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帮忙!我想找:全文。我能在哪里找到它?

弘扬道教精神,保护生态环境,造福人类

——道家关于世界环保的主张

张继禹

一.导言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在继承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道教。它有很长的历史。自东汉(公元126-144)舜帝正式设立使团以来,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家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但又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杨与海。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浩瀚的海洋,而道教是一个浩瀚的海洋。道教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过几千年的不断阐述,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中国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着道家文化因素。

正是道教深厚的文化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使其历经两千年,流传不断。道教至今仍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并在海外华人社会得到了维护和传承。它的宗教原则早已超越了华人的界限,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我们近年来的初步研究,中国(不包括台湾省、香港和澳门)正式对外开放的道教宫观有1000多座,经常在宫观内修行的教职人员有10000多人,全国性道教组织中国道教协会已经成立。此外,还建立了100多个省(市)县各级道教组织,开办了几所中国道教培养青年教职人员的宗教学院,发行了许多专门宣传道教的书籍和图书。广大教育人员积极投身于弘扬道教精神的庄严事业,联系各方信众,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净化人心,造福人民。

道教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一样,在其宗教思想体系中有其系统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终极追求。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它有其鲜明的特点。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尊道尊德:道教基本经典《道德经》说:“道生,畜德,物德。有可能。是以万物尊道为德。”道教是道教的最高信仰。道士一生信仰道教,服务道教,修炼道教,实践道教。德和道一样,都是道的体现,所以尊德就是尊道。尊道尊德是道家精神的核心。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正是因为“道”的伟大和完善,才要求侍奉道的人,要以道做事。道,孕育无限宇宙,创造和谐世界,是万物的生化生命力。道不能说存在,也不能说存在,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永恒的。陶礼兴是祖先的祖父,祖父的祖父来到地球。教育世界。他告诉人们:“长而不作,持而不作。”一个真正的道家,应该具有道的本性:让万物自然生长,完全按其本性去实现,而没有任何自私的邪念。道家教育的根本真理是道的自然无为原则。在这个基本定律中。陶也有静、朴、淡、开的精神。她的胸怀像江海一样宽广,她包容万物,她低微而有益于各种教育,她善良而节俭而不为天下第一。这种至善至美的高尚美德,正是道家所推崇、推崇和不懈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

第二,仙道贵。道家经典杜说:“神仙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是无限的”。道教信奉神仙理论,向往长生不老、长生不老、自由无忧的神仙生活,最终将生命和精神与其所崇拜的道路融为一体。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道家非常珍惜生命,视生命为最宝贵,追求长寿、长见识。道教教皇张道陵石天曾说:人生是道教的另一个体现,是修养。就是培养生活方式。所以我是不朽的、高尚的,以此为根本教义。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道教在多个朝代对养生之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验。他们不懈追求的结果充分证明,我的人生不是上天决定的,而是我自己定的调。人可以通过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达到长生不老。这种修养包括精神道德修养和身体生活修养两个方面。心性修养,就是要有和道一样的情操和精神,通过修行磨炼自己的意志,摒弃一切功利私欲,广泛行善积德;使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道教认为修德是第一个培养的地方,而修德是培养的基础工程。养生是以道德修养为基础,在生命哲学和方法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养生修养,使体内的元气三宝永存,从后天回归先天,也就是回归婴儿。无数事实证明,道家养生不仅可以延年益寿。也能让青春永驻。当然,这种对长寿的信仰追求还需要一个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为重要的外部条件。

第二,保持世界过程的自然性

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要学地,地要学天,天要学道,道要自然。”他还说:“知和则共,知共则明”;“知之不殆,知之不足不辱。”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这一点。环境保护问题不是工业和技术发展带来的孤立问题。也和一些世界观、价值观、知识体系有很深的关系。随着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强大,这些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模式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将自然视为可以无偿索取的奴隶。这种哲学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它也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自我意识,这是世界上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在整个地球随时可能面临毁灭考验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认真检讨这种世界观。

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古代道家的教义完全是用来补救当今世界价值观的缺失。道教认为,天地、鸟兽、植物、昆虫等宇宙万物,都是由陶琪改造而成的,只是由于各自的陶琪禀赋不同,所以各有形状,构成了一个多元的世界。人是道中和的产物,是万物中最智慧的东西,是宇宙四大根本(即道、天、地、人)之一。作为宇宙四大人类之一,如何处理天地关系?在《道德经》中,老祖宗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即人类要以地为法,重视自己生活居住的大地;地球要以天为法,尊重宇宙的变化;天道以道为法,遵循客观规律。道的法则是维持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本性,绝不用人为的强制来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人在自然面前要做的,就是“助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尹福黄帝内经》(写于六世纪前)写道:“圣人知天道不可违,故使之。”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必须在全人类心中培育并践行陶自然无为的信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永恒的幸福。

陶的自然无为是道教始祖老君爷爷留下的训言,“知和而言常”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又一重要原则。《道德经》指出:“知和为常。知其然,明其所以然”;“我经常不知道,我是杀人犯。”“知而不变”就是要求人们理解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性,并保持其和谐之美,人类才能长久生存。道教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阴阳两种因素,正是阴阳的交汇孕育了生命,即只有和谐才能带来生机,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文明。意识到这个常识的人,也算是有智慧的人。相反,不理解和遵循这种常识,人为地胡作非为,破坏这种自然规律,也就是人为地消灭一个物种,或者人为地促进一种物质的过度生长,是违背道的意志的。另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抱朴子》(成书于公元4世纪)也区分了对待自然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为万物服务,一种是模仿自然。经上说,人在耕耘自然和创造万物方面是最灵巧的。所以,对自然与人类关系认识浅薄的人,会为一切服务,让自然完全属于自己;知道自然与人类之间秘密的人,不仅能善待自然,还能从自然中体会到人类长见识的道理,并从中学习。如果他们知道龟和鹤长寿,他们可以模仿它们的锻炼方法来强身健体。显然,滥用自然的方式从长远来看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毁灭。对此,《抱朴子》写道:“弹射一只鸟,堕一个胚胎,破一个蛋,春夏狩猎,...一切都是罪,与事孰轻孰重。公司的命(预定的自然寿命)拿走了,干了就死了。”而如果人们做得太多,一旦做完。只有死路一条。相反,“善待事物,宽恕自己和他人,善待捉(扩)虫,...你的手不会伤害你的生活,...所以你是有德的,上天保佑,你会成功的,你可以希望永生。”把爱延伸到自然界的万物,必然会带来无尽的长寿。

“知而不危,知而不辱”是道家在生态伦理上的另一个重要命题。知道没有危险,就是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克制自己不去做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哪怕有很大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避免大自然的报复,避免因小失大,得了现在,输得明明白白。知足,就是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成就感,不要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提出了保护物种数量为丰的价值理念。经上说:圣人“教人间之人,助天上生灵,助大地修其形”。在整个世界之下,世间万物共同生长,这就是繁荣。所以帝(期)真气产生,一万二千种生存繁衍,这就是财富。忠帝年间(时期),道神稍减,化生种数不足一万两干种,称为小贫。下帝(时期)的气甚至比中帝还少,化生而来的物种更少,称之为大穷。皇权中断,祥瑞之事不降,好事不生,穷极矣。一切都出在上帝是因为地不能伤,下帝可以好,少生是因为地可以伤。对于一个君主来说,能使一切圆满的,才是真正的富国;如果自然界的万物有一半受到伤害,这是国家运气下降的标志。道教以丰富的保护世界物种,不能不说是对世界生态伦理的独特贡献。

总之,道家的自然无为的基本原理和其他许多道理,对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我们希望所有宗教对人类有益的教义和思想都能被所有信教或不信教的人所重视和发扬,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与发展。

三。工作和计划

道教教义和修行规则规定道教徒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这促使每一个道观和个人都要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工作和努力。多年来,中国的道教徒以其有限的力量,积极投身于保护林果、植树造林、保护寺庙文物等环保工作,做出了贡献,筑牢了基础。道观与信众密切接触,告诉他们保护林木鸟兽与信仰目的的关系,使他们明白“道”与人类生存的一致性,在心中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念,取得良好的效益。住在寺庙里的道教教职人员也修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做贡献。比如中国陕西省宝鸡市雷神山的一位道士,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800多亩林木,受到社会好评。青海省乐都县武当道观的道士们十几年来积极在荒山上植树种草,使原来的黄土荒山绿树成荫,大大改善了周边环境。云南省还有一位老人,用60多年的心血培育保护了被国际植物学界誉为“活化石”的珍稀植物“秃杉”,受到云南省林业厅的表彰。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保护自然环境是道教修行的传统内容之一。为发扬这一传统,中国道教协会于1993召开全国道教代表大会,鼓励全国道教人士为植树、美化环境等社会公益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弘扬道家的自然无为等学说,发挥道家的作用,推动维护人类生态环境的事业,肩负起与世界人民维护自然和谐的神圣使命。并将着手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有利于优化生态环境的道教教义,引导广大信教群众遵守自然无为的道教教义和不杀生自娱的戒律,维护自然的和谐,创造人间仙境,实现我们的信仰追求。在今后的传教工作中,我们要用道教维护自然和谐的思想来启迪世人,广泛宣传你的生命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提高社会各界对维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遏制人们过度开发自然造成的破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之更适合人类生存。同时也要发挥道家不攻不战的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对人类和环境的破坏。要利用现有的宣传阵地做好宣传工作,积极筹备资金开办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专刊,团结国内外、教内外有识之士,宣传和开展维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二是继续发扬道教植树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传统,以寺庙为组织,积极开展植树和美化环境的工作,把寺庙建成真正的仙界。

第三,有计划地开展维护部分道教名山生态环境的系统工程,力争在下世纪初取得更大的成绩。这一计划将由中国道教协会与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国际宗教教育与文化咨询理事会合作实施。计划近期对五岳,即山东泰山、河南嵩山、山西衡山、陕西华山、湖南衡山,以及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等七大道教名山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环境现状、宗教文化及其与旅游开发、自然资源利用的动态关系,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文化遗产与环境的建议。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出版书籍和期刊,制作和发行新闻影片,以吸引国际关注。因为这七座名山中有一部分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以这个调查、宣传、教育计划也会得到联合国的配合。

总之,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与国际生态环境组织的联系,协助我国政府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维护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的美好生存做出贡献。

愿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原载《中国道教》1995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