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散步,欣赏皇家第八园:德和园。

清朝皇室修建了五个戏楼:雍正四年(公元1726)圆明园清音阁戏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避暑山庄清音阁戏楼,乾隆四十一年寿安宫戏楼,乾隆、光绪四十一年(公元65438+21)长音阁戏楼这五个大戏楼都是三层大戏楼,为史上最大。内廷寿安宫戏楼,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拆除。圆明园的印青亭在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避暑山庄的印青亭于1945年被日本侵略者摧毁。目前,只有两个戏剧建筑,宫中的尹畅亭和颐和园中的德和园。

慈禧喜欢听歌剧,尹畅亭是她在宫里的剧院,于光绪十七年翻修。而德和园就是她在郊区离开皇宫的剧场。除了这两个大戏台,还有皇宫和颐和园的几个戏台,包括皇宫的长春宫和颐和园的鹞厅。那些只是小戏,大戏还是在大舞台上演。

前面说过,颐和园皇帝后院北门的游廊可以直通德和园。所以这个德和园是和长廊相连的,可以算是长廊上的一个建筑。这个位置是清漪园时期的宜春殿,是当年皇帝的临殿。宜春殿靠近皇帝的后院,你可以很容易地从东翼的入口进入玉兰殿或易云殿。老干曾在逸春堂写过一首诗:“事事有因,一元调解。没有空气,没有温暖,一切众生皆觉幸福。太和坊正在酝酿,美景已来不及。一问宜春,书店都不知道。”你看,他把怡春堂和易云馆联系起来了。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农历陈深龙年,黄历上说九紫离火,灾难深重。清朝在道教衰落时期已经开始在西山安家落户,刚刚在道光二十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和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蒙受耻辱。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创立拜神教,李初入人世,都是不祥之兆。作为年度运势的报告,颐和园发生火灾,仁寿殿北面的宜春殿被烧毁。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修颐和园,在宜春殿遗址上新建戏楼,二十一年竣工。这是德和花园。

从东宫门进入颐和园,如果看到仁寿殿后从南墙下往西走,那就是去慈禧太后的寝宫,这也是这本集子里描述的路线。如果看仁寿殿和延年井,再在北墙下倒着走,可以看到德和园的院门朝南。

“道德和谐”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医生晏婴的《晏子春秋》。在讨论和与同的区别时,晏子和齐景公曾经说过:有抑扬顿挫、五声六律的音乐“君子听之以静其心。心平而德,故诗曰:‘德声不瑕’”。诗中,德行无疵,谓名誉无瑕,晏子之言心安,人品和谐,谓心安。慈禧这个园子的主题是“德和”,意思是说,在这里看戏陶冶情操。

作为颐和园里的一个大院子,德和园的大门比其他园林低调很多。它是一个普通的亮门,不像其他地方是一个房子式的门或者干脆是一个大厅。这座大门的皇家风格体现在其镀金的装饰、镀金的麻雀和椽子,以及前檐柱横梁上华丽的官方苏式金线画。大门下面有一个三尺高的基座,贯穿东西,表示院子里的地面比院子外面高三尺。

进入这个大门,有一面木质影壁。

其实这不能叫影壁,而是门扇打不开的纱门。它只是用来装饰的。木制的红色门框,山顶上挂着一个灰色的瓦棚,下面是一对花岗岩的鼓和石墩。深绿色的门扇是纱门的屏风。四个角上有金色的蝙蝠叉,中间的盒子是金色的“五福长寿”。

德和园院子周围一圈不是走廊,是卧室。

转动纱门就能看到大剧场大楼。

剧场坐北朝南,进德和园,就能看到南面。这是后台更衣室,也就是服装楼。宫中尹畅亭后的二层戏楼与戏楼不是同时建造的,但德和园的戏楼与戏楼主体同时建造,表现出完美契合的一致性。戏服楼和戏楼坐在同一个五尺高的青砖桥台上,五间宽,两间深,南面出楼三间,有封闭的檐廊。开室和二室开了四扇五擦门,这次不是工字形的花,而是步步锦。出楼前,步出,两层三路吊跺脚。梳妆楼为两层楼阁,斗拱梁结构,一座灰瓦棚歇于山顶。二楼有平座,暗层。红色的柱子和红色的门窗,横梁上画着镀金的双龙和印章,很有皇家气派。服装楼的南面是演职人员进出的入口,也装饰得很漂亮,让演职明星们见识到什么是皇家气息。这些明星包括老相声里提到的三清班的谭鑫培和他的养子杨小楼。

看服装楼的隔断窗。

虽然有一些镀金的装饰,但不是锻叶,所以不能称为“金锁”。

梳妆楼两边都有卧室,把院子分成几个入口。就算卧室中间的大厅是下一个院子的入口,这个卧室的基座也比东、西两个卧室高很多,几乎和更衣室的基座一样高。

穿过厅门,进入二院。去旁边看看剧场。

戏台的平台只有四尺,也就是说二院的地面比一院高一尺。剧院是一个三层的亭子,有一个非常大的工作室和非常深的深度。说明舞台很大,孙悟空的筋斗云翻不出来。去舞台前面看看。

这座剧场的建筑形式与宫中的馆相同,规模也一样,都是雷式工艺,比听馆的戏台大得多。三层楼亭式,一层三面开敞,方便看戏;虽然每层都是飞檐,但就是飞檐,也可以叫三层楼檐。这是三明的一座五层楼阁,两层暗楼,斗拱挑梁灰瓦,单檐歇山顶。每层居然有七只脊兽,就像仁寿堂一样,没有仙人骑鸡。房檐下的房梁虽然画着金龙和印章,但柱子却是红绿相间的。古人有一个高大上的词来形容这样的建筑,叫“崇泰颜歌”,崇拜崇高;拖延就是成长。陈楠萧炎(念觉)有一个“数百英尺高的崇拜平台,俯瞰仙宫。”画中生机勃勃,飞梁照晚虹。"

看看舞台里面。

此阶段属于三边阶段,三开间宽;进深也有三个房间,前面两个是前台,后面一个是后台。前后之间,帐篷用金丝刺绣装饰,中间是“五福持寿”,寿字上还标有“万字”,是“万”的象征,表示长寿无量。天上挂满了各种用彩带绑着的好东西,极为吉祥。“出将军”和“入相”是演员上下车的门。崇拜者站在会幕上方的二楼平台上挥舞着旗帜。战斗时,他们从两边的楼梯上下来加入队伍。在过去,你可以上台看看发生了什么,你可以上楼。我现在做不到,只好派个摄像机去看了。看看隔壁及其周边。

一楼有镀金的“五福捧寿”平棋天花板,富丽堂皇。中间的方洞是天井,直通顶楼。上面的每一层都有栏杆和门围绕着洞口。顶楼有一套人力绞盘,是我多年前上去的时候看到的。这个葫芦可以挂上层的天兵天将打妖怪,也可以挂下层的仙路上天。

德和园大舞台上层叫福台,中层叫芦台,下层叫寿台,全是福禄寿。舞台一楼正对天井的中间有一口井,里面有一口真井和一个水池。情节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井盖喷水。菩萨也可以坐在莲花上,从地下井里上来建功。简而言之,舞台上配备了当年最高科技的设备,还上演了一些科幻片,普通人没必要看。

这个大舞台完全复制了皇宫里的尹畅馆。光绪葛德和建园的时候,圆明园的印青亭没了,避暑山庄的印青亭又太远,就抄了宫里的尹畅亭。

你刚才看到舞台上柱子顶端的横梁挺粗的,再往里面探查一下。

柱与柱之间还搭建了同样的厚角桁架,是中式框架结构的加固,增加了天花板的承载力。

站在舞台前部向上看。每层都有牌匾。一楼屋檐下的一块横匾上写着“欢乐光荣暴露”,寓意欢乐大戏光荣暴露。檐柱上挂着对联,对联是“八风九凤调山水会印青龙会”。浊音是一种柔和的声音。西晋诗人左思说:“必有丝竹,山川有清音”。八风,在《左传》中有“五音和,八风平”,意为八音,养耳之道。这里泛指音乐。在古代,九韶是皇家音乐家,被称为“九戏”。《尚书》有“萧绍九成,凤凰来仪”。第二部分,“龚尚和谐的法国音乐犹如美德之韵,乐颜滋养的和声”。宫上是中国的五声音阶;法曲是九韶以外的一种伟大的音乐;向德:民之行,合你之德。韵:流动的音乐。唐代罗曰:“积彩书,韵绕琴台。”乐言意味着盛宴和餐桌音乐。滋养和谐就是养生。

二楼屋檐下,一横匾写着“和平安宁”,寓意天下太平,国平民安。柱廊上挂着对联,第一联是“七政并举,珠珠平衡”。七府是五大行星加日月;严是推演;纪恒:于恒,史书中有“齐琦郑在恒”之说。完美的结合,《韩曙》有“太阳和月亮就像一个组合;五星如珠。”下面的对联是“四季、律动、玉和”,就像排云门的檐柱对联的下面对联一样。

三楼屋檐下,有“庆陈盛世”横匾。虽然这块牌匾占据了牌匾的位置,但它并不是像宫中“尹畅亭”那样的牌匾。庆祝演出就是庆祝演出,而陈昌正是盛世。这是庆祝和平繁荣时代的盛大演出。宋徽宗有《曼方婷》说“从此庆典,越来越重要,千岁皆大欢喜。”柱廊上挂着对联,第一副对联上写着“开疆拓土”,开疆拓土就是开疆拓土。这里的生活不能理解为狭义的生活,而是清朝的长寿。第二部《赵氏总在春登台》,摘自元代杨维桢《三月如锦,赵氏歌谣何太平》一句。赵百万,赵姓万倍于民!没有皇帝的时候,“庶人”这个词的意思是贵族和平民。有了始皇帝,老百姓说的都是平民,平民。秦国人口2500万;光绪二十七年,大清人口4.3亿。显然,“人”并不像“赵姓”那样适合用来形容人肥膏的制作者。

以前这是皇家舞台,现在没戏了,但也不能说没救了。每天到了吉祥的时候,都会有女孩子出现在舞台上,穿着长袖和毛衣翩翩起舞。

长袖善舞反复,流浪以色列血统。组合瓶促座,引满罚。今晚喝酒,一醉方休。

戏台对面,朝南,大厅是慈禧的戏楼观礼台,即戏楼观礼台。这是一个剧院,但它实际上是一个寺庙。

大雄宝殿坐落在三尺高的青砖桥台上,宽七间,深三间,前后都有檐廊。开门的房间,隔壁房间,隔壁房间,还有窗户。上面是提梁的斗拱,山顶休息的灰瓦棚,脊上七脊兽,梁上绘有镀金双龙和印章,气势磅礴。走上前,看看明式隔扇的格子芯上的装饰,贴上金雕和木雕,庆祝五福的长寿。

我来的那天,我不能进去探望。门口站着两位宫人。门内站着一个宫女探头探脑,门外站着一个宫人鬼鬼祟祟。

屋檐下的牌匾是满汉双语的“怡乐殿”。慷慨者,养也。音乐是五音八音的总称,即乐。明室门上有一匾“戴日腾宇”。穿太阳就是穿太阳。宋代常陆说“春日飞逝,穿日依旧萧瑟。”喜悦:欢腾。这个牌匾讲的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去看歌剧,满堂欢腾,台上手舞足蹈,台下人声鼎沸。这是一种说辞,属于水中浮萍,没有任何根据。

明代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画长春松柏以庆,画蓬莱以景为鉴。霾是云雾,意思是聚集在这里。宋代秦观有“雾春洲,化粲”之说。杰是杰出的;结构就是结构。这句对联是不是说《上戏》里坐在这里就是人间仙境?

明门柱上还有一副对联:朱昱九天元音和谐;黄生的六书来自太史馆。元音是一个大音。六书是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太师为大房,嵩山也。桂(余念):满了,满了。尚墨在唐代冯至的《笔记本珠》中说“嵩山下有一石室,名为尚墨,内有仙书无数”。其实唐朝根本没有冯至这个人,是宋人杜撰出来的。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大音珠玉的音乐已经奏了九天,唱着山中的古圣书和仙书。

走到门口往里看。

殿内有金砖地面,海底有天花板,墙上有高级壁纸和丝绸。明代有个紫檀木台。平台不是龙椅的宝座,而是一张红木罗汉床,靠背上有金漆和珐琅。罗汉床后立着五个紫檀屏风,也是金漆珐琅。它的镀金镂空木雕毗卢帽太华丽了,一定是广东海关制造处定制的,展现了晚清岭南木刻的最高水平。

明朝以后,在金柱子之间装上一条横披巾,上面挂着“景荣邓鸿”的纸匾。南朝有个谢庄,是东晋血宰相谢安的后代。刘宋孝武皇帝刘军的追悼会悼词中写道:“尊镜于中古,胜局于上古”,这是悼词。景荣意味着荣耀,而熠熠也是荣耀,但它有一个连续的意义。谢庄酸话中提到的古代,只是指刘宋以前的古代,肯定不敢说是从古代到三皇五帝。

明朝是慈禧看戏的地方。当你累了,你可以躺下或倾斜。陪她去看戏的女士们坐在东西之间,看着东方。

靳东室是一座小佛寺。要不要拜佛有两个说法,但必须有佛堂,而且必须在正房左手边最远的房间。照例,习进房是一间卧室。我估计只有慈禧能在这里睡午觉。

舞台对面是戏楼,东西两侧的卧室是戏楼走廊。

游廊上有十个包间,每个包间都有桌椅板凳。当去看歌剧时,他会喝茶,吃点心。

仔细看看包间。

这是最近增加的。六部九卿各有一室,本部大臣坐,侍郎坐。其实王公宗亲应该坐在左廊,其他大臣应该坐在右廊。

德和园的院子比宫里的尹畅阁大,所以看起来会更宽敞,不会像尹畅阁那么纠结。慈禧带着一群后宫在乐毅厅看戏,二等以上的王公宗亲等男宾坐在东西廊,不准带侍从进去。如果倒霉的光绪被罚陪慈禧太后去看歌剧,他就可以进乐毅厅,而且去看歌剧期间不准陪女客人演戏。在上面这张乐毅大厅的照片中,你看到看台正面两边的烫金,这是伪造的。不要当真。乐毅庙前有若干方桌和扶手椅,被赏去戏曲二等品的朝臣坐的地方,就是台球厅座位。还有热茶,就是喝皇家贡茶;还有东北传统小吃,干炒葵花籽。话剧表演过程中如何喊好?没有记录。我猜应该是遵从太后的圣旨。慈禧拍手叫好,慈禧跺脚跺脚;男嘉宾可以喊好,女嘉宾不许出声。

舞台上唱的是什么戏?前面说的三清班是第一个来北京的剧团,唱徽剧,去北京庆祝甘龙八十寿辰。在此之前,昆曲在北京流行,那是清朝初期。乾隆时期,昆曲衰落,京戏、秦腔逐渐兴起。徽班赴京后,道光初年,出现了湖北汉剧与徽班的合流。道光至咸丰年间,徽、汉、京、秦、昆合并形成京剧。到光绪年间慈禧在德和园看戏的时候,最早进入北京的三清班已经是有名的京剧世家了。那时候,是老人引领了潮流。谭鑫培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模仿他。慈禧还宣布他进宫演出。除了京剧,皇家女士们还听莲花锣,这是一种起源于河北乐亭的说唱艺术。这种说唱艺术通常没有这么大的舞台也能在短时间内唱完。当时著名的荷花赵奎顺经常入宫为慈禧表演。

除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金妃也喜欢看戏。她还在自己居住的雍和宫组织了一个戏班。她也喜欢听莲花瀑布。因为她一个人去不了颐和园听歌剧,就把赵奎顺招进永和宫唱莲花落。当宣彤皇帝进宫时,他受到玉龙皇后的照顾。玉龙皇后死后,是这位公主负责照顾孩子们。溥仪叫她太妃糖。金飞爱听剧,也爱吃,尤其是天府的酱肘子。五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中秋节吃多了,累死了。葬于清西陵,一墓被坏人盗走。

在德和园的舞台上表演结束时,演员们也要像在宫中的尹畅馆一样站在舞台上三层,热烈鼓掌,热切地看着慈禧,这是一种奖励。慈禧把小理子叫来,叫人站在台下,往台上扔糖球。这是奖励。

在乐毅厅的东西两侧,不是三间厢房,而是德和园的一圈浴室。与更衣室大楼两侧的更衣室一样,乐毅厅两侧的更衣室也穿了一个大厅,并作为第二个和第三个庭院的大门。看看乐毅大厅两边的卧室。

明室开厅门,二室槛墙窗紧闭,前后有檐廊。上面是斗拱吊梁结构,灰瓦单檐棚在山顶硬顶。仙坊的檐廊穿山而过,连接乐毅殿的檐廊。

你可以看到你必须从东、西两个房间登上两级台阶到达乐毅大厅,然后从东、西两个房间登上两级台阶到达乐毅大厅。这叫循序渐进。穿过大门的乐毅大厅前的山墙上有一幅画。看这张照片。像我在排云堂上的德惠堂看到的,都是白蛇偷仙草。

德和园的房子都是一样的,斗拱梁,灰瓦遮单檐硬顶。屋檐下,房梁上挂满了繁文缛节的苏式画,房间铺满了天花板。这些卧室里唯一的东西是带檐廊的乐毅厅。为什么?因为乐毅厅前的檐廊向西,所以在西观景廊的北端有一扇门。

这扇门是这样出去的。

是的,这就是上次提到的易云馆的北门。北门两侧的走廊通向乐寿堂,慈禧太后可以沿着这条走廊从乐寿堂直接走进德和园的乐毅厅。叶腊市,光绪皇帝也可以去这里。如果不下雨,她可以从易云馆东翼的大厅门出去,从德和园的另一个门进去。那扇门是更衣室的西房间。

怡乐殿西面是至乐寿堂,东面也有门在东侧观景廊的北端。

这扇门通向德和花园外的东通道。

德和源三建医院疫情后关闭。如果它是开放的,你可以通过乐毅大厅两侧卧室的大厅门步行到三建医院。

三院的地面比二院高一尺。院子里有一块大石头,上面种着常绿的松柏。看三晋医院的正殿,青山殿。

青山堂下面是一座青砖砌的桥台,与乐毅厅一样高。因为三院比二院高一尺,青山堂的桥台只有两尺高。青山堂虽然没有琉璃瓦,但依然是红柱红门窗,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寺庙。大殿宽五间,深三间,开间有敞门,二间有略槛墙窗,四面有檐廊。上面是斗拱,横梁,灰瓦,单檐棚,脊上五脊兽,比前面的乐毅厅低一级。房檐下,房梁上画着金、双龙、印章。庙前有一对青铜坛子和一对青铜鼎炉。这是慈禧的方便堂,相当于清漪园的宜春堂。你可以在看戏前后在这里休息,也可以在这里做一些不正规又便宜的事情,比如坐在庙里,命令西方画师画肖像。

青山堂屋檐下没有“青山堂”牌匾。不知道是丢了还是维护了。门上有一块匾,“桓府”。桓与卓,璀璨闪耀;甄宓是罕见的傅锐。宋代郊庙祈雨,有歌曰:“真人在皇宫,特来献珍贵符。”明朝的柱子上挂着一副对联:天香暖金低,宫中遥望蔡风。它取自宋代曾巩的诗“天是香的,地是金的,宫山飞在彩凤里”。度是渡,秋是龙。

青山堂两边都有大殿。看东厅。

附殿桥台比正殿低半尺,宽五间,深两间,前有檐廊。在开敞的房间开门,间有一点槛墙和窗户。其上方为斗拱提梁结构,单檐灰瓦硬顶,檐下横梁刷有官方苏式金线。

明室门上横挂“春陶家月”匾额。春陶:陶春,欢乐的春天;佳悦:佳悦,快乐的一天。春天来看歌剧,快乐生活。明代的柱子上挂着一副对联:上林树木西接,北极星牌坊太小。这幅对联出自明代曾白的诗《直入新馆》。这是曾卓第一次在皇宫,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故宫值班时所做的事情。他值班的地方应该是文华殿南边的内阁大堂,所以看到了很多树。上林是秦汉时期的上林苑;西门在皇宫西门外;太小意味着宫殿。

西配殿和东配殿的形状相同。

乐毅殿两侧各有两间卧室,青山堂两侧也有一座建筑,不是封闭的卧室,而是三个开敞的门廊,连接着正殿的檐廊。上面是斗拱,横梁,灰瓦,单檐棚,山顶休息。进去看看吧。

檐柱间有过梁,上下花不一。上面是步步锦,下面是“工”字。在金砖的土地上,五福握着寿平的棋天花。东西两端的转角走廊与东、西附馆的前檐走廊相连。

你可以把这两个开放式的亭子叫做一个大厅,然后穿过开放式的亭子,可以说是德和园的第四个庭院。我说它可以被称为金思庭院,因为在庭院的东、西墙下有三个值班室。

青山堂后面是德和园北墙。墙上有一厅一券的吊花门,门不接游廊。你可以在上图中看到门。院子北门用一厅一券挂花门是很少见的,因为它的纱门基本没用。其实只要一个券挂花门就很好了,门里面不需要庙。这个门外就是德和花园的后通道。

很多年前,德和园不只是收门票。虽然不算破败,但已经满目疮痍,到处褪色。我记得80年代重建过一次,大舞台两边的画廊是展室。开始收票,单独收五块钱,拿二十的通行证。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进行了大修,恢复了剧场廊,就是现在的样子。

颐和园比故宫更宽敞,德和园的布局不如宫中的尹畅亭紧凑。在怡乐殿看戏也比在尹畅馆看书舒服,后院还有一个尹畅馆没有的后厅。所以说,德和园比宫里舒服。慈禧爱听戏曲。起初,长春宫在宫内太极堂合并时,她把太极堂的后面加长,建了一个听戏文的小戏台。遇有重大节日,她就招人在尹畅馆唱大戏。慈禧在颐和园住的时候,大乱的时候喜欢来德和园看戏。咸丰年间,徽、汉、京、秦、昆五大剧种合并形成京剧。光绪年间是京剧的成熟期。艺人经常进宫为太后唱戏,也扩大了在民间的影响,加速了京剧的发展。慈禧经历了京剧形成和成熟的历史,也从皇家的角度推动了这个发展过程,所以慈禧太后在京剧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定的地位。

晚清三大戏台,之前说的故宫尹畅馆,这次看到的是颐和园的德和园。这两个地方是当年的国家大剧院,尹畅馆是总店,德和园是分号。承德避暑山庄印青亭离京城很远,所以皇帝的家人多次没有去看戏,现在也不存在了。圆明园的印青亭很早就被破坏了。慈禧本该去那里听戏,却没有机会坐在主位上,那是牛克陆皇后的位置。

看了一圈德和园,耳边没有一个著名角落的声音。传统戏剧虽未湮灭,但已不再辉煌。

我写了一首诗“我对花园的和谐感”

拜台,金殿丛生,红帘如画。廊香,缸新。古老的石头和树木,古老的房子和新的关怀。闪烁,闪烁,闪烁

鼓声暗沉,生活干净轻盈,只有空空的站台上落满了灰尘。帝崩后,谭乘风。长袖善舞,往事如烟。传球,传球,传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