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历史故事详解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韵独特。看到这一幕,观众感叹道,“苏,爽朗或云:“苏素如散风,高而徐夤。”宫扇曰:“纪叔夜为一人,若孤散,必独矣。”:他醉了,俄国若如玉山,必崩。”——《世说新语》?容止”

魏晋时期,庄、老之风盛行,文人都以象征庄子理想人格的仙女形象为美。因此,名人非常注重外表和服装的装饰。出门前不仅要扑粉、熏衣、刮脸,还要挽尾巴(羽扇)、戴玉环、香囊等器皿。

可惜这些名人往往“过犹不及”,只达到了“俊男”的标准,却跟不上庄子“神人”的脚步。其实,在追求庄子逍遥飘逸形象的魏晋南北朝,真正在形象上追上庄子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就是嵇康。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约190 cm,金易足24.5 cm)。他穿衣服很粗糙,没有装饰,经常一个半月不洗澡不洗漱。但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嵇康仍然像春风一样璀璨,像松树一样俊美,像美玉一样璀璨。可见他真的是天赐恩宠而不可遮掩,美得令人无语。一次,嵇康上山采药。一个老樵夫从远处看到他的样子,不禁喃喃自语:“仙女,真是仙女!”"

“龙张峰子,天成自然”是对嵇康当时形象的肯定评价。可以说嵇康的“龙张峰子,自然中的自然”赶上了庄子的“肤如冰雪,婉约如处子”,让后世所有推崇庄子形象的将士都望尘莫及。

当然,与那些娇气得不能上马或开弓、只会谈玄学的名士不同,身为皇族成员(嫁给裴旺姆曹林之女长乐阁公主)的嵇康,也非常重视体力劳动。他经常和好朋友项修在他家外面的大树下打铁,通过打铁这样的实际工作,自食其力,养活自己。魏晋时期嵇康在打铁干活,陶渊明在种田,都是士大夫主动进入社会,感受普通人真实生活的表现,这在中国士大夫中尤其少见。另外,嵇康打铁挣钱,为人民服务,强健体魄。他肌肉发达、身材魁梧,即使以古希腊的审美标准来看,也是一流的美男子。觉得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只是和嵇康相似,远不及嵇康的神韵。

嵇康不仅在形象上悠然飘逸,在学问上也是一代宗师。相传嵇康从未师从任何人,却能从书中自得其乐。其实竹林七贤中,嵇康是最多才多艺,艺术成就最大的。论诗,虽然在钟嵘的诗中,阮籍列为上品,嵇康列为中品。但人们说起魏晋风度,首先想到的不是阮籍的“夜不能寐,坐起琴来”(阮籍《淮上诗》),而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谦的《八饮》)、嵇康的“观归洪,挥五弦”。俯仰自得,心太玄妙”(嵇康《赠兄秀才从军》)。相对于陶渊明的自然平淡,嵇康的“观洪归来,挥五弦”才是古今多少中国知识分子的梦想图景!

就文章而言,嵇康远胜其他六人。其代表作《养生论》、《答难养生论》、《福琴》、《声无丧月》、《私务释》等都是博大精深。如《论私事释》:“称夫君子者,不知是非,而不违道者。为什么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夫若心平气和,精神空虚,心不存怜惜;亮心的身体触及到人,而感情并不与你想要的捆绑在一起。怜悯不存在于心,所以可以教得更自然;爱情不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所以你可以判断高贵,理解事物。”全文流畅自然,简洁明了,行云流水,其“教名之外,顺其自然”的论点犹如出水芙蓉。事实上,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如此简洁流畅、意义连贯的论文并不多见。

论气质,阮籍最好的钢琴曲《醉酒》远非嵇康的《广陵散》可比。除《广陵散》外,嵇康还创作了长庆、短庆、长边、短边四首钢琴曲,合称嵇康钢琴曲四首。嵇康与蔡邕的《蔡五首钢琴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钢琴音乐群体。在隋朝,杨迪甚至将“九农”列为朝廷选拔法官的条件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大。至于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高丽王》,是嵇康根据古曲加工而成,与俞伯牙的《山流水》并称“稀音”,是中国五千年音乐史上的最高成就。

至于书法,嵇康的草书举世无双。嵇康的草书,以其洒脱的个性,自然的玄学,全方位的诗韵艺术技巧,既酣畅淋漓,又美不胜收。难怪唐代的张怀瓘在他的代表作《书端》中推崇嵇康的书法风格。

当然,嵇康最让人望而生畏的,既不是他的才华,也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独立健全的人格。嵇康生活在魏晋之交。当时司马氏家族为了稳固统治,以名教之名大肆屠杀异己,消灭了曹爽、言和、夏侯玄等八大名门。《晋书》也多次提到“天下之理多,名士之众少”,可见政治环境之险恶。嵇康最好的朋友之一,单涛(也是竹林七贤之一),是司马昭的心腹,并担任如此高的职位,如吏部侍郎。有一次他离职升职了,就请他的好朋友嵇康来接替他。据推测,单涛这样做是出于好意。他希望嵇康能借此机会,改变与司马家不合作的态度,避免血淋淋的屠刀。但他并不太了解他的朋友,或者说他低估了人类的高贵品质。刚刚患了肠胃病的嵇康接到邀请后,为了表明自己绝不与司马合作的态度,干脆写了一本书,与推荐他的单涛分手。

在这本轰动一时的《与山聚源绝交》中,嵇康第一次把单涛这样一个势利眼的官僚描述成一个没有主见的怪物。然后他阐述了自己追求自由的决心,就像麋鹿虽然戴着金饰,却依然以丰饶的青草为目标;接着,嵇康写了《七将不堪》、《二将不能为官》,把矛头指向权臣司马昭,公开宣称自己“不是唐舞,是瘦孔伷”。要知道,当时王肃、皇甫谧等名人,编造了唐舞、孔伷的许多名言,为司马氏篡位制造依据。嵇康在这里说自己“不是唐舞而是瘦孔伷”,等于公开反对司马师篡魏,这无疑戳中了别人的痛处。据说司马昭看了这篇文章后,对嵇康产生了深深的嫉妒,杀了他的心。

嵇康与推荐他的挚友单涛绝交,显示了他不为权势所迫、不为荣华所惑的独立人格。但是,中国古代几乎每个统治者都是外仁内狠。他们绝不会容忍任何有独立人格的人来揭穿他们的虚伪,挑战他们的专制,更何况嵇康面对的是以滥赏著称的司马集团。所以《与山居元绝交》这本书一出,嵇康的人生就进入了倒计时。

孟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这叫君子。”这句话也被后人视为一个儒家的气节。不过,当年司马氏集团虽然口口声声说“以孝治天下”,但众所周知司马氏集团最不忠诚,最不孝。在公元260年,司马昭甚至指示他的手下刺杀皇帝曹。然而面对弑君,朝野一片沉默。那些平日里满口大话的儒者都是瞎子吗?不是,他们在荣耀面前抛弃了“富贵不能淫”;平时说“一口一口”“一个洞一个洞”“孟子”的儒生都是说“取义”的哑巴吗?不是,他们忘了刺刀下的“无敌神力”。当时只有嵇康,也只有嵇康敢于揭露司马氏的虚伪丑恶,批判司马氏对“唐舞孔伷”的肆意歪曲。可见,被后世众多伪君子批判为“离经叛道”的嵇康,才是儒家思想最坚定的捍卫者和执行者。他捍卫儒家最本真的精神内核,绝不允许任何政客的虚假污蔑来亵渎它。

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嵇康不仅赶上了庄子的“肤若冰雪,身若处子,婀娜多姿”,还赶上了他的“谁能驯龙?”(颜延之的《五君子颂》?散在半山腰)也类似于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嵇康真正体现了道家“神人”与儒家“圣人”的统一。

嵇康的《与山聚源绝交》,至今未着墨。就在几年后,前蜀的臣子李密也面临司马集团的招募。他很“聪明”,写了一篇《陈情表》,成了今天中学课本上的必备文章。

石米的《陈情表》虽然也是一种不甘为官的表现,但与嵇康的《与山居元绝交》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部用词委婉、含义曲折的中学名著。李密死守司马氏集团“以孝治天下”的大纲,以祖母年老体弱需要孝顺为借口,紧张地拒绝了晋朝皇帝司马燕的征召。

如果说司马氏集团的“以孝治天下”是虚伪无耻的,是为了用“孝”的外衣掩盖他们的残暴,那么,作为死臣,依附于,对死于蜀中的司马氏集团怀恨在心的李密,用自己的老祖母做挡箭牌拒招,岂不是同样虚伪无耻?用“孝”的外衣掩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君子人格的丧失,不也是一样吗?

从这点来看,李密甚至还不如明清之际的吴呢。虽然吴也是一个人格破碎的君子,至少他没有谈到“96岁的老奶奶”,但他在遗言中写得很清楚:“故人慷慨,多彩多姿。对于过去,我一直在不断地琢磨,从草丛里偷东西...摆脱老婆老婆不容易,但是一文不值。我为什么要说人在人间?”(吴,何心郎?我对我的疾病有一种感觉。)明明是怕死,苟且偷生。难以面对牺牲的故人,知道难以避免后人的嘲笑。吴说的话虽然尴尬,但字字血泪,感情真挚,让人多少有些怜惜。这不像李密的陈情表。什么“我卑微到倾家荡产”,什么“我好怕狗怕马,我要拜表闻一闻”,太假了(虽然站在他的立场他也没办法)。

当然,作者在这里并不是要否定石米《陈情表》的价值。毕竟存在就是价值。陈情表这么多年一直是中学课本的必考项目,自然有它的价值。毕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你我来说,平时向上级请假写报告还是很有实用价值的。施密的《陈清法》意义隐晦,语言委婉。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嵇康“与山居元绝交”那样无拘无束,锋芒毕露。如果是这样,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和谐。

季中三①在东市被判死刑,空气一样。索琴奏之,奏广陵散。歌的最后,他说:“袁小妮(2)试着学这个小品,但我不同意金谷,广陵小品绝对过时!”有3000名学生写了。请老师不要允许。文王也找悔。——《世说新语》?高雅

如前所述,表面上以孝治天下的司马氏集团,其实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它对嵇康绝不与他们合作的态度和公开反对他们篡位的姿态深感嫉妒,很快就把他们杀了。

果不其然,就在《与山聚源绝交》发表一年后,司马集团又以嵇康的亲笔信为借口,诬告他“荒淫无度,乱教时害人”,并以此为由判处其死刑。

事情的经过是,嵇康的朋友陆安被哥哥鲁迅强奸了,陆安得知此事后,准备举报鲁迅。不想,竟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不孝。早已投靠司马氏集团的鲁迅起诉与嵇康同阵营的陆安,誓不与司马氏合作。司马集团当然是各个派系斗争,给陆安定罪,发配边疆。面对朋友的无辜不公,早就知道事情原委的嵇康自然义愤填膺,断然写下《绝交》,为陆安挺身而出,痛斥鲁迅的禽兽行为。

从古至今,中国的统治者铲除异己的常用方法是从别人的文章或信件中分出词句,断章取义,并以此为由影射罪名。嵇康慷慨激昂的信,自然打到了司马氏集团的枪口上。很快,这封信被鲁迅举报,司马集团刚刚因为这封信逮捕了嵇康。

负责审理此案的是司马昭的心腹,当时的李思校尉钟会。出身士绅的钟会(魏太傅钟友之子),早年是嵇康的疯狂粉丝,虽然只比嵇康小两岁。有一次,钟会写了一篇关于四书的文章,希望得到嵇康的指导,通过著名专家的点评来增加自己的学术声望。但一到偶像家门口,钟就会担心,如果嵇康对他的“四书”提出问题,他很难处理,会很尴尬。于是,步其后尘的钟会最终没敢敲门,而是偷偷把四本书放在嵇康家的窗户下面,然后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了。

后来,钟会逐渐受到司马昭的青睐,成了朝廷的红人。事业有成的钟会决定再次拜访嵇康。这一次,为了表示对嵇康的敬意,钟会特意穿上精致华丽的衣服,带了大批宾客,步行到洛阳城外拜谒嵇康。

钟会一行赶到时,嵇康正在柳树下和湘绣打铁。嵇康似乎不喜欢这一大群贵族子弟打扰他平静的生活,所以没有和他们打招呼,而是趁热打铁继续埋头苦干。钟会看着他几次渴望说话,但嵇康没有看他。就这样,钟会和他的一大群客人在柳树下默默地看了嵇康趁热打铁很久。最后,见嵇康始终没有接待他的意思,钟会只好招呼客人一起回家。临走时,嵇康突然放下锤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什么去了?”钟会听后也回了一句:“听说了,看见就走了。”

问答看似随意,却体现了他们的博学和聪明。因为,很明显,答案和问题都来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第五卷,讲述了文殊菩萨访问维摩诘的故事。维摩诘的话是:“善待文殊!不要来相见,不要相见。”文殊菩萨的回答是:“俗人,来了就不来,去了就不去。那又怎样?来的无事,去的无事,可见的更不可见。”换句话说,嵇康问:“你听到了什么?”所见即离”是对钟辉的欢迎,但也提醒他,朋友之间互相了解很重要,没必要这么刻意。虽然钟会也引用了文殊师利的回复,为自己赢回了一些面子,但很明显,他的心胸远不如文殊师利那样开放豁达。从那以后,钟会对嵇康由爱生恨,一直在寻找报复的机会。

这次钟会以队长的身份主持嵇康的案子,自然要好好利用,报复嵇康。他首先劝告他的主人司马昭说:“嵇康是当代卧龙。永远不要让他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今主治天下,无忧无虑。只需提防嵇康这种不肯合作的名人。”话里把嵇康比作司马师的死敌诸葛亮,无疑刺激了司马昭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是极其刻薄的。

竹林七贤之首嵇康无辜下狱,在魏国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当地数千名极有威望的英雄纷纷上书,要求一起囚禁嵇康,希望向当局施压,解救嵇康。面对雪片般飞来的信访信件,司马昭明显感受到了嵇康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在杀死政敌之前处于紧张而兴奋的状态。

这时,伺机而动的钟会趁机火上浇油。他对司马昭说:“如今四海太平,天下在家,而嵇康却始终不肯臣服于他的主子,又轻忽礼仪,藐视朝纲。以前姜子牙杀齐人,孔子杀鲁人,都是因为这些所谓名士骄横,蛊惑群众,藐视礼法;所以圣人执伦理之剑,杀之。现在嵇康、陆安等人荒淫无度,煽动民众,诋毁礼教,这是自古圣贤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大师,你要把嵇康处死,以正风俗,净君王。”这些话,博学多才、运筹帷幄的钟会,故意用姜子牙和孔子的典故,来杀死不愿与他们合作的名士,怂恿司马昭去杀嵇康。而有心斩杀嵇康的司马昭,听到圣人杀异己,更是兴奋不已,信心倍增。目前,糯康的死刑判决书已经签署。(孔子杀鲁名士邵正茂,最早见于《荀子》?左左,但其真实性一直有争议。这里的时钟会引用这个佳能,很可能是谣言。)

一代大名人嵇康,因为一封与友人绝交的亲笔信《与卢长义绝交》,被统治者以“荒淫言论、有害时代、乱教”的罪名判处死刑。这样的处罚看似不合理不合理,但绝不是西玛集团独有,也不是西玛集团独有。事实上,中国历代统治者,在处理拒绝合作的有独立人格的名人时,都不屑于巧妙的选案定罪,而都喜欢胡乱挑一个案子,胡乱扣一个罪名,然后草草结案,处死。这种做法看似荒谬,却有其深刻的含义。因为只有这种不合理的、任意的、野蛮的杀戮,才能完全显示出专制的绝对性,对人心造成巨大的威慑,制造出前所未有的社会恐怖。所以,这种简单荒谬的冤案,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而这种恐怖的政治手段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总结起来,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任意逮捕,草率结案,快速执行。

为了把政治风险降到最低,嵇康被判死刑后不久就被推上了法庭。魏一早就得到了风声,迅速从各行各业赶来。黎明时分,3000名泰学生集体上书司马昭,要求让嵇康当老师,以免他丧命。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魏国本土英雄从四面八方涌入北京支持嵇康。嵇康在朝鲜的挚友阮籍和单涛也纷纷面见司马昭,希望能保住嵇康的性命。

学生的集体请愿,地方英雄的集体响应,当时名人的联合救援,无疑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政治示范。然而,中国的专制统治者从未在民意面前让步哪怕半步。客观来说,嵇康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加速了他的死亡。

司马昭先是悄悄把阮籍、刘玲等人送走,然后下令大批军队在刑场周围戒严,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才派人到法庭宣布维持嵇康死刑原判的法令。

这一法令一经宣读,就在法庭上炸开了锅。3000名血气方刚的学生怒不可遏,他们开始在戒严的刑场周围推搡狱警。刑场周围也不时爆发小规模肢体冲突,随处可见。“释放嵇康,释放嵇康”的声音越来越高,回荡在刑场所在的东门。此时,面对戒严下的士兵,愤怒的学生,喧闹的刑场,身边的亲朋好友,嵇康的眼神依然空洞而落寞。他回头看着太阳的影子。他知道时间还早,就对弟弟纪Xi说:“哥哥,你把我的片玉古琴带来了吗?”

“我有,在这里。”嵇Xi哽咽着把琴递给嵇康。

嵇康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他心爱的片玉古琴,然后用他那一尘不染的双手拨动了银色的琴弦。

只听,嵇康的琴声一起,喧闹的刑场立刻安静下来。起初,琴声是如此的空灵飘逸,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峨眉之巅,看着层层缭绕的白云,感受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然后,琴声变得慷慨激昂,让人仿佛置身于血雨腥风的战场,看着一个个有志之士的相继,感受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过了一会儿,琴声又变得细腻婉约,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座美丽的桥边,望着一望无际的泉水,感受着大自然的永恒与完美。嵇康的亲朋好友,3000多名学生,静静地听着嵇康最后的钢琴曲。在场的所有人,包括一些戒严士兵和监督砍头的官员,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但是,此时的嵇康的眼神还是那么空洞和落寞。

“看着同学会,挥舞着五根琴弦。嵇康弹琴的时候,心情还是那么超然平和。

嵇康在片玉古琴上的最后一拨,完成了中国文化中永远值得后人回味的一幕。

“袁怀曾要我教他广陵散,我没答应。如今这广陵散已成了佳作。”嵇康在完成《中国文化中的永恒瞬间》后有点遗憾地说。

“哎。”大约三分钟后,随着监工的一声令下,一个融合了道家“肌肤如冰雪,婀娜如处女”和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头身分离。嵇康才三十九岁。

上帝死了。嵇康被杀,对赶时髦、有良心的人来说,无异于“上帝死了”。从此,在司马氏集团的嚣张面前,他们都选择了臣服,再也没有人敢像嵇康那样站出来,公开揭露司马氏集团的假丑恶、恐怖凶残。就连“竹林七贤”的其余六人,也全部臣服于司马的帐下,不敢有嵇山之志(嵇康最好的朋友项修,在嵇康死后,也乖乖地去了司马的办公室,当着司马昭的面,宣称自己没有“嵇山之志”)。

当然,就像中国音乐史上的巨著《广陵散》通过《魔秘谱》流传至今一样,嵇康高大独立的人格可能会被扼杀一段时间,但总有一天会被拉长。就像南朝著名诗人颜延之在《五王颂》中写的那样?纪忠三说:

中间甚至不在人间,自给自足。形成溶液先测沉默,吐槽理论才知道浓度。立欲议流,寻山议隐论。有时候,龙是可以驯服的!

诗末“谁能驯服龙?”慷慨悲壮,响彻古今,一直为嵇康的崇拜者所推崇。其中“龙性难驯”一词后来演变为对那些人格高尚,敢于坚持自我,并为之不懈努力的人的褒义(就此而言,“龙性难驯”的褒义不同于贬义的“刁民”)。

对于今天生活在和谐社会的我们来说,也许不需要像嵇康那样严肃勇敢,追求生活的绝对高贵与纯粹。但我们也可以像嵇康一样追求高度的生命价值自觉。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高度尊重自己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尊重和创造自己“自我”的独特性。

总之,虽然不能达到涅槃而不是苟延残喘,但还是可以达到对“自我生命”的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