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魏紫(4)
风景优美的巍子被称为“佛教国家”。在方圆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16座寺庙。最大的丛林是紫云山庙,现在叫老祖庙。七山环抱,状如莲花。高峰时建筑面积达到1000多平方的方丈,有600多名僧人。
生于公元前414年7月7日下午,老祖庙创始人张苞和尚,俗称“千岁张苞”,是汉代佛教始祖,是人类历史记载中最长寿的“凡人”。
回到六朝古寺山门时,我们故意放慢速度,问要不要进去看看。大家都说下次再来。这座寺庙对我来说太熟悉了。我的家乡在山东以东十英里处。通过祖先的传记和我的亲身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老祖庙的现代衰落始于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经过接连不断的战争,新中国成立时,几乎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大雄宝殿前的天王殿四大天王依稀存在,堂上的佛像露出狰狞的面孔,吓得无数孩子心惊肉跳。没香,没人管。
土改后,政府将寺庙财产收归国有,建立林场,植树造林。把东边一个破旧的寺庙改造成林场的办公住宿场所,归五祖寺林场管辖。
20世纪60年代末,县教育局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指示精神,成立了黄梅县林业中学,将大雄宝殿、天王堂改造成教室和宿舍,学生在此半工半读,协助林场职工挖火线、栽树苗。
70年代初,学校停办,随后建立了大古公社茶场。公社革委会组织数百名青年在魏紫奋战,苦干三年,开辟了1000多亩优质茶园,复兴了千年“云雾茶”。
巍子有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当张苞僧侣开拓疆土时,他们开始种植茶叶。古茶园位于寺庙的东西两侧,天然的酸性黑沙土造就了著名的老祖茶。
唐代,湖北天门人茶圣·陆羽到魏紫旅游,受到老祖庙住持的接待。他品尝并和他讨论吴韵茶,感叹他可以带走老祖茶,但他不能带走老祖水。他把它写进了茶经,变成了古书。
1975年春天,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去老祖茶场采摘春茶。嫩绿的嫩芽香得让人爱不释手。记得在教育局长刘先生的鼓动下,大家争先恐后地把卫星放在上游。李同学在这个古老的茶园创造了一个奇迹,一天采摘36公斤鲜叶。到目前为止,应该没有人打破这个记录。不幸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雪堰电站建成时,这些茶园被湖水淹没。
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佛教信众陆续回到寺庙。国有林场和老祖的茶园也陆续搬出了寺庙,同时带走了一些千年的基石和器皿(石盆、石桌、石凳等。).
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当时除了政策扶持,国家没有投入任何资金,“出了木塘”“出了米石”也没有像一千年前那样意气风发。信徒靠自己白手起家,奋斗。
记得早期的一位住户是一位蕲春人,俗名吴,人称“吴老爷”(“老爷”是那个时代的尊称)。他五十多岁,看上去身体健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在原大雄宝殿的位置上建起了两间茅舍,供他拜佛和养身休息。吴语
接着,黄梅县西郊一位俗姓魏的女信徒,被称为“魏师傅”。她善良、好客、体贴,深受捐赠者的喜爱。不到一年时间,建起了三栋青砖房,条件大大改善。中堂是供奉菩萨的,两侧的厢房为附近村民运送生活物资、临时存放一些物品、满足茶的需求提供了方便。
小时候从一大群人口中得知,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老祖庙时,面对着废墟说:老祖庙道场的修复,要等到庙后的竹林已经到了山顶,才能看到山外的百里平川。
毛竹,原产江南,宋末移植到大别山。繁殖了600到700年,而且只在寺庙周围300米以内,离山顶两里。另外,当时也不可能相信它能成为现实。这只是一个幻想,遥不可及。
时光飞逝。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全球和平盛会,魏紫的竹子也不知不觉地翻山越岭。“佛国”一隅迎净慧法师,受县委、县政府委托,投资上亿元修复寺庙,并劈开三条通往寺庙的旅游公路。
如今,掩映在松竹间的寺庙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弘扬佛教,庄严大地,让沉睡了百年的荷花重新向太阳开放。
现在住在寺里的都不是普通的善男信女,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佛教弟子。俊男美女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相信自由,热爱我的中国。
风光无限的巍子,像神一样存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暂时停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