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睡眠有什么特点?

植物需要睡眠,有些植物的睡眠很容易观察到。比如相思树,每天晚上都会把镰刀形的小叶子成双成对的放在一起,进入一个“梦”。此时,花生的所有叶子都向上合拢,嫩枝无力地下垂。显然,它已经睡着了。睡莲也是如此。白天盛开的花在这个时候都关闭了。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睡了一夜的合欢和花生的叶子又舒展开来,睡莲也慢慢地张开了花瓣。

除了洋槐和花生,还有红三叶、酢浆草、白屈菜、巴豆等。它们的叶子也是晚上闭着,白天开着。除了睡莲,还有郁金香、藏红花、蒲公英等等。

有些植物不是在晚上睡觉,而是在白天睡觉。晚香玉是这样的。她晚上精力充沛,白天却无精打采。烟草花也是白天闭花,晚上开。

随着季节的变化,严冬来临,植物的叶子开始枯萎脱落,整株植物进入休眠状态,各部分停止生长,在沉睡中度过寒冬。有些植物只是部分休眠,比如腋芽。

植物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睡眠运动,这种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科学家的关注。

早在1880年,植物的休眠运动就引起了著名科学家达尔文的注意。在观察和记录了69种植物在夜间的活动后,他发现,如果一些叶子因为叶子上的露水堆积而不能自由移动,或者在白天人为地保持其外观,那么它们比那些可以自由移动的叶子更容易受到寒露或霜冻的影响。他认为,植物叶片在夜间的活动可以有效抵御夜间的寒冷,从而有助于植物的生长。达尔文的观点没有得到事实的证明,所以没有引起科学家应有的重视。

直到20世纪60年代,欧美和日本的一些科学家才开始研究植物的睡眠运动,并提出各种假说。有人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可以保护植物免受月光的伤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会干扰植物的光周期感觉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长短的适应。这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月光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很难解释很多现象,比如:一些热带植物没有光周期现象,但是它们也有睡眠运动。

不久前,美国加州赖帕斯海洋研究所的行为生理学家恩莱特根据自己的实验,对植物的睡眠现象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植物叶片在夜间的这种姿态可以保持自身的温度,从而促进叶片的生长。他的结果是用一个灵敏的“热探针”在蚕豆和豆科植物的叶子上测量的。他发现保持白天姿态的叶片平均温度总是比垂直叶片的叶片低65438±0℃。虽然温差这么小,但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睡眠活动的植物生长速度更快,比不睡觉的植物生长量更大,生长速度可提高20%。

植物睡眠的奥秘被一步步揭开,人们对植物这一现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但仍有一些现象无法用上述理论得到满意的解释:经过睡眠锻炼的植物真的比其他没有经过睡眠锻炼的植物长得快吗?有些植物白天睡觉也是为了保暖吗?不睡觉的植物不是明明睡觉了吗?这些仍然是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