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论修养》课件三则。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积累单词,读准发音,记清楚字体,理解关键单词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持材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3.培养自主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推理和举例的常用方法。
2.体验这种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创造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掌握推理思路和用事实论证这篇文章的方法。
2.理解想法和支持它们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的含义。
4.品味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
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时间
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类
首先,有趣的介绍
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如果把它切掉,它有几个角?(3, 5 ...这取决于切割的方法,可能是斜切,只切一个小角度,或者弯一个角度...)可见,生活中的事情并不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像苏东坡的诗里说的那样:“一岭侧望,远近不同。”任何事物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这个真理的课文——关于创造性思维。
第二,知识牌
1.作者文件
罗查8226;费用8226;英格,出生于1948,美国实业家、学者、神创论者。出版的作品有《踢睡的心》、《头一脚》等。
“真正幸福的人是孩子和有创造力的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中外母语精选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不善于灵活运用知识,不会圈外思考。此外,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认为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事,与自己无缘,不相信自己能发明创造,导致自我压抑,最终丧失创造力。本文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3.词汇积累
(1)难词
地(Di)、吉(jí)、元(yun)、恒(Heng)、扎(zhà)、齐(Qi)。
(2)关键词
探索:探索与追求。
吸:吸。
深刻:(知识)深刻而广泛。
创造力:创造性的想法或观点。
材料:指未经提炼加工的原始材料。
深思熟虑:比喻反复斟酌词句,反复思考。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有效:实施有效,是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施并被证明非常有效。
勤奋:勤奋,不知疲倦。勤奋,勤奋,不知疲倦。
毅力:长期坚持。毅力,恒心。
不言而喻:不用说。余,明白了。
简单:描述事物很简单。
毅力:雕刻一件东西,永远不放手。比喻有毅力,有恒心。雕刻,雕刻。
第二节课
第一,最初的感知
1.关于主题的讨论
“谈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文章的标题,也是作者讨论的对象。
2.分层解释
第一部分(第1 ~ 3段)提出了“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多种”(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强调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 ~ 12段)提出了“寻求第二个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方法,要靠创造性思维”的观点;讨论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指出了创造性和缺乏创造性的区别。
第三部分(13段):得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他有渊博的知识、探索新事物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毅力,他就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第二,深刻理解
1.文章说:“区分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创造力的人关注自己的小想法。”为什么这么说?
从社会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伟人天才般的创造往往始于小创意:牛顿从思考苹果落地的问题中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瓦特通过对着锅盖观察锅里的开水,改进了蒸汽机;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潘家敦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大部分是从“无意间冒出来的小想法”开始的。也有一开始就有大创意的,但是很少。小创意逐渐发展成大创作,似乎是一个规律。
2.为什么要建立一种对事物不止一个正确答案的新的思维方式?作者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说明这个道理?文章中还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因为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寻找,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作者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道理。说“如果你认为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找到答案就停下来”;前面说的“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很重要”。正反对比使推理全面透彻,增强说服力。
(3)例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要素时,列举了古腾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罗兰8226的例子;布什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一个例子。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具体确凿。
引文论点,如10段,指某心理学专家组的研究结论。
结束语
本文从一道选择题入手,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呼吁人们要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板书设计
提问: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寻找,这一点很重要。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要素,创造力的主要基础。
解决问题: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关键是要越来越深入。
九年级语文上册《修养论》课件两辑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莽撞、疲惫、自持”这几个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和方法
1.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风度。
2.理解本文中使用的例子论证和比较论证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优雅的人。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困难
理解本文中使用的例子论证和比较论证的作用。
班级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个课时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众所周知,受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每个人对育儿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那么,在作家兼文学理论家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眼里,怎么能算有教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论教育》,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
第二,独立预习
1.背景资料
德米特里?利哈切夫(1906-1999)是20世纪前苏联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活动家。他出生在圣彼得堡,见证了十月革命。17岁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和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俄罗斯文学学院。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1953,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71年当选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又开始寻找俄罗斯文化的根源。苏联解体后,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知识的象征。
检查预览
(1)发音纠正
冲(毛),疲(kn),怒(tíng),涵养(hán),恕我直言(shù)。
自吹自擂(li),恪守(kè),许诺(nuò),自持(chí),吸收(jí),做作(jio)。
扭捏(ni),谚语(zhn),咀嚼(jué),漫无边际(xù),尴尬(gn)
原地(chù)、教学(jio)、困难(nán)
处境、教养和灾难
(2)词语的定义
冷漠:冷漠,冷漠。沙漠:寒冷。
随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跟着,放下;想要,想要。
我行我素: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固执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自吹自擂。比喻自夸。敲锣打鼓。
做作:形容过于做作,不自然。把弯弄直。把直的捏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相关文化活动。
随机应变:随情况变化灵活应变。机遇,机遇,形势。
第三,合作探索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举例:本文通过“有教养”与“没教养”的诸多现象,对比分析诸多案例,自然得出自己的结论,探究“真教养”与“儒雅风度”的本质。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答案举例:第一部分(1和2段):开门见山,引入主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说“没教养”的例子,再说“有教养”的表现,讨论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雅”。
(2)研究和分析
1.突破困难
(1)第5-10段主要讨论什么?这几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案举例:第5-10段主要从反面论述了没文化的表现。这些段落中的讨论假设一个人在外面很有礼貌,但在家里对他的家人不尊重。相比之下,它反映了一个人如何才能被视为受过教育。
(2)作者在讨论“风度”时的论证思维是怎样的?
答案举例:先说说关于“礼仪”的书籍,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解释恩典的起源。然后,列举了风度的现象,讨论了风度所遵循的原则。最后的结论是:为了保持优雅的举止,我们必须尊重他人。
(3)举例说明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
答案举例:举例论证。本文第5-10段和第17段均有集中举例讨论。第5-10段列举了不良教养的例子,第17段列举了优雅举止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生动地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和优雅的举止。
比较论证。本文多处采用比较论证的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通过假设和比较列出了没文化的表现,体现了没文化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第一层,先举“未受教育”的例子,再举“受教育”的表现,这样通过对比,更能反映真实的教育情况。
2.探索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案举例:(1)文笔生动,灵动,清晰。从讨论教育本身到分析教育的重要表现——“风采”,贯穿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封写给青少年的“信”,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有大量生动的事例,再加上精辟的观点和警句,发人深省,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
(2)方法多样,论据有力。例子:本文第5-10段和第17段都是用例子讨论的。第5-10段列举了不良教养的例子,第17段列举了优雅举止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生动地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和优雅的举止。比较论证:本文多处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通过假设和比较列出了没文化的表现,体现了没文化的具体指向。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第一层,先举“未受教育”的例子,再举“受教育”的表现,这样通过对比,更能反映真实的教育情况。
第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受教育。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你很多启发。当然,大家对教育也一定有很多看法,可以在课后继续探讨和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五、实践设计
请完成本课相应的培训。
九年级语文上册《修养论》课件三集版
教材解读:
《论教育》是一篇议论文。通过诸多“有教养”与“没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教养”与“风采”的本质,简单实用。作者并不一概而论,而是从众多事例的对比分析中自然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生动、睿智、思路清晰,从讨论教育本身到分析教育的重要表现——“风采”,贯穿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教育的本质是尊重。
作为一封给青少年的“信”,这篇文章值得中学生阅读,值得师生探讨。这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模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和品味文中精辟的论断和警句,梳理文章的思路,辨析和学习比较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白什么叫“真教养”“风度翩翩”。
2.理解本文中使用的例子论证和比较论证的作用。
3.明确作者的观点,学会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优雅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本文中使用的例子论证和比较论证的作用。
难点:学习文中举例分析的具体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鉴赏品味法:在教学中,借助学生世界观刚刚形成的良好契机,引导学生学会什么是真教育,什么是高雅,用文章的观点引导学生的言行。
学习方法:比较阅读赏析法:文章本身有很多对比,比如先列举没受过教育的例子,再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更快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预习测试、问题指导、黑板设计、课堂测试等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收集关于“教育”的名言警句;解决“读、写、写”中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班级安排:
1课时
探索新课程
教学过程:
教师论说教学环节中教学策略的设计意图
首先,介绍课文,激发兴趣,引发思考。(3分钟左右)介绍方式一:(主题介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爱更智慧、更复杂。她是花中最精致最简单最美丽最普通的一朵花。这个花簇的名字叫教育。”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说过:“教育是受过教育的人的第二个太阳。”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呢?受教育的途径有哪些?今天,让我们走进利哈切夫的《论教育》,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导入方式二:(后台导入)
俄罗斯科学院前院士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契夫是当代最杰出的学者和作家。首先让老师介绍一下他的书《善与美的书信》。这些“信”没有特定的收件人,而是面向所有读者的。这本书是写给年轻人的,旨在告诉他们,走好的路是最可行的,也是最正确的。读完这本书,读者就会知道,他的建议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从中受益。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信集,是一位高尚导师的肺腑之言。其天赋在于说服,善于与学生交心。《论教育》选自哈肖夫所写的《善与美的信》。引用有关育儿的名言警句,引出话题,有助于学生直接进入课堂,尽快集中精力。
通过对《善与美的书信》的简要介绍,学生可以对该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了解到要研究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倾向和读者群体,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奠定了基础。
第二,第一次看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约15分钟)(1)检查预习,学习常识。
教师课件展示了这篇文章中的生词,留下了注音和关键词的意思。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老师终于拨通,说清楚了。)
1.注意下面的单词。
遵守(kè)、承诺(nuò)、自制(chí)
画(jí),捻(niē),谚(zhēn)
冲(毛)、窘(gān)、涵养(hán)
做作(Jiǎo),倾吐(xi)
附庸风雅
暴怒(tíng)有礼(bιn)
自吹自擂
2.解释下列单词。
(1)仓促:草率,欠考虑。
(2)彬彬有礼:形容风度翩翩,彬彬有礼的样子。彬彬,原意是文艺兼而有之,后来被形容为高雅。
(3)冷漠:冷漠,冷漠。沙漠:寒冷。
(4)随心所欲:凭自己的意思做自己想做的事。跟着,放下;想要,想要。
(5)我行我素:指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固执地遵循自己的主观想法。
(6)自吹自擂。比喻自夸。敲锣打鼓。
(7)做作:形容过于做作是不自然的。把弯弄直。把直的捏弯。
(8)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相关文化活动(多为贬义)。
(9)除了表象什么都没有:空有它的表象,但它不是真实的。
(10)随机应变:随情况变化灵活应对。机遇,机遇,形势。
(11):摆出做作或夸张的姿势;不自然或者不自然。
3.沟通收集群内相关作者信息,老师会补充。
(课件演示)
(1)作者简介:
德米特里?利哈切夫(1906—1999)是20世纪俄国知识分子、政治家、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他出生在圣彼得堡,见证了十月革命。17岁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和语言学。1938年进入列宁格勒俄罗斯文学学院。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至1953,列宁格勒大学教授。1971年当选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从65438年到0986年,他又开始寻找俄罗斯文化的根源。苏联解体后,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一生献给了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知识的象征。
(2)整体感知,先理解文本。
学生第一次阅读课文,围绕以下问题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作者认为教育首先体现在哪里?
明确:作者认为,教育首先体现在家庭。
2.第5-10段主要讨论什么?这几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第5-10段主要从反面讨论一个人没教养的表现。这些段落都假设一个人在外面彬彬有礼,但在家里对家人毫不尊重。相比之下,它反映了一个人是如何被教育的。
3.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标题?
在《论教育》中,“论”字决定了文章的性质;“教育”是本文的主题,也隐含了本文的论点,即“受教育者”和“真正的教育”。检查预习的目的是检验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为教师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调整教学重点做铺垫。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初步梳理课文的思路,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三、合作探究,穿文入境。(20分钟左右)(1)再读一遍课文,梳理结构。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总结意义。
(组内合作完成后,老师会巡视指导,交流后就清楚了。)
清晰: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主题。
第二部分(3-12):先说“未受教育者”的例子,再说“受教育者”的表现,讨论什么是“受教育者”。
一楼(3-10):通过假设和比较,列举未受过教育的例子。
第二层(11,12):从正面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雅”。
(2)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1.第二部分先说“没文化”的例子,再说“有文化”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清晰:这样写有利于突出真正有教养的东西。尤其是在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和现象之后,读者在比较中就能明白什么是“有教养”。
2.在本文中,作者从讨论“教养”转向讨论“风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学历是风度的基础,风度是学历的外在表现。
3.作者在讨论“风度”时的论证思维是怎样的?
首先谈谈关于“风度”的书籍,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解释恩典的起源。然后,列举了风度现象,讨论了发展风度应遵循的原则。最后得出结论,为了保持优雅的举止,我们必须尊重他人。
(3)欣赏句子,注重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下面的句子,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后句的关系,理解关键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小组讨论,课内交流。)
品尝亮点:
(1)品味下划线单词在“切记互不干扰”中的作用。
明确:“记住”就是记住的意思。这既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观点。
(2)理解“如果你明白了这一点,再加上一点即兴发挥的智慧,那么恩典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中下划线单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如果...加...然后……”这组关联词表现了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也恰当地讨论了如何获得“风度”。
(3)“如果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然把照顾父母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同时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心和帮助,那么就不能说他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这句话中的关联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如果……那么……”构成一组假设复句。这说明这个现象是假设的,不一定是真实的;通过假设原因得出一个假设性的结论是符合人的思维的;映射一个社会现象,让有类似现象的个体觉醒。这个环节的三个步骤是深入的,即从整体到局部认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为补充,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独立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对比梳理,积累运用。(约7分钟)(1)探究主旨
1.举例说明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
Clear: (1)举个例子。本文第5-10段和第17段均有举例讨论。第5-10段列举了“不良举止”的例子,第17段列举了“优雅举止”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生动地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和优雅。
(2)对比论证。本文多处采用比较论证的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通过假设和比较列出了未受教育的表现,体现了未受教育的具体方向。第二部分前两层先讲“未受教育者”的例子,再讲“受教育者”的表现,这样通过对比,更能反映真实的教育情况。
2.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晰:本文通过许多“有教养”和“没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教养”和“风度”的本质,对比分析许多事例,自然得出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教养和风度,指导我们努力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2)扩展和延伸
根据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被教育。
分组交流,发言时结合自己的例子。一个学生讲完后,其他学生会进行评价和补充。)
(3)师生总结
学生先讲收获,老师再补充。)
这篇文章生动、睿智、头脑清晰,从讨论教育本身到分析教育的重要表现——“风采”,贯穿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教育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封给青少年的“信”,里面不仅有讨论问题的逻辑和推论,还有大量生动的例子。再加上精辟的观点和警句,发人深省,值得反复咀嚼和品味。特别是文中阐述的道理,值得每一个学生学习,让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成为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被教育”的认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如何被教育。
黑板设计:
第一部分(1,2):开门见山,引入话题。
论教育第二部分(3-12):先说“无教养”的例子,再说“有教养”的表现,讨论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