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经维护过韩信将军的地位。他为什么要设下埋伏,下令将他碎尸万段?
萧何和刘邦是老乡。刘邦起义前,萧何是秦朝的官员,但官不大。他担任沛县主官,掌管群臣的升退,即人事工作,相当于一个县的组织部长。刘邦是泗水亭的亭长。在整个县城设立了很多亭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萧何的官比刘邦大一点,但是萧何有。
后来秦始皇修建皇陵,从全国各地动员了很多苦力。刘邦奉命护送一批俘虏到骊山参加修陵。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份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他一路大声哭喊。刘邦动了恻隐之心,偷偷放了俘虏。这在当时是斩首的重罪。刘邦不敢回沛县,偷偷躲在外面。沛县知县大怒。
刘邦起义后,萧何忠心耿耿,主要负责刘邦的兵、粮、草等后勤工作,为刘邦剿灭各路势力,打败项羽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作为公务员,萧何和刘邦是很互补的。刘邦胸怀大,格局大,却不考虑细枝末节。萧何虽然不能带兵打仗,但是很会收城,会管理百姓。刘邦攻克咸阳后,萧何对金银财宝视而不见,迅速收集法律、书籍等文献,掌握全国户口、山川、税收等情况,对刘邦治理天下发挥了巨大作用。
建国后,萧何被封为各路豪杰之首,列为丞相。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了九章律令,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为刘邦消灭了不少义军。刘邦死后,萧何继续发光,帮助皇帝。可以说,萧何为汉室江山尽了力。
小何的简历可以说是完美无缺,没有一点毛病。为什么会有“好窝囊废”这种说法?这是关于韩信的。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在军事上处于弱势,无论是实力、将领还是威望,都与项羽有较大差距。刘邦手下虽有夏侯婴、樊哙,但缺乏统率全军的才能,也没有大规模兵团作战的经验,很难运筹帷幄。韩信先后投奔项梁、项羽,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他一直是个无名小卒,没办法,只好转投刘邦英。
刘邦在识人方面不如萧何。虽然极力推荐他,但他只给韩治粟的小官和一个都尉,后者负责运送粮草。这个时候的韩信是一个将军,但是他在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伯乐。直到遇到萧何,萧何看出了韩信的不同,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并不在意。无奈之下,韩信收拾行李,晚上偷偷溜走了。
萧何得到消息,立刻放下一切,骑上快马,自己去追。他跑了一夜追到韩信,萧何叫他回去。这是萧何在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回去后,萧何拿脖子上的人头为韩信担保,请求刘邦重用韩信。然后刘邦建坛拜韩信为大将军,统率三军。韩信没有让刘邦失望,定下“汉中对策”,平定魏国和戴国,帮助刘邦打败赵,收复。终于在拿下齐国后,打败了龙且的20万楚军,歼灭了项羽。我们对此很熟悉。
韩信的成功离不开萧何的保证,这就是“成功也是萧何”的由来。
但俗话说,刘邦建立汉朝后,韩信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刘邦的权威,但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封了一个楚王给他养老。后来因为诬告,韩信被贬为淮阴侯,这让韩信大为不满。公元前197年,刘邦远征义军时,韩信和陈毅密谋造反。
刘邦虽然出征了,但对韩信始终非常警惕。他在韩信家里种了很多眼线,但韩信还没行动,就被告知了。萧何得知后,选择了救刘邦。他假装不知道这件事,骗韩信说刘邦知道陈毅谋反的事。现在被军队打压,再也不提韩信。还说刘邦在公里设庆功宴,请韩信吃饭。
韩信以为自己还没暴露,以后可以慢慢想通。不去赴宴,令人生疑,于是大摇大摆地和萧何一起入宫。此人程响早已在宫中布下重围,韩信刚踏入宫门,就被埋伏的刀斧手所套,斩成肉泥,一代大将退出历史舞台。
这就是“萧何败家”的由来。
回顾韩信的一生,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萧何,功成名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然而成功之后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被一个汉奸误导并企图谋反篡位,最后死在了自己的伯乐萧何手里。
所谓“成功也是萧何的失败,但也是萧何的”并不是一个褒义词。萧何在整件事情上始终如一,坚持忠君护主。这一立场没有改变。相反,韩信的野心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这也是给后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