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院士风采馆成立周年庆典
院士们说,我们在这里传播科学思想,在交流中捕捉思想火花。
市民们说,我们在这里感受院士精神,汲取智慧的力量。
孩子们说,我们在这里种下科学理想,学会用勤奋浇灌追求卓越的蓓蕾。
这个地方就是上海院士风采馆。一年前,在黄兴公园旁,它翻开了展现中国顶尖科学家风采的第一页。一年后的今天,它已逐渐成为两院院士与各界人士交流的平台,成为传播科学精神、见证中国科学发展史的舞台。
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沈的一个生动比喻,道出了这里的故事:上海院士风采馆正在成长为上海乃至全国交流科技思想、传播科学精神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干细胞”。
新中国科技创业历程的“史书”收藏
上海院士风采馆静静地躺在“知识的杨浦”这片热土上,像一本打开的书。这部“书”最后是由著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临终前修改的。这是中国最顶尖的艺术家,用他最后的创造力,向代表中国科学界最高成就的科学家群体献上一份礼物。
这个“本子”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由科学之路、璀璨星空、院士访谈录、异国风情征集场景四个篇章组成。
高6.5米,以“敬佩——知识的力量”为主题的巨幅书墙,展示了2000多本与两院院士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载人航天”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工程、三峡工程...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史料、图片和实物,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和科技精英从无到有创造的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奇迹。
无论是用图片和实物讲述中科院院士诞生过程及其制度的“科学之路”展区,还是用“中国的摩根”、“巧手是如何炼成的”等生动感人的故事讲述院士们勤奋敬业精神的“星光璀璨”展区,还是“探访学者”多媒体展区,与院士们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对所从事学科的意见。无论你往哪里看,游客都是敬畏和由衷钦佩的。许多少先队员都从这本“书”中领略到了科学之美,体会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他们纷纷表示,要从培养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持之以恒,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院士们也对这个特殊的平台寄予厚望,给予热情支持。65438+去年10月6日,院士堂刚刚落成,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院士就来到院士堂做客新民科学咖啡馆。在展品的收藏上,很多院士捐赠了珍藏多年的书籍和仪器,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助拍摄多媒体短片。
去年7月,上海市委副书记尹到上海院士风采馆调研时,也特别关注院士信息收集工作。他希望院士馆“收集全市院士的所有信息,进一步丰富多媒体展示内容”,不断拓展展示空间和范围,更好地发挥推动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个“圆桌”与院士近距离交流。
院士都是戴着厚厚的眼镜,一脸不苟言笑的“老古董”吗?
不要!他们和蔼可亲,他们平易近人,他们幽默风趣,他们是——普通人。
院士馆建成后,不仅在展板上竖起了院士的照片,还在普通百姓中邀请院士,让更多人感受到院士的人格魅力和智慧。建立了“走近院士”和“院士茶馆”两个品牌活动,就像摊开了两个大圆桌,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一个与院士近距离交流的平台。
“走近院士”是院士堂打造的科普讲堂。超过65,438+00名院士,包括吴、袁维康、尹、文、沈、邓、范、严东生、欧阳自远、曾等。先后参观了科学院,开展科普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
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医学微生物学家沈院士,文来到上海市少年科学院4位青年院士和150多名少先队员中间,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青年院士和少先队员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与仰慕已久的伟大院士面对面交流,并制作了自己的“题词卡”,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伟大院士身上体现的优良传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去年国庆前夕,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来到院士堂。
给中小学生讲讲太空探索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发展。最后,他愉快地写下了“嫦娥工程期待年轻人茁壮成长”的心声。
65438去年10月22日首次举办的“院士茶馆”,为院士与科技、工业、艺术、教育等其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搭建了一个思维碰撞、信息沟通、情感连接的平台。首届“院士茶馆”在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举行。周和姚两位院士与来自政府、高校和企业的数十位专家和企业家就“成果与产业的对接,创新与发展的联动”进行了对话。作为跨学科的桥梁,有助于将院士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与区域内科技企业的发展对接起来,有力推动区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此外,上海学者风采馆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举行了尤杨院士新书《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探索》首发仪式,并就此话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开馆一年后,院士馆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部队、学校、机关、单位专门组团参观学习。浙江省科技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等单位也专程前往参观。虽然学院每周只开放三天,但自一年前开放以来,已有56位院士前来指导,国内外游客超过2万人。院士堂的工作也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关注和重视。去年6月,他们邀请院士堂领导参加全国两院院士大会。
院士堂的留言簿,写满了观众的深情。“原来院士也是个普通人!”院士馆的展出,悄然改变了人们对院士“高深莫测”的传统印象。“他们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坚强意志,令人钦佩,令人感动!”有志者事竟成的鼓励。通过展览和讲座,滋养着每一个踏入书院大门的人的心灵。
一个“细胞”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上海院士风采馆位于杨浦五角场,毗邻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大、第二军医大学等名校。它是一条流动的知识之河,进一步为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区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正如上海市科协主席沈院士所说,院士馆将成为“科教兴市”大潮中充满活力的干细胞,成为交流学术思想、探索创新思维的场所,成为展示辉煌成就、服务领军人物的窗口。
积累了“百年高校文明、百年工业文明、百年市政文明”的杨浦区,聚集了10多所高校、近百所科研院所、近20万在校大学生、5000多名教授副教授、49名两院院士。是上海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不可估量的人脉资源和人才宝藏。弘扬院士精神的院士馆,在杨浦区游龙升起了科学精神的智慧高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迅速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2006年9月10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高级专家理论研究班32位院士齐聚洋浦,参加以“感受新洋浦,增强使命感”为主题的现场教学活动。院士们充分了解了在“三地融合、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洋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对规划洋浦知识创新区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意见和看法。
充分发挥院士的“智库”作用。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等4组领导通过与区内49位院士交友,形成了长效交流机制。区委区政府坚持“重大决策听取意见,重点项目参与,重要会议列席”。例如,杨浦区在制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计划时,广泛征求院士们的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计划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再如,在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方面,院士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在洋浦“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中,顾朝浩、院士应邀参加评委会并出席颁奖仪式,积极为该地区青年人才发展建言献策。
精神高地的光芒,不仅照亮了“知识的杨浦”,更辐射到上海乃至全国。去年,原中科院副院长、两院院士严东生来到院士馆,为从香港远道而来的嘉宾做了“新中国科技发展与院士爱国精神”的演讲。老一辈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选择回国服务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同胞。他们都表示要以院士们的爱国奉献精神为榜样,为未来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个“杰作”不断丰富创新内涵。
上海院士风采馆是一本活的“书”,不断更新和丰富。2005年,11名科技工作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馆及时补充展区内容,将新增院士信息录入“多媒体本”,供观众阅读。
经过一年的积累和历练,今年的院士堂将以更丰富、更多样的方式,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院士精神。
据院士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不断思考如何丰富和提升展馆的功能,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除了更新展览内容和完善网站建设,还将创建科普刊物,开辟更多传播科学思想的渠道。
此外,院士堂正计划让“走近院士”和“院士茶馆”两个品牌活动走进社区和学校,让它们更贴近大众。同时,学院还将充分利用展品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在现有现场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党政干部和企业员工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
“书”的内容不断丰富,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有关部门领导明确表示,院士馆要充分利用城市合作协调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收集、整理、保存院士相关信息,进一步发挥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