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mi乐队受追捧?
为了提高粘性,在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侧重于用户ID的尝试,也就是小米手机的屏幕解锁,侧重于安全、便捷、优雅。
讲个真实的故事:不然雷一开始一直不喜欢手环,说了好几次这个产品没做出来。每次遇见他,我都只有一句话。等你用了再说吧。直到我们做好了手环的解锁工作,雷先生才开始使用。然后有一天,他忘了戴手镯,每次解锁都要输入密码。他觉得生活没有以前快乐了,突然就认可了这个产品。
这个功能不是小米首创的,三星和谷歌也想到了,用在了手表上。但是他们没有认真宣传,其他手环也确实不支持,所以大家都以为是mi band的特色功能。
第二,定制。
手链可以刻,这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偶然中非常偶然。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生态链的夏永峰老师是从隔壁路由器团队调过来的;
2)我们公司秉承创业公司的风格,在行政采购方面一直很小气,员工也很克制。有些设备不用申请也可以申请。路由器团队比较新,很多同事都是新人。他们不像我们早期的员工那么小气。他们花了很多钱买了一台激光雕刻机,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
3)有一天,夏老师带着正在研发的mi band,在激光雕刻机上刻了几个字。刻制后他发现效果非常好,严重超出预期。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刻字,定制的需求本来就不一样。比如我不喜欢刻字。有同事建议每个人都要有刻字手环。我当时说,我要刻“空格”。
现在,这个功能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在团购中的最爱,也是淘宝商家加价的法宝。因为其他手串不是金属的,不能雕刻,真的很吃亏。
第三,接触社交网络。
在mi band做的同时,微信正好在做手环接入。得到消息后,我们的决定是接入,让微信成为米乐队的家。这是小米独有的自信。但是当时国外的手环都是不允许接入的,包括一些在国内已经很出名的手环,都不愿意接入微信。他们更喜欢用户在他们的小圈子里社交。而一些规模较小的手环厂商希望微信能帮他们买硬件,完全放弃自己的app,则是另一个极端。现在来看,当初拒绝微信的人都后悔了。
我们在接入微信的时候,并不完全按照微信的要求去做。比如微信要求每个手环都有不同的二维码。用微信扫一扫就能接入微信。这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损害了app的独立性,微信中的入口也不容易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从米带app提供的入口接入微信。当时微信是mi band专用接口,现在是标准接口。
很多用户都是全家一起买手环,七大姑八大姨在微信里排行。为了改进步骤,他们把手镯戴在孩子和宠物身上。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如果米乐队不接入微信,就很难发生。
第四,来电提醒。
这是很多商务人士的最爱。很多人为了不打扰别人,把手机设置成静音或者震动,结果经常漏接电话。手环来电提醒可以解决这个痛点。
Mi band一开始并没有设计这个功能。震动电机是为静音闹钟设计的,震动强度很强,为了保证人能醒过来。但是后来我们发现用户更喜欢来电震动这个功能,尤其是iOS用户,这就有点出乎意料了。
但是有些手环,为了省电,取消了震动马达,或者震动的设计很弱,无法很好的提醒来电,也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五,老年用户。
中国老年用户独特的健康保健需求和手环的组合是意想不到的。我们发现老年用户很多,老两口一起用手环观察每天的步数和睡眠时间,比年轻人更有粘性。我估计老年人市场会有一个细分的可穿戴产品,如果在养生堂计划推广的话会很受欢迎。
众所周知,很多老年人不仅喜欢养生,还会推荐别人养生,这也加速了米带的普及。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一个观点:
像mi band这样的智能硬件,并不一定需要成为大众消费产品。也可能是一堆打动用户的小点成就了这个产品。目前在这个领域没有不可突破的壁垒。只要你能在别人做得好的那些地方做得更好,就会有大量的机会。毕竟整个市场增长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