突出了白族对客人的尊重和热情,让人一看就喜欢。

西藏“雪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习俗,慢慢绽放,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吸引着我们。当然,藏族的这朵“花”已经在一个集市繁华的地方绽放了,其中一片花瓣就是藏族雪节。

雪顿节是西藏的传统节日,在藏历每年的六月底到七月初。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饭”是“吃”和“宴”的意思,雪顿节按照藏语的解释是吃酸奶,所以也叫“酸奶节”。虽然我们都吃过酸奶,但是藏族人民把它加到了民俗里。

“雪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吃着酸奶,一起比赛。看,摆着酸奶的桌子络绎不绝,人们争先恐后地往桌子上来。每个人都有三十个装满酸奶的碗,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吃完这么多酸奶。有老人,有中年人,有年轻人,有孩子,各种各样的人。人们来比赛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让现场更热闹,让别人更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