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输给哈佛研究生:有梦想就不会失败。
倔强的童年:“差生家长留下再谈”
孟洋出生在长沙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爷爷退休前在高校教书,父母也是高校教师。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孟洋长期被寄养在爷爷家。缺乏父母的监督和监管,让孟晓养成了贪玩的性格,经常在各种大街小巷跑来跑去。后来,她的父母被调到广州的一所大学,五岁半的孟洋随她南下。
上了哈佛后,很多人会问孟洋的父母:“这孩子是不是从小成绩特别好?”家长会很直接的回答:“他从小成绩就很差。”
孟洋说,这是真的。从小到大,我在班里的成绩都特别“稳定”。一班有50名学生,他的排名一直在第35名和第36名之间轮换。“我懒,不做作业,成绩会36;花时间去看,分数会是35。”
“在那个唯分数论的年龄段,分数和排名几乎就是学生在校时的身份证。”孟洋笑着回忆道,如果成绩好的学生因为犯了调皮的错误而被视为“调皮”,那么成绩差的学生就会被视为性质恶劣的“胡说八道”,成为老师控制的对象。
有一次,参加完家长会,孟洋的父亲回家后吐槽说“可怜的父母又被留下来说话了”。小孟洋马上反驳:“老师说我们不是差生,而是有希望的孩子。”
高考失利:“命运给了我一记耳光”
当她进入高中时,孟洋被分配到一个赞助班。在这个班里,学校甚至没有把他们和其他学生安排在同一个教学楼。但这是合同科学家的胃口,我们在一起其乐融融,培养深厚感情。
高三的时候,为了“学会备战”,节省出行时间,孟洋和另外两个同学在校外租了房子,幻想着“战斗”过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但现实中,大家每天晚上都聊到深夜,第二天还要上课,疲惫不堪...
沉迷篮球,交朋友,聊起高中生活,命运毫不犹豫地嘲笑他:那年高考,他没有过本科线,连省一本线都没有,只有市一本线。
“那时候心理压力最大的应该是父母。”孟洋说,别的高校职工的孩子都顺利考上了国家重点,自己的孩子却...
父母又一次为孩子伤透了心。通过各种渠道,他们为孟洋争取了四条路:一是去市里读大专,争取两年后升大专;第二,出国,去新西兰读预科,第二年考当地大学;第三,想办法交赞助费上大学,读非热门专业;第四,复读,重新高考。
孟洋毫不犹豫地决定复读。“因为有东西还没找到,我一定要找回来。”那些东西,其实他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
“很难重复。你有信心吗?”家人问。
孟洋不假思索地回答:“读书是我自己的事,我会对自己负责的!”"
多年后回想起来,孟洋觉得“那些东西”应该是作为人的独立、自律、责任、奋斗的状态和心态。
选择重复:人生总有些事值得坚持一次。
“以前,是父母替我选择了道路。”孟洋说,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在重大问题上做出自己的选择。“一旦你做出选择,没有人会为你的行为负责。从此一切都靠自己。”
在学生们被派往日本分道扬镳的日子里,孟洋充满了难以形容的忧郁和沉重。但当生命的鼓点再次敲响的时候,这种对未来的彷徨感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埋头读书的专注和快乐。
回忆起复读的生活,孟洋满怀感激之情。“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努力学习。以前读书只能说是各种压力。重复是一种主动自发的意志。”直到现在,他也很难忘记在日光灯的白色光晕下读书学习带来的快乐。
一年的时间在充实和忙碌中很快过去了。又是一年高考,成绩出炉。与上年相比,总分提高近150分,超出重点大学投档线40分。孟洋的成就让每个人都感到惊讶。
“如果我未来的孩子问我努力学习了多久,我不想羞怯地回答那只是复读的一年。我更愿意告诉他们,是从复读那年开始的。”
欧洲的转型:积累成就的信心崩塌。
对于大学和专业之间的选择,孟洋把专业放在第一位。他怀着浓厚的兴趣选择了建筑系,并被深圳大学建筑学院录取。
“建筑系是出了名的忙,作业重。不仅比其他专业要多修学分,而且本科要修五年。熬夜画图做模型更是家常便饭。但在我当时看来,再苦也不会像高三,尤其是复读期。”孟洋说,“对于我这样一个当初连本科都没拿到的人来说,是苦难让我找到了自己,是苦难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对专业感兴趣真的是让大家一直走下去的魔法。当其他专业的学生正在放松和享受大学生活时,孟洋和他的同学们整晚都在从事设计工作。即使在假期,当其他人都回家了,他整晚都呆在教室里。
有一次六天假期,孟洋想去中山图书馆看书,但是她有点犹豫,因为她想去60元一个月的通行证,但是她只呆了六天,所以不划算。但是他妈妈非常支持他去。“我很感谢我妈妈。”孟洋说,因为她知道什么是真正珍贵的,什么是用钱买不到的,那就是她儿子要学习的心。
幸运永远不会忘记关心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孟洋得到了去奥地利维也纳做交换生的机会。然而,孤身一人在欧洲的这一年,也给了他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这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他遇到了最真实的自己——一个除了成绩之外“一无是处”的自己。
不会买菜,不会做饭,连地图都不会看,也不会问路。一切只能在大家背后做,很难独立行动,没有独立主见。从我的成就中积累的骄傲被现实咬得粉碎。
改变自己是唯一的出路。孟洋偷偷去学购物、做饭、英语、各种旅行技巧、定向、订酒店、定路线,从“小跟班”变成了领队,带着同学朋友走南闯北,东游西留。他又勇敢地找回了自己。
“生活是奇怪的,我们都祈求它给我们平稳的生活,不要考验我们。然而,只有当我们遇到艰难的选择时,我们才能面对真实的自我,定义自己。”仅仅打入欧洲就改变了孟洋的生活。
梦想哈佛:我想过艰苦但伟大的生活
交流结束后,孟洋回到深大,得到学院有机会向南加州大学推荐研究生并有高额奖学金的消息。但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他立即准备了一份申请资料。当年4月,他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在学习上,美国和中国差别很大,很多课都是讨论的。作业量大是一大特点,尤其是阅读。答辩在中国一个月才设一次,在加拿大南部几乎每周都有。学生每天被各种作业和期限轰炸,根本没有多余的休息时间。大家见面的问候语是:昨晚睡了吗?
虽然累,但是专业的成长是实实在在的。学院里两位来自哈佛的老师对孟洋影响最深。“他们对设计要求的挑剔态度,让我对哈佛这个殿堂级的学校设计充满了想象。”孟洋说,那是一种对更高层次设计的深切渴望,就像一种原始的求知欲,一种想登上世界之巅,从远处看整个世界的渴望。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材料的时候,长期的睡眠不足和高强度的学习让他的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轰然倒塌。短短一个半月,他体重骤降,机能失常,精力无法集中。医生要求他放弃深造的申请。“如果你坚持要去,那就是赌博。”
这个警报让孟洋开始反思过去。“人生路漫漫。如果你以燃烧生命的方式病态地活着,即使你得到了全世界,你也失去了健康。你还能用什么去爱自己和你在乎的人?”
孟洋开始转向求职的洪流。在美国,相比上学,工作是一种回归规律生活的修养。经过一年多的调养,在对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兴趣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他再次重燃了报考哈佛大学研究生的欲望。
在紧张的申请过程中,意外地又发生了挫折:孟洋面临失业被解雇了。但这一次,面对失业和申请学校的压力,孟洋不再惊慌和抱怨,而是专心思考如何应对当前的危机。他开始动员所有的朋友、同事和老师帮助寻找工作机会。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下,1个月获得了7次面试机会,最终,他被著名的迪士尼梦想工程录取。
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孟洋收到了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未来,我希望过艰苦但伟大的生活。”现在,孟洋和其他65,438+00名在哈佛学习的中国学生已经把他们自己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那些正在寻找梦想路上的年轻人,人生漫漫,你随时可以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