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生有什么特点?2.哪三个方面反映了健康长寿的基本生理特征?

中医养生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注重道德健康。

中医养生强调道德修养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性。德高望重者长寿,这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基本观点。孔子关于仁者长寿的观点在《论语·永业》和《中庸》中都有记载,认为仁者、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才能长寿。老子把慈善、节俭、不为天下先作为人生三大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庄子的养生理论也强调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一颗关爱的心,不仅能让自己健康长寿,也能让别人健康长寿。如果你仁慈,你的人民就会长寿。《韩栋忠恕传》云:尧舜行德,人长寿。整个社会都有真诚的爱,自然就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尊仁尊修德,这是内在滋养正气,属于养生养心养性的范畴。

第二,强调适度和克制。

中国的传统养生理论,一直都是以中庸和适度为重,不过分和。太多为时已晚。比如动静结合,饮食适度,起居规律,不操之过急,可以达到阴阳平衡,有益健康长寿。汉曰:“人体欲行,而不能使耳。”这就是中和原理的体现。陶金弘景说:能中和者长寿。中国古代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体操都体现了中和的追求。中医养生主张通过适当的手段,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用药物来调节人体的偏差,使其气血阴阳回归平和。

第三,补气很重要。

气是中国医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中医养生非常重视补气。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而转化的。所以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维护人体的气,在维护正气的基础上。

第四,强调防病。

“没病”是指可能的疾病或可能的继发疾病。《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了“治未病”的原则。所谓预防疾病,简而言之,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在没有疾病的时候,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后,应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蔓延和恶化。由此,从预防疾病的意义的第一个方面来说,它与养生的内容是一致的。从第二点来看,如果患者自觉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物治疗、饮食或起居、气功、体操等方法,阻止病情发展,促进康复,也是一种养生行为。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防病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金匮要略》第一篇中提出的。修慎的核心是外避六恶,内修正气。“治未病”的思想历来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第五,注意饮食健康。

古往今来,养生专家对饮食保健最为重视。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说:不知道吃什么的人,不足以生存。(见《诗志·序》)本文主要论述了医圣张的饮食养生。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特别强调了饮食养生的意义。他说:“饮食的每一种味道都要留在体内。吃是有害的,但也可能有害。”他指出,饮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取食存其寒、热、苦、甜。(有一段《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证治》明确表达了饮食要质与量并重的合理性。节日没什么太糟糕的。过量食用任何一种性味食物,都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过盛和过衰,脏腑功能失调,发生疾病。他还说:不吃药不炼液怎么能不吃不喝呢?急于见人,就不会闲着,就会起疹子。如果不是因食而生?如果你活了一辈子,就要注意那些回避的人。食物的味道适合生病,对健康有害。适则益身,害则成病,导致危险。所有的病例都很难治疗。这段话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人的食物和饮食方法,适宜则有益健康,否则有害健康。珍惜生命的人,要善于通过饮食养生,调节身体。否则可能引发疾病,影响生活质量和数量。仲景也说过:人体是和平的,但需要好好的调养,不要贸然吃药。医学的潜力是有帮助的,使人感到不舒服,容易受到外来入侵。夫含气之类,不缺食以维生,食不知有成败。人不是天天都知道的,火和水太近了也不知道。据孙思邈说,正是因为受到仲景语言的影响,他写了《食疗方》这本书。

张仲景的饮食养生法有以下基本原则和内容:(1)吃对生命有益的食物。(2)避免食用对身体有害的食物。(3)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4)注意吃饭时间。(5)注意食物的摄入。(6)食物适合身体状况。如果因为身体的虚损而采用补泻的饮食,那么虚损就会大于亏损。(7)掌握食物中毒的解毒方法。

第六,强调及时及时。

中医也非常重视养生,以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中医认为,人“生而有天地之气,达四时之法。”(《苏文宝明全息论》)人必须适应四季阴阳的变化。《灵枢·本·沈丕安》说:“所以,智者的养生之道,一定是寒暑相适...若如此,恶鬼不来,长命百岁。”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说:“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亦灵活顺应天地。”人要春养,夏长,秋敛,冬收。这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