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庄子所主张的理论有什么区别?向上帝求助

两者有很多不同,主要是道家主张无为,儒家主张变革。道家是所有人之学,儒家是贵人之学。道家讲出身,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匿名,儒家讲同名,等等...1时差?这两者基本上都形成于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道家比儒家早一点。2.主旨是什么?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重孔孟之道。道家强调修身养性~朴素唯物主义道家和儒家是有区别的。首先,就科学与哲学的划界而言,自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强调科学与形而上学(哲学)的划界以来,这一问题一直是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从现代新儒家的发展来看,现代新儒家中心的开放人物熊十力认为,要发展科学和哲学,就要对二者进行划界,区分各自的对象,确定各自不同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熊十力对科学与哲学的划界是对“形而上学之辩”的总结。此后,冯友兰进一步提出了一套真理与实在的理论来解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贺麟提出了关于文化的哲学思考是研究价值问题的观点,从而在对自然的科学研究和对人生的哲学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化哲学应该采取的文化历史方法,使现代新儒家关于文化哲学的思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次,关于对科学主义和科学万能论的批判,如果说第一代现代新儒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澄清科学与哲学的分野上,那么第二代现代新儒家则继承了张君劢在《科玄论战》中批判科学万能论的话题,从而迎合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批判科学主义的潮流。牟宗三强烈反对“科学一层论”和“泛科学主义”。在他看来,在科学的“事实世界”之外,必然有一个“价值世界”和一个“意义世界”,而事实世界不是科学的对象。这是道德宗教的根源,是高于或超越事实世界的真善美的根源。和牟宗三一样,许也强调科学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区别。在他看来,价值世界比科学世界更重要。这是因为,“科学世界往往在价值世界中追根溯源,反过来成为满足价值世界的手段。“所以,从根本上说,人的生命本身不在科学世界,而在价值世界。价值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最后,就张君劢的思想倾向而言,可以说,科玄论战是现代新儒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君劢的讲话和他后来的论战文章塑造了现代新儒家的思维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体系中,道家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文化思想分为刚柔、明和隐,那么,相比之下,儒家的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的精神更为突出,而道家强调的则是臣服、无为、隐退、隐蔽的精神。人们常说秦汉以后没有“纯儒”,也可以说秦汉以后没有“纯道”。儒道两家互相排斥,互相吸收;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交融。它们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儒道是一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们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即使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道家思想也没有消亡。它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儒释道之中,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体现了道家思想的隐性特征。儒家和道家,一个是刚健有为,一个是逆来顺受;一个是入世后的进取,一个是隐退,这才是他们实现沟通互补的真正前提。所以,中国古代文人很多可以入世后成儒,出世后成道,或者融儒道于一炉,逍遥自在,自由前进。从历史渊源上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渐瓦解,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一些奴隶主和贵族逐渐失去了原来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沦为穷人或奴隶。他们有的把草当茅屋,一起犁地,隐居起来。在《论语》中,他们被称为“隐士”或“隐士”。这些人对弱肉强食、混乱不堪的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和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一样,痛斥“天下无道”!同时,儒家和道家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儒家面对现实社会,试图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哪怕是个人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他和那些隐士的区别在于他是“不可或缺的”(《论语》)。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孔子能为官,止之,久止,速止。”孔子一直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事实上,无论世上有没有路,他似乎都无意隐退。为了改变这个“无路可走”的世界,他虽然处处碰壁,却百折不挠,骨子里依然有着同样的力量:“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在这方面,孟子并不逊色于孔子。在他看来,无论成功还是不成功,无论什么时候遇到麻烦,什么时候开悟,都不应该逃避这个世界;他主张用自己的方法“统治世界”,实现自己的“王道”理想;并扬言“要想统治世界,当今世界还有谁?”(《孟子·公孙丑》)他无意隐退。面对残酷的现实,道教深入人心,从自然中寻求一条自我救赎的人生道路。根据《史记》、《老子列传》和《庄子》对朝鲜的适用记载,老子本人是一位“隐逸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图书管理员,孔子向他要“礼物”。后来他退休了,写了一本书《老子》。庄子曾在宋代担任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他说自己“一辈子不做官,好快我的志向”。他宁愿隐居在简陋的胡同里,借米充饥,自己写草鞋,过着清贫的生活,也不愿受楚威王之邀去楚湘的位置。从老子的无为自然、自私无欲、温柔守女的思想,到庄子的无为无我、无名无欲、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无不显示出道家与儒家的不同。道教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顽强地守护着人类精神的尊严,孜孜不倦地开垦人类精神的荒漠,拯救生命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之中,超越生命和世俗情欲的困境,使人获得一种宁静、自由、圣洁的心境。老子和庄子都是隐士,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隐士。他们的隐退不仅仅是为了逃避无法改变的恶的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作恶和帮助他人,更重要的是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也许正因为如此,在《韩非子》的杰出学者名单中,道教已经从孙山中掉出来了。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的大量隐士的现实生活,以及以老庄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个人经历,是道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而孔孟则远离隐士的生活体验,所以他们的思想历程必然与老庄不同。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他总结了先秦诸子的思想。他在《揭秘》中谈到庄子时指出:“庄子盖天,不知人也。”这意味着庄子只注意到了代表自然的“天”,所以他忽略了“人”,也就是他用自然掩盖了人。荀子进一步指出,像庄子那样理解“道”,只能是一种顺应自然。其实荀子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在问题的另一面,庄子沿着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人的精神自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极大地推进了人对自身的认识。这怎么能说是“躲在天上不认识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