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冯友兰。谢谢你。
清朝光绪年间,他是戊戌变法的学者。他家很有钱,受过高等教育,可以称之为“诗意家庭”。
冯友兰的早期教育与大多数中国学者没有什么不同。7岁上学的时候,先看《诗经》,然后。
读《论语》《孟子》,然后读《大学》《中庸》,从头到尾背诵一遍。光绪三
十年(1904)其父任南昌方言学校总会计师(相当于后来的总经理)
主任),举家迁往南昌。由于父亲公务繁忙,教育孩子的重担自然就落在了文字粗糙的知识上。
冯的母亲。好在那时候孩子更注重记忆而不是理解,所以他勉强读完了经典之书。
易经与《左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冯家特聘教师负责冯友兰。
教育方面,更正式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作、作文等作业。因为这门课比较容易,冯你呢
业余时间,兰经常看一些父亲藏起来的新书和刊物,开始接触一些世界知识。
知识。
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太一因病突然去世,于是随母亲迁回老家唐河,并
继续聘请老师授课。在此期间,他开始阅读黄宗羲的《等待采访的伊名》等书籍,这些书籍是民主的。
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书籍。两年后,她按照母亲的指示考上了县城高中,随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开封。
中州公学。1912年冬,冯友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学院预科班。
当时上海公学的课程全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其中一位老师还给了一本。
方思的《逻辑学大纲》作为英文读本。正因为如此,冯友兰对形式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1965438+2005年9月,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受系统的哲学训练。在那时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让冯友兰大开眼界。
并深受影响。在毕业的最后一年,胡适和梁漱溟来到北大任教。
一个是留美哲学博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运动员,以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
提倡全盘西化的理论;一个是我一踏进北大,就宣称“我是来为释迦牟尼和孔子演奏的。”
外,不做别的,”东方文化学派的中流砥柱,致力于复兴中国文化。你们还年轻。
充满活力和才华的冯友兰幸运地遇到了一场东西方文化的大辩论。
他从中受益匪浅,启发他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的关系。
1918,冯友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开封,在一所中专任教。很快,
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传遍全国。冯友兰虽然没有亲自来,但是积极响应,和几个人聊了聊。
一个好朋友创办了一份名为《声音》的刊物。他在起草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本刊的教派。
为了打破社会和教育的刻板印象,为了觉醒,我们应该导入外在的思想,表达我们的良知。
其梦预示未来之路,促其前进”(《三松堂序》)。”声音”成为当
在当时,它是河南省唯一一份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刊物。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冲突和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之一。与俄罗斯
随着中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经过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人。
大力宣传、引进和广泛传播;还有杜威、罗素等人来华讲学,加上胡适和文鼎。
江等人的大力倡导,扩大了实用主义、马赫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成为一种暂时的表现。
学习。与此同时,其他各种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涌入。面对洪水
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一些封建保守主义者也打起复古的旗号,固守原有文化,排斥外来思想。
有一段时间,云与云的相遇蔚为壮观,各种思想和流派展开了正面的交锋和冲突。
中西文化进行了一场全面的较量。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等等
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尖锐形式提出,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大家都在探索中寻求答案。
而此时出生的冯友兰,也对这类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他后来回忆道。
说:“我从1915年开始就是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系的学生,一直到现在,60。”
这些年来,我写了几本书和许多文章,讨论了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我以哲学史为例。
中心的东西方文化问题。我出生在一个文化矛盾和斗争的时期,如何理解这个矛盾,
如何应对这种挣扎,以及我为什么会在这种挣扎中,这种问题,是我的正解。
有待决定和回答的问题。《三松堂学术著作集序》)纵观冯友兰一生对哲学史和
哲学思想的演变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问题展开的。
正是抱着寻找这个问题答案的想法,冯友兰于1919年赴美留学,师从咕噜。
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新现实主义者孟大哥和实用主义者杜威。因为当时的柏格森
人生哲学在中国思想界很流行,所以冯友兰也对这个哲学流派感兴趣,专门研究。
他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灵力量》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哲学。
思想。同时,他还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
出;中国之所以没有现代科学,并不是中国人笨,而是“做不到,但是做不到”。因为
对于中国传统,我们注重的是人是什么,即人品修养,而不是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
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人性的完善为目标;而西方哲学则是向外探索,去理解自然。
征服外部世界才是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并导致中国没有现代科学的落后。
在美国留学期间,冯友兰还有幸拜访了正在美国访问和讲学的印度大学学者泰戈尔。
讨论了东西方文化的几个问题,并把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什么的
文明的比较),发表在国内《新潮》第三卷第二期,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也颇感兴趣。
为了引起注意。1921年,梁漱溟出版了《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不是。
古今之争,是“欲”作为文化之根的根本区别,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的。
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全面的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冯友兰对这本书的看法在当时是相当一致的。
即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用英文写成,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著作。
制造和平的想法。
65438年至0923年,在杜威等人的指导下,冯友兰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的比较研究》。
(又称天人得失论),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存在
在本文中,冯友兰把人间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易道;第三类
这是中庸之道。这三大哲学流派的差异源于对“自然”和“人为”的不同看法。他相信人们
人类经历的事情只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一种是“人为”。“去死,留下来。
人是自然的东西。人造的东西,它们的存在将依赖于人,正好与自然相反”,一些哲学家如是说。
科学家看到了大自然的美,却反对人造的境界,以此来损害道教。比如中国古代提倡“弃圣”
睿智无私,舍利有术的老子、庄子是典型;一些哲学家被认为是在人工领域。
美丽,并主张改造自然的境界,是为了道家的利益,如西方哲学中主张改造和征服自然和
墨家,“人力胜天”的中国就属于这一类;而一些哲学家则持和解和折衷的态度。
既崇尚自然,又崇尚人为利益的是一派,应该算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家
作为代表。对于这三个学派,冯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任其自生自灭,但对于儒家来说,
思想的偏好使他明显偏向于中庸的儒家哲学。冯友兰中西哲学比较
看来,和梁漱溟的“文化的三个方向”的理论,虽然不同,但基本精神是相同的,这不能不
据说是受梁文化理论的影响。不同的是,梁把印度文化视为人类的最终归宿。
冯泽以儒家文化为潮流,随着研究的深入,冯友兰终于超越了这一观点。
1923年,冯友兰回国,成为开封中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
65438-0925,在广州成为广东大学教授。第二年,他离开广东大学,成为燕京大学的教授,教授中国。
哲学史,还在一所美国人办的中国学校教庄子。在此期间,他的主要作品
他的作品是1926出版的《人生哲学》。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他的博士论文《人生的理想》
《比较研究》的中译本《人生观》的后半部分是在山东省曹州成立的按冬1923。
对六中的人生哲学讲义进行了整理和拓展。冯友兰后来回忆说:“在我的哲学里。
,先是实用主义占主导地位,然后是新现实主义占主导地位”(《三松堂概论》),他的这个。
这种从实用主义到新现实主义的思想转变在《人生哲学》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存在
在这本书中,他声称持有新现实主义观点,并试图将新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
多年来,这一思想在他后来构建的新理学体系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65438年到0928年,冯友兰离开焰炟大学到清华大学当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兼任哲学系。
头儿。后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文学院院长。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冯友兰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十年(1927—1937)。1931
65438年和1934年,他的《中国哲学史》分两卷出版。这本书是继胡适的《中国哲学史》之后出版的。
《提纲》是另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最高级别。这本书后来被冯的美国学生布德翻译成英文,成为今天西方人的系统认识。
为数不多的中国哲学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古文经学派”,与胡适不同
“疑古派”则不同。他着重论证了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是以后给他的。
建立理学的思想体系,积累思想材料,做必要的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