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长寿科学吗?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黄帝内经》中的“怒伤肝,恐伤肾,思伤脾,悲肺”,可见不良情绪可致病。常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能提高人的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保持内分泌的平衡,充分发挥全身的潜在能力,使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康。《黄帝内经》说:“食其美,让其服之,享其俗,争之时不相羡,死之时就简单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好吃,无论穿什么衣服都很满意。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习俗,快乐地生活着,不论社会地位高低,都不互相倾慕,所以这些人可以称得上不做作。它想表达的是人应该得到满足。《颜金铭丹》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东原何必嵯峨”,“衣服何必细绸穿”,“何必与鹅同食”,“何必娶妻”以及“为什么要养一个孩子来完成考试?”

知足是指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和满足。“安于长乐”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健康的哲学。国际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知足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充分表现。“知足”其实是关于心理健康的。虽然大家都知道“知足常乐”,但往往是“难以填补的鸿沟”。我们来看看古人。在《钱本草》中,对金钱的描写可谓精辟:“金钱味甘,性热,有毒。能利国,污贤,畏诚。贪心的人拿着,平了就好。不平则忽冷忽热,这就是霍乱。”所以,我们要把钱当成盲目的药,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