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之道”和“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喝茶之道”指的是喝茶的艺术,“道”在这里讲的是方法和技巧;“茶道”是指尊礼仁,通过饮茶的艺术来修身养性。“道”在这里讲的是道德、真理、本源;“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饮茶即修,即茶即道。“道”在这里讲的是真、实、本体、本源。以下分别解释。
一、中国茶道:喝茶之道
唐代篆刻的《冯仕文吉剑》卷六《饮茶》中记载:“楚人卢鸿渐,谈茶之功效及炒、焙茶之法。二十四式茶具做出来,放在笼子里,远近仰慕,一副藏在一个好事者家里。熊总有,又广为鸿渐之论点缀,所以茶道盛行,王公大臣皆饮。”
冯家提到的陆鸿渐,是陆羽,本名鸿渐,本名纪纪,本名桑竹翁。他出生于唐代福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陆羽写《茶经》三卷,分十章,即一之源、二之器、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纲、十之图。《四器》记述了焙茶、煮水、炒茶、饮茶等二十四种器具,被冯称为“茶具二十四式”。《五沸六饮论》详细论述了焙茶、碾茶、取火、选水、开水、炒茶、泡茶的程序和规律。冯的“茶道”是指陆羽《茶经》所提倡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中国茶道形成于中唐时期,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被尊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倡导的饮茶方式,其实是一种艺术化的饮茶方式,它包括了品茶、选水、鉴赏、点火、焙茶、研磨、开水、炒茶、泡茶、饮用等一系列程序、仪式和规则。中国茶道是喝茶的方式,是喝茶的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不仅在茶经中有记载,在很多茶学书籍中也有记载,如宋代蔡襄的《茶记》、宋徽宗赵霁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春年的《茶谱》、的《茶记》、许次纾的《茶书》等。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传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则如下:迎客上桌,焚香静气,天气晴朗,叶佳酬宾,岩泉初沸,陈愉穆林,乌龙入宫,高挂壶,春风吹脸,洗仙面,洗澡若陈晨出,玉壶初倾,关公登城 韩信带兵,赞赏汤色,三龙护鼎,赏香赏早。
二、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人皎然在《饮茶歌使崔氏作王》诗中写道:“饮之,会昏昏欲睡,好觉满天;再饮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杯下肚便得道,何苦呢?.....我熟知茶道的全部道理,只有丹秋是这样的。”皎然认为,喝茶可以清理头脑,获得启示和真实,不朽的丹秋子知道方法。皎然诗中的“茶道”是对“茶道”最早的记载。
唐代诗人陆通写了一首诗《提笔谢孟劝送新茶》,俗称“七碗茶”。这首诗脍炙人口,所以广为流传,陆童与陆羽齐名。被誉为茶的“亚洲圣人”。“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寂寞闷。三碗搜肠断,才五千卷字。四碗光汗,人生不顺,散到毛孔。五碗筋骨清,六碗仙气。你不能吃七碗。只觉得腋下有微风在吹。”
唐代诗人钱起在《与赵菊的茶宴》诗中写道:“竹下紫茶,若忘言,则胜也。尘心难洗,树影斜。“唐代诗人文的诗《西陵道士茶歌》中有“香疏齿白,鹤心明”之说。“这些诗里说,喝茶能使人‘通仙气’、‘通鬼’、‘洗去尘埃’,成仙,比炼丹吃药还管用。
唐末刘主张茶有“十德”,说“用茶解郁气,驱睡气,滋养元气,除病,益仁,敬之,品之,行之,立志卡亚。”喝茶使人恭敬、有礼、善良、优雅、可行。
赵霁的《大观茶论》说,茶“清而谐”,“冲淡闲适清净,韵高清幽”,“人间之人,励志天真,惟为闲戏。”明代朱权《茶经》记载:“学沏茶之法,米茶皆用,新改易,自成一家。.....是与客谈欺,探空参性,清心出尘。”赵霁是宋徽宗,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作为皇帝,他们写茶书,实践茶道。
由以上可知,饮茶可以恭敬有礼,仁义儒雅,引向和谐,洗去尘埃,得道真理,探得空玄,参与自然。总之,喝茶可以修道,中国茶道就是“喝茶修道”。
三、中国茶道:饮茶为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内化于万物,“无所不在”,“无所不逃”。妈祖易道禅师主张“平常心即道”,弟子庞云居则说“巧用神力运水运柴”,而另一位弟子大竹慧海禅师则认为佛法的修炼在于“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易道的第三个弟子、林济宗的创始人奕譞禅师补充说:“佛教是无用的,但它什么也不是。送尿,穿衣服吃饭,困了就睡。”道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日常平常之事不必动用功夫,只需在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其自然。活得自然,事做得自然,挑水打柴,穿衣服吃饭,洗涮烧水,泡茶喝茶,不修边幅。
《五光会元》南岳三:“南拳愿禅师为嗣,赵州学禅师问新人,‘你来过吗?’说,“我去过那里。”老师说:“去喝茶吧。”又问和尚,和尚说:‘我还没到。老师说:‘去喝茶吧。后院的主人问:“你为什么去叶韵喝茶,却从来不去叶韵喝茶?”老师打电话给医院的师傅,师傅答应老师,‘去喝茶吧。’“聪帕特是南拳普元的弟子,也是妈祖易道的弟子。蒲元和陈聪虽然没有创立父权制学派,但他们在禅宗中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在于吃茶的日常生活,道不需要修,吃茶就是修。后来禅宗把“去吃茶”作为“机锋”和“案由”,广为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在一首诗中说:“有茶不如空捧十万首诗。”
《五光会元》第四代南越:“巍山法思禅师,阳山慧济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吗?’老师说:‘不要持戒。说:‘你还在冥想吗?’老师说:“不冥想。”很长时间了。老师说:‘会吗?’你说:‘没有,’老师说,‘我听一个老和尚说,‘我不持戒,不打坐,喝三两碗茶抢脑袋。“阳山慧姬是巍山灵璧传承法的弟子,两人* * *合创禅宗五派。惠姬认为,不需要持戒,也不需要打坐,只需要喝茶,工作。
道教是自然,修道是饮茶。简之道,开水煎茶,莫过于道。饮茶即道,是修炼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想喝就喝,想做就做。不拘泥于饮茶的程序、仪式和规矩,而要简单朴素,在自然的饮茶中天真无邪。
三、中国茶道:艺术、修养、道学的结合。
总结起来,中国茶道有三层含义:饮茶之道,养茶之道,饮茶之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与诗歌、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饮茶修炼是把修行落实到饮茶的艺术形式中,重在修身养性,体悟道法;喝茶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境界,而开水泡茶无非是一种奇妙的方式。
在中国茶道中,喝茶的方式是基础,养茶的目的是目的,喝茶的方式是基础。饮茶方式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和修道注重道德实践;喝茶是道,重在宗教哲学。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实践、道教的结合体。茶道中,饮茶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道为目的,将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为一,而不知艺术即道,道即艺术。
中国茶道不仅是喝茶的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