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病因哪里治疗好?请说清楚!谢谢大家!!
据法国媒体日前报道,在上周刚刚结束的法国国际医药和医疗设备展期间,许多医学专家提出了营养缺乏和
抑郁症的关系。法国老年医院负责人克劳德·让德尔(Claude Jeandel)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法国14%的老年人营养不足,其中10%的人患有抑郁症,这一比例远高于其他老年人。Jeandel观察到,缺乏营养的人容易抑郁,而抑郁的人不爱吃东西,这又进一步加剧了营养不良,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瓦兰斯医学教学中心的营养学家莫尼克·费里(Monique Ferry)解释说,当人缺乏营养时,大脑无法获得一些微量元素,而这些元素是大脑产生神经递质所必需的。之前的研究表明,缺乏神经递质很容易导致抑郁。另一方面,食欲不振是抑郁症的主要症状之一,因为长期食欲不振导致营养缺乏,进一步加重了抑郁症。
克劳德·让德尔(Claude Jeandel)建议,有必要对有可能患抑郁症的人提前进行体检,防止人们进入营养缺乏-抑郁-更营养缺乏-更抑郁的恶性循环;同时,医生在治疗抑郁症患者时,要注意营养的作用。
来自新华网!
抑郁症的病因学
一、生物化学的作用
(一)生物胺
生物胺和情感障碍之间的关系是迄今为止研究最多和理解最深的领域之一。许多研究报告
情感障碍患者的生物胺水平或生物胺神经通路的功能甚至结构异常。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清素(5-HT)被认为与情感障碍关系最密切。
(2)氨基酸和肽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的氨基丁酸含量降低。最新研究发现,代谢性谷氨酸与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3)第二信使系统
咯利普兰是磷酸二酯酶的选择性抑制剂,在临床实验中显示具有抗抑郁作用。
二、神经内分泌的成因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中枢。下丘脑本身也受不同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如单胺类神经递质。因此,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可能主要反映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异常,就像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是由于结节-漏斗多巴胺功能阻断一样。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2)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以上两个比较复杂,后面单列讨论)
(3)其他激素分泌的变化
生长激素(GH)的分泌有昼夜节律,在慢眼动睡眠期达到高峰。这个峰值在抑郁症患者中变得平缓。抑郁症患者可乐宁引起的GH分泌增加也变得迟钝。
抑郁症还可伴有其他激素分泌节律的改变。比如褪黑素分泌减少,色氨酸给药不能促进催乳素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减少,而男性睾酮水平下降。
第三,神经免疫学的研究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人体免疫系统(这符合Xi惠健教授创立的“转化法”理论体系)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为影响内分泌、神经系统活动乃至免疫功能的因素很多,概括地说,伴随情绪障碍的免疫功能变化可能是果也可能是因,从而导致情绪障碍的形成或延长。
应激事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最早就开始了。应激事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可能是兴奋性的,也可能是抑制性的,这取决于事件的持续时间。在对丧亲者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中发现,丧亲者的抑郁程度与免疫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早期对抑郁症的研究发现,其细胞免疫反应下降。然而,后续研究的结果却不同。而重度抑郁、老年和男性患者的免疫功能更为突出。
情绪障碍和应激事件可影响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变也可能是情绪障碍的原因。
四、睡眠和脑电图生理异常
入睡困难、早醒、不时醒来或睡过头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当你躁狂时,你经常会有睡眠需求的减少。因此,情感障碍与睡眠脑电图变化的关系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发现有:睡眠延迟,快速动眼期(REN)睡眠潜伏期(入睡至REN睡眠开始的时间)缩短,首次REN睡眠持续时间延长,异常波睡眠等。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P300和N400潜伏期延长。全睡眠或REM睡眠疗法对抑郁障碍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这也说明睡眠节律的改变在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五、脑成像研究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脑成像研究没有一致的、可重复的结论性研究结果。现有的研究有以下发现:1,部分双相型1患者,尤其是男性,心室增大;2.重性抑郁症患者的心室扩大不如双相1患者显著,但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心室扩大更明显;3.磁共振成像研究还发现,重性抑郁症患者尾状核体积缩小,额叶萎缩;4.抑郁症患者T1的弛豫时间延长;5.双相型1患者被发现有深部白质损害;6.部分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皮层,尤其是额叶皮层,血流量下降;7.利用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双相型1患者细胞膜磷脂代谢异常。
六、基因研究
(1)家庭调查
抑郁症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子女出现情绪障碍的概率为25%;如果父母双方都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么孩子出现情绪障碍的概率会增加到50%-75%。
(2)双生子调查
双生子调查的主要发现是,单卵双生子间双相障碍的共病率为(33-90)%,重性抑郁症的共病率约为50%。异卵双胞胎之间双相情感障碍的共病率为5%-25%。
(3)对寄养儿童的调查
各种研究结果表明,患病父母的亲生子女即使寄养在基本正常的环境中,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仍然很高。然而,在别处寄养的患病父母的亲生子女的情绪障碍发生率与没有寄养的子女接近,表明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如遗传因素直接和重要。
基因连锁研究
利用最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许多研究者对特定基因或基因标记与情感障碍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性研究。但是,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解释基因连锁结果时需要小心。
七。心理社会因素
(A)生活事件和环境压力事件
临床观察表明,情绪障碍发病前往往有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人认为是病因学,直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也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只是触发了一个潜在的状态,让它提前发生了。采用上述易感素质-环境因素过渡态理论,可能更容易理解生活事件的作用。
(二)心理学理论
关于情感障碍的发生有很多心理学理论,涉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心理动力理论、学习理论、认知理论等。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验对成人发病障碍的影响,将抑郁症视为对亲密朋友的攻击,是一种毫不留情的童年抑郁经历。其他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抑郁症是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是自我内部的冲突。
学习理论用“获得性无助”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生。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动物被置于反复电击无法逃脱的情境中。动物一开始会拼命想摆脱它。一段时间后,它会完全放弃努力,所以它明白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它处于一种无奈的状态。而抑郁症患者也有同样的无奈经历。如果医生给病人一种对我目前状态的控制感和支配感,抑郁症就会好起来。因此,行为奖励和正向强化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
认知理论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误区,如对生活体验的负面扭曲体验、消极的自我评价、悲观无助等。在职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行为工作方法来识别这些负面的认知误区,纠正患者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