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影响
园林艺术被称为“城市生态——生命细胞”,它不仅使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精神化,而且深刻影响了现代建筑和规划中追求完美和生态意境的方式和方法。
但是,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古典园林,太自恋了。从房子到城市,已经埋下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多层次体系。长期陶醉在诗画的意境中,失去了本质、方向和活力,连花也变成了鸦片,池水形成了烂沟。
近年来,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也是风风火火,也难逃附庸风雅的嫌疑。亭台楼阁乱植,水池池塘遍地,不顾实际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状况是否适宜。从而形成一堆堆令人遗憾的视觉垃圾,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颇有“曲径通幽”的感觉。比如,华北某县级小城市新市长上任后,为了实施“政绩工程”,第一把火就把市政府门前近5公顷的土地全部变成了中式广场和亭台楼阁的花园,简单堆砌,设计拙劣,后果可想而知。无论当地的环境是否适合大规模建造与其悠久历史形成的自身文化特色相违背的园林和建筑形式,就其缺水的自然条件和入不敷出的财力而言,都可以判断这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糊涂工程”和“腐败工程”,会给后代留下难以承受的负担。
看来,我们的决策者,尤其是设计师,真的有必要弯下腰来,静下心来,重新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和特点,并进行深刻的反思,因为发展中国家经不起不学习不论证就盲目建设所带来的沉重打击。
中国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特点,我们来做一个粗略的解读。
★首先,“两半之和是一架美妙的钢琴,对立面像一场游戏。”中国古代园林的妙处就在于只有半个类型,多依附于各种建筑,与主体功能区的另一半融为一体,系统优化。中国古建筑的二合一结构,犹如秦皮夫妇,阴阳八卦,乃至万物。它是半花园式的,独特而充满活力。
这背后的深层结构是双重生活的融合:疲劳与休息,严谨与任意...入世与出世。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所以有双重生活。相应地,建筑中有两种功能区,花园是更自然的那一半。在古代世界,中国的古建筑充分体现了这种二合一的生活方式,其精髓就在于此,承上启下,昭示未来。
无论是宫殿、皇宫、陵墓、住宅、酒楼、茶馆、花园甚至是浪漫场,都体现了“两半合一”的建筑理念。如:宁波天一阁图书馆大楼,有消防用的水池,有亭台楼阁,有花草树木,有山石;梅州美华学院在扬州、梅朵、楼台、赤斜、亭舍阁路;江宁县会馆有园林;扬州清治药店附属于“十二房花园”;中宁寺外有几十棵古榆树,里面建有一个大戏台。山上的花园是鱼塘;明代北京琉璃厂的手工业作坊,也是“作坊和神社外的阴凉处,满是烟和水”。扬州之上殿有八景;银辉寺有鹿苑英林,水务局最好...
而且房屋、寺庙等建筑各种类型交织在一起,都与园林融为一体。以住宅为例:据周主编的《中国古典园林史》记载,中国的私家园林绝大多数是宅园,依附于住宅;苏州中小型园林多位于房屋的东侧或西侧,“四面都是书房或客厅”;大部分规模的都在后面,结合的很好,不能孤立的讲。以拙政园为代表,从功能的有机组合和整体空间结构的整合来理解圆宅中二元生活的统一。
总之,园林绝不是仅供观赏的艺术,而是丰富的生活场所,在其中精神享受也是生活的情趣。每栋房子不一定都有花园。但是作为一个类型,一般是和园林结合在一起的。可见,各种类型的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再者,“作真诗画假,文与书辨”。虽然古典园林的唯美主义强调园林=游憩=欣赏=艺术,但从本质上来说,即使园林大于房屋或独立体,其本质也不同于诗画。它至少具有七个非艺术特征:一是人工优化的生态——生活环境;第二,运动场地;第三,一个僻静的读书和工作的地方;第四,家庭成员的休闲自娱;五个用于社交;第六,出于宗教需要;七为赚钱。
园林与所有建筑类型融合的模式成为城市形态的活细胞,具有方向性意义。这与欧洲古典园林不同,欧洲古典园林没有融入所有建筑类型,在功能和空间上未能实现相互渗透。房子自成体系,花园自成体系,凡尔赛宫也是。
从城市整体来看,园林渗透到各类建筑中,与城市和郊区的自然景观一起,* *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城市结构。圆明三园、颐和园、北京三海、避暑山庄就是很好的证明。
★最后,“天地新误解之外”。园林的二合一模式一旦冲出唯美的山谷,世界骤变,观念沦陷。
第一,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综合性的大系统。园林作为一个横向子系统,与其他类型的子系统交织在一起,系统得到优化,生命力倍增,就像核聚变一样,激发出大规模集成、多功能柔性等新方向。这是欧洲传统建筑类型之间缺乏渗透和融合,不具备的特点。
其次,从家园到城市的天人多层次融合,对探索全球城市生态环境模式具有新的参考价值。
再次,园林离不开其他的联想,离不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工作重于游憩,公园依附于各类主体功能区,随时调节生活,就近变换空间,相得益彰。如果把它们分开,我们将失去两端,园林将失去广泛的支持,所有类型都将失去其优化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中国古建筑的精髓和特殊价值。
第四,园内建筑较多,一般占全院30%(小园)或15%(大园),与欧洲、日本的古代园林明显不同。中国古典园林的优势在于功能丰富、二元生活空间有机结构强、景观美化。缺点是绿化和水体需要推敲,生态功能减弱。因此,在保持基本功能内容的基础上,应适当减少观赏性建筑的比例,尤其应避免亭台楼阁,以增加生态。
第五,叠石是一大特色,功能多,成就高。但相对而言,纯岩石的施工往往会争夺绿化和水域用地,不利于生态和小气候。还不如一点石头的土山植被,既浑然一体,又利于绿化。
庭院水也是园林基本要素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滋养生命,刚柔相济,增强活力,吸引灵气,启迪智慧,水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环保价值,甚至还能调节小气候。《皇家书》指出:“春是家之血。”所以,完美的建筑小区一定要配水,画龙点睛。
作为园林中重要的装饰之一,植物也起着非常特殊的作用。植物通常生命力很强。种植大量健康的植物会营造一个清新有活力的环境,有助于减少现代家具中各种日用品产生的辐射和静电,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很多植物,因为其特殊的质地和功能,在生活中起到了保护作用,有人称之为建筑的守护神。
第六,从经济上来说,堆石造楼弊大于利,要收手,争取事半功倍。至此,我们应该引以为戒,远距离取石的危害。
第七,园林与主体功能区在形式上是互补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果只拿其中一个来概括传统,两者都有失偏颇。在西方,古典建筑只讲究对称,现代主义只崇尚不对称,这是极不可取的。如果两者合适,巧妙的结合会越来越精彩。
第八,现存的古代园林名录在种类和风格上非常不完整,理论探索也相当片面。主要表现在园内对象类型单一,风格难以返璞归真,观念上对天人合一存在诸多误解。
就拿万科集团开发成功的“北京西山院”项目来说,给人一种全新的、“情景体验”的感觉。“北京西山院”位于颐和园的北面。出于承担文化使命和尊重地域脉络的考虑,设计师精心布置了26栋各具特色的单体建筑,从商业街出发,沿绿轴移动,巧妙运用布局和园林规划,围合13主院落。除了其创新的建筑结构,为了营造出“人文大宅”的味道,原创者在很多细节上也下足了功夫:(1)北京发现的栓马石、吊花门;立面镶嵌传统片石;移植适合当地气候的古树;缩小园内建筑规模,亲切宜人...整体形成厚重、含蓄、尊重历史、依托现实、实用美观的完美风格。
总之,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超越诗画等浅薄内涵,深入本质,明确主要特征,就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我们不必困在唯美主义的高强深院。艺术至上的偏好抹杀了园林的生命力。不客气地称你为园林艺术的“辅助者”,这是园林艺术的灾难,就园林与其他建筑类型的结合而言,这种城市生态-生活细胞模式具有广泛的现实性。比如当代流行的* * *享受空间、室内或屋顶花园、架空和下沉式绿化与建筑的关系,揭示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方向,与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
留给我们的是清醒,准确,善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