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回忆枪杀杨雨婷前的细节:扔了6个硬币,3个正面,3个反面。
这时,于凤至太太听到了声音,知道是她丈夫做决定的时候了。她拿出一枚刻有袁大头肖像的硬币,说:“如果是人头,就杀了他。”张学良捡起硬币扔了出去,一次,两次,三次...于凤至看到了三次的结果,脸色苍白。三次都是阳性。张学良叹了口气,说:“老天也要我杀了他。”
然而,于凤至想了一会儿,也许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不同的,所以会有轻和重。也许是因为袁大头很轻,所以他们都面朝上,所以他决定再扔一次,如果它是颠倒的,他会杀了它。张学良又扔了三次,三次都是相反。
两个标准,六个机会,都指向张学良最不愿意看到的决定。张学良在晚年的回忆录中也说:经过这件事,他开始相信鬼神了。
最后,张学良决定当夜枪毙这个人,而这个人就是张最重要的将领。
是什么让张学良用一枚银元决定生死?张学良为什么要杀杨雨婷?今天,我们将走进杨雨婷,看看这位身为军阀的将军是如何“造就”自己的。
历史人物的童年要么辉煌要么好学,杨雨婷是前者。
杨雨婷出生于1885。当时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杨雨婷以16岁的年龄被录取为秀才。后来科举制度被废除。杨雨婷在他堂兄的支持下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这也为他成为奉系军阀中的亲日派奠定了基础。
后来,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张,但也可以说是两个人互相成就了对方。
杨雨婷毕业于辛亥革命前夕的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被任命为东北三省讲武堂教导员。后来因军事谋略出众而一路升迁,成为奉天兵工厂厂长。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才华终于在一次机缘巧合下被张看到了。
有一天,张到街上巡视,见一个军容严整、衣冠楚楚的卫士,很是好奇,就把卫士长召来。
在交谈中,张对在军事上的观点和看法感到非常震惊。张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错,直接任命他为奉天军监署的参谋长,给张出谋划策。
真正使受到张重用并成为军阀中核心人物的是的一次“劫武事件”。
辛亥革命失败后,我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时期。这时,张还只是一个只有三个师的师。为了扩大他的实力,他必须有资本和关系。
凭借自己的谋略和人脉,不仅为张拉拢了袁世凯的亲信,还从直系军阀手中劫持了价值4000万元的军械27000余件。这些武器武装了张的七个旅,最终这支部队直接成为张在北洋军阀中的筹码。
要知道当时的直系军阀首领是北洋政府大总统冯,这批军火数量庞大。杨雨婷怎么敢如此傲慢?这是他在军事战略上的优势。
他利用了安徽军阀段和冯的矛盾,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知道北洋宰相段会“包庇”他,于是联合自己的同学安徽军阀徐树铮截留军火。
的“大手笔”极大地壮大了冯系军阀的实力,而在张身边也变得和诸葛亮一样了。甚至在和徐淑铮秘密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之后,张才一气之下辞掉了工作,过了一会儿,就灰溜溜地回到了。可见,张对的军事能力给予了多大的肯定。
然而,虽然杨雨婷是张的心腹,但他与张的儿子张学良有许多矛盾,他们之间的恩怨早在张去世之前就已经定下了。
受到张一方的器重,在直奉战中帮助张将苏皖收入囊中,随即被任命为江苏监军。
但奉派军阀复杂,派系林立,“守旧派”郭松龄一直不喜欢“新派”杨雨婷。杨雨婷出任江苏巡抚后,郭松龄还没有在江苏站稳脚跟,就调兵到了江苏。最后,被孙五省联军击败,逃往,从此与郭松龄之间结下了梁子。
在有事时,为郭松龄做了发现,并告发了张,使郭松龄里外不是人,在张不得人心,最后逼得他“兵变反服”。
说“反服务”实际上是反杨雨婷。我想让张妥协,但我只是辞去的职务。而不明就里的张以为郭松龄要造反,气得与日本关东军联手,将郭松龄夫妇生擒。
郭松龄兵败被捕后,张本来下令将他们带回来审问,但知道郭松龄回来不会死,就在张旁边煽风点火,说绝不会有后患,于是私自在押回途中枪杀了郭松龄夫妇。
张对此没有说什么,但这使张学良很生气。要知道,郭松龄是张学良在东三省吴江会馆学习时的战术教官。郭松龄对张学良的教导,让他对这位老师十分欣赏和敬佩。
张左林曾调侃张学良说:“你除了老婆,还要给陈矛(郭松龄)一块果子。”可见,两人的感情有多深,但杨雨婷却直接开枪打死了郭松龄夫妇,这让张学良不仅与父亲张大吵一架,还对怀恨在心。
如果说郭松龄的死让张学良对杨雨婷的好感降到了冰点,那么杨雨婷在张左林死后对张学良的所作所为,就成了张学良对他恨之入骨的原因。
1928年6月4日,张被日军“皇姑屯事件”杀害。作为张的长子,张学良自然接管了东北政局。此时,张学良才27岁。
张学良成为东北最高领导人后,他压抑在杨雨婷心中的野心也随之产生。
张一直想让帮助他的儿子继续管理东北的政局,但没有这样的想法。虽然在军事上才华横溢,但在做人的格局上却阴险而野心勃勃。
张左林死后,杨雨婷自视高官,处处刁难张学良。这种情况就好比一个四五十岁的人想听一个20多岁刚上任的少年说话,杨雨婷当然拒绝了,处处为难张学良。他不仅在众人面前不给面子地叫张学良的外号“小六子”,而且在军事政治问题上完全不把张学良当回事。他从来不请示,先斩后奏。
更重要的是,杨雨婷对张学良的蔑视使得冯至军阀的官员们不把张学良当回事。
杨雨婷的下属常荫槐在一次高层会议上,直接指着张学良的鼻子侮辱他:“你懂个屁!”甚至在杨雨婷的生日宴会上,各界官员对军阀少将、东北三省首脑张学良也视而不见。就这样,张学良作为少帅受到了多大的委屈。
杨雨婷之所以敢对张学良如此无礼,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确信张学良不敢从自己身上拿走任何东西。
当时,杨雨婷身兼数职,而杨雨婷掌管着东北的一切事务。他一旦有个三长两短,东北军阀的政局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他认为张学良没有勇气碰他。
然而,在情商方面,杨雨婷确实有点不成熟。他好像不知道兔子走投无路也会咬人。你父亲毕竟是你父亲。
张学良对杨雨婷处处忍让,但换来的是杨雨婷的进一步努力,兔子终于被逼急了,不顾后果地咬了一口。
1929 65438+10月10,杨雨婷、常荫槐来到帅府见张学良,要求成立所谓的“东北铁路监理处”,常荫槐任监理。他们态度极其粗暴,差点逼着张学良签字。
但张学良不傻。一旦签署,杨雨婷在东北的实力将延伸到东北的交通枢纽,这将进一步鼓励杨雨婷的嚣张气焰。于是张学良强忍怒火,用平淡的语气劝说两人从长计议。
这再次激怒了杨雨婷。他厉声说,“别跟我咬文嚼字。说了也没用。赶紧签吧!”常荫槐也阴沉着脸毫不客气地吼道:“别拉这大衣领子!刹车边签了!”张学良开始拖延时间,说吃完饭就签。杨雨婷觉得张学良不敢骗自己,就和常荫槐先回去吃饭了。
两人走后,张学良再也忍不住了。一个茶杯被打碎了。他受够了这种卑微的日子。他的妻子于凤至帮助张学良做了一个决定,通过抛硬币决定了杨雨婷和常荫槐的生死。
其实这个时候张学良还是很害怕的。他刚刚接管东北政局不久。杨雨婷,一个强大的老兵,真的不敢动,但是愤怒、委屈和胆怯的混合让他忍无可忍,最后把决定权交给了上帝。
就这样发生了第一幕,六个摔,两个标准,三个直,三个倒,这似乎注定了杨雨婷的死亡。
张学良毫不犹豫,立即派人把侍卫总管高继义叫来,说:“我给你下命令,立即处死杨、常,你带领侍卫执行。”高继义接到命令后,与张学良的警卫员一起挑选了6名精干警卫执行处置杨和常的任务。
65438年6月+10月10日晚,杨、常晚饭后到帅府为张学良签名。这一次,张学良把他们请到了虎堂,一切准备就绪。张学良以“上楼拿冰镇西瓜”为暗号。张学良一走,埋伏在虎堂周围的卫兵破门而入,将杨雨婷和常荫槐打倒在地,立即处决。
杨雨婷做梦也没想到张学良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
杨和常吓得面无人色,目瞪口呆。四名警卫分别按着杨和常的肩膀,黑洞洞的枪口顶着他们的后脑勺。“砰”的开了几枪,张学良头也不回,就这样结束了两个人的生命。
张学良不得不承担失去杨雨婷的后果。
当时日军急于向东北转移,唯一能与日军抗衡的人杨雨婷死了,东北陷入危机。先是被苏联砸了,然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沦陷。这也是张学良晚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注和后悔的主要原因,因为他是在赌东北三省的安危。
但是,杨雨婷之死和东北沦陷不能把错误直接归咎于张学良。
杨雨婷的傲慢实在令人无法忍受,而张学良仍然是军阀的总司令,军权在手。无论杨雨婷的威望有多高,它只是一个帮助总司令的“智囊团”。你只能怪杨雨婷的情商,认不清自己的位置,不断挑战老板忍耐的极限,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杨昌事件”也警示后人,只有谦虚,才能为自己留后路。然而,每当杨雨婷对张学良半恭半敬的时候,他都能三思而行,最终不至于把自己逼上绝路。杨雨婷不是一个军事天才,而是一个待人接物的傻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