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发动群众。为什么军事实力更强的曹魏不敢在一战中灭掉蜀汉?
曹魏东南,江东孙权势力所在。228年,鲁迅刚刚在石婷战争中击败了曹魏的曹秀部,这对曹魏东南的合淝、淮南以及南方的荆州都是很大的威胁。
曹魏以西是正在崛起的鲜卑雄主柯比能。柯比能一方面投降曹魏,一方面发动部落统一战争。没有曹魏的干涉,柯比能统一鲜卑各部没有太大问题。正是因为曹魏的干涉,柯比能开始公开反叛曹魏,并一度与其他鲜卑可汗联手,如布都根。
曹操准备参加汉中战争的时候,西北边境发生了一次叛乱,起因是柯比能。曹操派曹彰平定,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联合柯比能出兵牵制曹魏。柯比能在西北的存在对曹魏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曹魏以北是辽东公孙渊。228年,公孙渊刚刚夺取了叔父公孙恭的位置,一度与孙权眉来眼去。对于曹魏来说,他是叛逆的,是完全独立的,曹魏也是誓死捍卫公孙渊的。
曹魏的西南面是诸葛亮率领的蜀汉。诸葛亮五次北伐,一败两胜两平。表面上看,曹魏的实力是蜀汉的几倍,人口是蜀汉的四倍,领土是蜀汉的八倍,人才、军队、经济实力是蜀汉的几倍。为什么不一举摧毁蜀汉?
其实曹魏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也实施了,但是失败了。那就是230年曹真大举伐蜀。结果因为路途艰险,天气恶劣,他在子午谷路上走了一半又回去了,无功而返。
是的,道路是艰难的。诸葛亮北伐也是一条艰难的路,后勤补给困难。战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果前方有10万人在战斗,后方至少有20万人在服役,在运送粮草,在被给予人员和物资。道路和交通的困难严重影响了战争。
这只是曹魏一战未能消灭蜀汉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曹魏的外部环境不太好,四个方向都是敌人。如果集中于一个方向,必然会削弱其他方向的力量,给其他敌人可乘之机。
冷兵器时代,国力固然重要,但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唯一因素。因为一场战争的失败而导致国家毁灭的例子很多,比如官渡之战,比如淝水之战。袁绍、苻坚大败,国破家亡。同样,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曹魏也不敢掉以轻心。
面对四面八方的敌人,曹魏不仅在边境地区布置了重兵把守,而且还有一支约5万至8万人的中央军处于待命支援状态。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不仅派出了大部分中央军,而且皇帝曹睿也亲自出马。在消除了诸葛亮的第一个威胁后,仍然没有掉以轻心,加强边防,增加边境的兵力。
曹魏国力虽强,但也不敢把全部力量投入到对付蜀汉上,因为亡国之战是相当大的战役,除非曹魏排除其他潜在威胁,否则他不敢针对蜀汉。曹魏唯一的办法就是换个空间,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解决其他威胁,才能集中精力对付蜀汉。
否则,如果曹魏陷入战争的泥潭而不能拿下蜀汉,其他方向的敌人将会非常危险。如果搞不好,蜀汉不会被灭,但是有可能曹魏自己也会被灭。所以,靠一战摧毁蜀汉是不现实的
况且当时蜀汉人才济济,如诸葛亮,不存在灭绝的基础。曹魏虽然国力强大,但还不足以一下子灭了一个国家。
事实上,234年诸葛亮北伐病逝时,司马懿曾恳求皇帝曹睿率军南下灭蜀汉,但曹睿不同意。我认为曹睿的决定是正确的,司马懿当时灭蜀为时过早。
234年,诸葛亮病逝,235年,毕克遇刺,238年,辽东公孙渊被司马懿平定,曹魏依次解除了来自北方、西北、西南的威胁,具备了灭蜀汉的条件和基础。但此时曹魏已经陷入内斗,同时曹睿去世,新皇帝年轻,不会大规模去国外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