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茶方式的历史文化是怎样的?
根据人数的不同,喝茶有几种方式,如单饮、成对饮、品饮、合饮。
一个人喝是什么味道?李白《独饮明月》写道:花丛中一壶酒,我独饮。没有人和我在一起。举起我的杯子,我邀请明月,明月带给我它的影子,让我们成为三个人。明月不知饮酒,身前影子在后。我不得不和他们打成一片,享受春天的快乐。我唱的歌是光明而流浪的,我舞的是漂泊前的影子。醒来一起开心,醉后各自散去。我愿意和他们永远在一起,忘记友谊的伤害,就像银河的银河。酒没能让号称“醉仙”的李白安静淡泊,却兴奋得被幻觉驱使,与月影同饮,载歌载舞。这是酒频道,酒是一种狂躁的东西,会让人迷幻,失去正常状态。如果李白把酒换成茶,独自在月下饮酒,会是这样吗?这永远不会发生。
中唐诗人陆通有诗《提笔·谢梦·劝谏·送新茶》:
太阳高了,睡意正浓的时候,军队就会来敲门,让周公大吃一惊。
口碑建议寄信,白绢斜封三封。
我张嘴就看到了这个建议。我手看了300篇月亮组。
听说新年进山了,蛰虫惊动了春风。
天子必尝阳仙茶,百草不敢先开。
仁风生暗珠芽,然后春出金芽。
采摘新鲜,烘焙,封口,包装,尽善尽美而不奢。
王爷不在诸侯,有什么事就去山族。
柴门反俗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炸自吃。蓝云引风吹不断,白花飘凝面。
一碗喉吻润泽,两碗碎寂寞;三碗搜肠断,只有五千卷字。四碗轻汗,人生不平,毛孔全散;五碗肌骨光,六碗仙气;我吃不下七碗,却感觉微风在五脏六腑吹拂。唐代的茶饼有方形、圆形、鸟形、掌形和片状。诗里写的是一种贡茶,月芽是片状的。阳羡茶是唐代名茶,赞美阳羡茶的诗词很多。洋县就是今天的宜兴,宜兴以茶和紫瓯闻名。
笔会是写得最好的茶诗。如果要举办茶诗大赛,金奖得主一定是这首诗。全诗31句,自然洒脱,饮茶的快感一气呵成写得淋漓尽致。当诗人看到茶时,他正处于沉睡中,既兴奋又感激。茶中有真情。见茶如见友。茶不是一个普通的东西,而是一种感情的载体。茶中有王道:“天子必尝阳仙茶,百草不敢先开”,这王道就是霸道。但罪不在茶,茶是一种高雅的东西。诗人关上门,独自饮茶,欢天喜地地享受着茶碗里的热气腾腾的水和白面汤,以高度敏感的神经感知着饮茶的效果:一碗润喉,两碗养神,三碗带来灵感,四碗开阔心胸,五碗减轻筋骨,六碗只觉眼观六路,七碗欣喜若狂...喝茶的作用不仅仅是解渴生津。这就是茶之道。茶使路桐清静淡泊,超凡脱俗,徜徉仙境;酒使李白疯狂,浪漫,醉入梦乡。茶道和酒道是对立而不统一的。“以茶代酒”和“饮茶止痛”是茶道的胜利,最终征服了酒道。
张的饮茶经历来源于1595前后的《茶经》。顾大渠在序言中说,他躲在山谷里,无所事事,天天背诵百家方言。每次在博览会的闲暇时间,我都会喝一口春茶,让自己开心一下。30年后,我筋疲力尽,也不在乎茶的走向。这个“隐士”无所事事,在山里苦读。不“独饮自娱”,他能坚持30年吗?恐怕不行。古代文人常以书为友,以茶为伴。“琴、器、字画”后面要加一个“茶”字。正是由于文人的广泛参与,茶事才具有了千余年的浓厚文化色彩。
陆游的《夜壶井茶》和杨万里的《乌江泛舟》,都是讲喝天然茶的情趣,抒发情怀。
月光下,一个人在窗前喝茶,排解寂寞,益于思考,可以得到茶的韵味,但毕竟喝茶没什么意思。心里有什么话,总想说出来,对着月亮说?对着电影说?那就是喝酒,酩酊大醉,从而飘然而去,进入幻想,做狂野的梦。然而,茶是一种“现实的”饮料。越喝越清醒。很清楚,空与实,阴阳并无区别,绝对不会模糊界限。
如果是寒冷的冬夜,一个人抱着火炉喝着,虽然能体会到茶的魅力,但毕竟有些冷清。这时,一个老朋友不期而至,喜出望外。然后他跪着坐下,烧水煎茶。外面下着雪,屋里的火在跳,壶里的茶在翻腾,白色的空气在袅袅,香气四溢。此情可诗意,此景可画。宋代诗人杜莱的《寒夜》表现了雪夜饮茶的情趣。原诗是:寒夜,客来茶作酒,竹灶汤初沸红。照例是窗前有梅花,月前有梅花。作者把“寒夜茶”看成是和“窗前月光”、“雪中梅花”一样高雅的东西。寒夜与友人饮好茶,正符合明代冯克斌提出的“茶”的“无为”、“为上宾”、“隐居”、“吟诗”、“脱俗”、“知音”、“鉴赏”。如果只是为了解渴而喝酒,就会失去兴趣。文人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培养出温文尔雅、儒雅有礼的君子风度。
三人所有,三人一起喝茶正是“品”字的含义。“品”字由“口”三个字组成,正好说明三个人是最佳组合。一个人喝太凉了。虽然喝酒很有趣,但两个人谈心,就像唱二重唱一样。要么你说,要么我唱。没有喘息的机会,但三人* * *喝酒增添了不少热烈的气氛,龙门阵的话题如溪流般流淌,不会被硬生生打断。相对来说会更悠闲放松,茶自然也更好喝!
三人以上饮酒则是另一番景象,如茶宴、茶会、茶馆、茶摊。特别是茶馆,南来北往,都是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王璋李昭,五杂处。茶人来了解渴,走了解渴。好像根本没有茶道!但与繁忙的街道相比,与商店和市场相比,与餐馆和饭店相比,这是一个安静的地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五知己* * *一个茶几,你还能安安静静的喝一杯,享受一份轻松的精神。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八个小时后,我找了一个惬意的茶馆,约了一两个好朋友,叫了一壶好茶,边喝边聊,跷着脚躺在竹椅上。我的神经突然放松了,感觉很舒服。虽然人多,但是每个人都是靠自己,谁也不会妨碍他。如果你喝酒,挥拳,制造噪音,一旦你喝醉了,失去了礼貌,你不仅会妨碍公共秩序,还会损害你的健康。建设文明城市,要聚众饮酒,聚众喝茶要大力提倡。虽然一起喝茶不如一个人喝,两个人一起喝,一起喝,但是茶德因为它的高贵,是一种文明的饮品,它的好处是聚在一起喝的人无法比拟的。
最壮观的一次聚会,大概是清末西藏喇嘛教的茶话会。卡温巴木雍和宫举行茶话会,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僧人齐聚一堂。来访的僧侣用茶招待所有的僧侣。茶道是:喇嘛们排成一排,穿着法衣静静地坐着,神情肃穆。小和尚抬出茶壶泡茶,水开时放入优质砖茶,碾碎,五块砖茶价值1银;等茶煮香了,小和尚们就会泡茶,给和尚们喝。恩人拜倒在地,唱起赞美诗;在来访僧侣的茶中加入点心或牛奶酪,一起用茶。李成。
据说这次茶会每人喝了两杯茶,***8000杯,费用50两。这个故事见于葡萄牙牧师胡克在咸丰二年(1852)写的《中国西藏游记》。英国士兵查理·鲍尔写的《西藏人》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清末西藏喇嘛教茶会至少创下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4000人一起喝茶,二是茶壶巨大。
古人认为喝茶就是一个人得精神,两个人得情趣,三个人得滋味,七八个人给茶。前三句没错,最后一句不公平,应该改成“多人受益”。他们得到了什么好处?一是解渴,二是午睡,三是社交,四是获取信息。现在政界、商界、实业家甚至普通百姓都喜欢在一起喝酒,茶是当今社会的“公关饮品”。也就是今天的文人生活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要写作就必须进入大众社会。一起喝酒是了解当今社会一切众生现状的好地方。如果一味地侍奉古人“月下独酌”,沉湎于忘我,也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与时代的差距会使创作的源泉枯竭,也就没有了写作。宋代城市经济繁荣,茶道向民俗化、娱乐化发展。点茶是民间茶俗,分茶打茶是茶艺。
与唐代相比,宋代的茶事更具文化内涵。就古代茶事而言,唐朝节俭,明朝务实,宋朝花哨。宋代诗人吴在《梦梁录》卷十六《茶店》中写道:每一条街、每一个街坊都有自己的茶瓶,用以在门边点茶,或在正月初一,遇吉凶,送茶给街坊,请他们捎个信。还有一等街的百位兵士,送茶到门面铺席子,讨钱要物,称为“急茶”。佛门高僧要题字,先沿门送茶,以为是入身一步。这篇文章描述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民间饮茶习俗。本文分三种情况:一种是端着茶瓶的人。饮茶瓶是宋代盛茶的器具。蔡襄《茶记》说:瓶宜小,易待汤;点茶点汤准确,黄金最好,银、铁、瓷、石世界通用。茶瓶有口有把,比唐代的碗、碗进步了一步。点茶是将开水倒入茶汤中,同时用“茶篮”和“笔画”,即用竹刷搅动浓稠的茶汤,使汤面花香四溢,而不在茶杯侧壁留下水痕。拿着茶瓶穿梭于大街小巷,给你的大概是一些好茶,而不是开水,因为宋人是煎水而不是煮茶。水烧开到“朱利安”的时候,你要放入茶粉,烧一会儿,到“古浪”的时候,就变成了“茶膏”,然后就可以用开水喝了。那些提着茶瓶的人在门边献茶,让邻居不用自己的努力就能立即享受到茶。在宋代,泡茶并不容易。有茶有水有闲,才有可能耐心经营茶叶。上门送茶的习俗很美好,丰富了社区文化,会受到市民的欢迎,就像今天市民欢迎快餐一样。提着茶瓶是72行中的一行。专业的茶水服务员是免费服务吗?没有考证。
在“王朔日”,最重要的是那些扛着茶壶的人沿着门送茶。王朔日是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满月是农历每个月的第15天。是早晚三香祭家神的日子。茶叶在西周时期被用作祭品。南宋临安人可能以茶代酒。古风还在吗?待测。提着茶瓶的人在这条街上遇到婚丧嫁娶就点茶,也起到了“沟通”的作用。北宋孟渊写的《东京之梦》卷五《民俗学》中说:提着茶瓶的人,每天互相喝着茶,互相问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充满了好运或厄运。
邓之诚的注解说:携带一个茶瓶子是为了利用它来装满茶和酒。每天都在期待,每天都在给别人发信息,或许是聚人情。似乎端着茶瓶的人利用送茶的机会在这个社区传递信息,比如老人去世,年轻家庭早逝,女儿出嫁,媳妇出嫁,一家人过生日,一家人乔迁...这些社团活动,都是靠扛着茶叶瓶的人“回话”,有时还是“分子领袖”,集体送礼。那些扛着茶瓶的人,不仅仅是把茶送到了千家万户,更是把茶的精神送进了千家万户:要清,要导,要和。对联络感情,融洽关系大有裨益。
上面说的东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说明用茶瓶送茶是北宋早期的事了。
另一种点茶的方式是“脏茶”。送茶人是“街官兵”。他的地位并不高贵,但却比普通人高了一截——楼上的晾席。就因为他们有这么一点点权力,就可以利用送茶机来敲市场商户的竹杠。和尚道士也是点茶交友,沽名钓誉,借机立“商”(为人做事)作为前进的一步。
南宋大酒楼还有一种送茶。食客在楼上落座,有服务员“提瓶献茶”。对于上述仪式,在灯上加上时令花卉,以增强茶的香味,这就是所谓的“点花茶”。
点茶是茶道和民俗的结合,颇具民俗性。宋代的士人、达官贵人、浮生子弟一方面继承了唐代的饮酒艺术,但另一方面又抛弃了唐代茶道的基本精神,把喝茶变成了玩茶。分享茶和斗茶是他们无聊的创作。
分茶游戏始于北宋末年。蔡京的《延福宫瞿岩宴》描述了一件事: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二月,惠宗皇帝叫太子载沣在延福宫宴饮。酒席上,惠宗一展身手:他让侍从拿茶具,亲自煮茶,倒汤吹。;这是一个奇怪而棘手的分茶游戏。要求杯背面汤纹的水纹线条,五彩的茶色,多变的热气,通过茶人的想象组合成一幅朦胧的画面,看起来像是山水云、花鸟虫鱼、绿树成荫的草屋...叫做“水丹青”。据说福泉和尚最擅长这个,他甚至能把茶汤变成一首诗。如果他同时点四杯,他会得到它。这位茶叶配送专家颇有名气,经常有捐赠者请他表演大饱眼福。傅权得意地自言自语道:“灯里的水又亮又蓝,我虽费尽心机也学不会,却在当时嘲笑了陆鸿渐,做了茶赢得好名声。”和尚自视甚高,不看茶神陆羽。难怪这个和尚在吹牛。
宋代诗人吟咏饮茶游戏,陆游的《临安春雨第一夜》:“低斜做草,晴窗饮茶”,杨万里的《幽处众人饮茶》最为传神,诗中说:
分茶不如炒茶,炒茶不如分茶聪明。
蒸水,老禅,春声,龙兴袁春新玉爪。
这两个人的相遇很奇怪也很奇妙。
争议,如太空中的絮状物,当影子落在冰冷的河面上时会发生变化。
银瓶头还高,以汤为词操姚。宋人并不满足于烧开水、敲打,而是把茶事升华为一种奇特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创作和欣赏,从艺术史上没有记载的茶事中“分”出一个艺术范畴,这位杰出人士就是当时有成就的“分茶艺人”。用娴熟的笔触,在灯的表面形成了这样一幅画面:天高云淡,飘来飘去;千树萧瑟,河影虚无缥缈,变幻莫测。倒一瓶茶,线条潇洒,灯面如野草,字体苍劲有力。姑且称之为“茶画”。现在有抽象画,但都是昙花一现。如今有晦涩难懂的诗歌,但不能用铅字印刷。舞蹈学院,一个宋朝人,不值得带,但他们对艺术的灵性令人钦佩。也许他们缺乏唐代艺术家的伟大风范,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艺术感觉并不逊色于前辈。
茶道分享可能过于高雅,在宋代并不流行。斗茶是整个社会的时尚。
斗茶,又叫“斗茶”、“点茶”、“品茶”,是制茶中的一项“技能挑战工程”。主要比赛是比较茶汤表面的颜色和均匀程度。鲜白是面汤的顶面,之所以叫“冷粥面”,是因为白米粥凝结成块后,表面的形状和颜色更好。茶粉均匀分布在汤面上,形成“汤面上的小米粒”。碧儿唐华与灯内壁结合处无水渍。汤花粘在灯壁上散开是不好的,叫“咬灯”;汤散了以后在灯壁上留下水痕是不好的。在这两个标准中,第二个是最重要的。一般游戏规则是三局两胜。谁先有水印,就叫输了“一水”。苏东坡有诗说:“沙溪北苑隔强,谁有水脚谁先争。”另一个附加标准是比较茶汤的色、香、味。颜色依然是纯白、青白、灰白、黄白。为了方便颜色对比,黑色是茶杯最受欢迎的颜色,黑色兔毛被广泛使用。
描写斗茶的诗,如北宋晁冲之的“争新斗大,自夸击实,风俗能使人深感伤害”,一方面慨叹世风日下,一方面又不能止步随波逐流,而在《鲁寄一日注茶》中,他写道:“我渴老年,爱好长,随波逐流。”大文豪苏东坡很喜欢。“西江月”一词唱道:贝隆是今年的杰作。谷帘自古为珍泉,雪芽散仙两井,苗人自北苑来。尚发云满白,浮花乳轻圆。谁敢争美多赢红窗粉?经过苏东坡的美化,斗茶成了一件诗意高雅的事情。
斗茶起源于前朝,兴盛于宋代。原因如下:第一,由于宋代城市经济发达,物质生活丰富,刺激了人们对茶艺的进一步探索,于是茶道社会化、大众化,成为一种娱乐艺术,斗茶传入日本时,日本僧人去舞蹈学院,赋予其庄严的主题。重新设计几乎啰嗦的节目,从而改造成今天的日本茶道。本书前面已经讨论过了。而且宋代政治不是强调开放,而是“内修”,治理国家的重点是国家内部的事情。虽然有外敌入侵和内乱,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平年代”。经济繁荣了,社会稳定了,就忘了危险。连皇帝宋徽宗都有闲情逸致去读《茶经》和品茶,更何况普通百姓?所以当时从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到飘浪歌者、普通百姓,无不以斗茶为能。
订茶、分茶、斗茶在宋代盛行,风光了二三百年。元朝灭宋,蒙古人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虽未能取代中原的农业文化,但已如洪水猛兽般被一扫而空。蒙古人也想喝茶,但那是因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片,还得用苦涩的水煮茶汁来化解味道。他们不懂茶道,对斗茶之类的游戏更不感兴趣。忽必烈皇帝不领情,茶道自然被冷落。到了明代,沏茶从炒茶变成了泡茶,斗茶之类的游戏消失了。茶宴、茶谈、茶会都是由“炒茶待客”演变而来的。茶宴起源于魏晋,兴盛于唐代,以宴饮为主。茶话会是茶话会,重在“谈”字,或者说“闲聊”;茶话会是茶话会,重在社交;茶会是后两者的结合,已经风靡全国,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茶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联络感情,表达敬意。久而久之,这种品质就演变成了煎茶待客的习俗。
据说在宋神宗初年,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的总法官,参观了一座寺庙,老人还不认识他。他冷冷地说了声“坐”,又命令小和尚说“茶”。寒暄几句,见来客尊贵,便变得热情起来,升级待客之道,改口说“请坐”,命小和尚“献茶”;苏东坡明确表示老僧更加热情,待客之道再次升级。他说“请坐”,叫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老僧求见墨宝,苏东坡借汤一挥,冷笑道:请坐,请坐,请坐;茶,茶,茶。苏东坡对老僧大加嘲讽,留下了这幅千古名联。平心而论,老和尚在礼仪上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佛教真的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来来去去都把大家当客人,奉上香茗。大概没人有这个耐心,庙里也不会有那么多香茶。只是老和尚运气不好,撞上了苏东坡的手,让他成为千古笑柄。
这副对联也说明,在中国,茶是待客之重。如果你不想被平等对待,就不要和茶亲密。陌生人得到一杯粗茶,也算是地主之谊。
如果邀请客人一起喝酒,茶宴是最好的形式。茶会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认为,推到三国时,吴主孙皓设宴款待满清文官,给大臣魏尧“开后门”,说“给他一个茶壶当酒”,避免在当时的情况下喝个半醉。但这只是大酒宴的一个插曲,不是茶会。
应该说,茶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据《晋中盛世书》记载,路娜任太守时,魏将军谢安经常要接受。我很奇怪那毫无准备又不敢问,却为自己留了十几个人。一旦你安全了,你就只有茶果了。所以陈升的美食是不可或缺的。奈安去了,拿着杖看了他四十,说:“你不能只造福你叔,何必糟蹋我的事业?”路娜的侄子因擅自将“茶宴”改为“酒宴”挨了40大板,可见路娜以茶果待客由来已久,想必多年来一直被称为“素商”。《晋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桓温是扬州的牧民,生性俭朴。每次设宴,他只端上七杯茶和水果。桓温是古代的名臣,只为“宴会”准备了七盘茶果。陆羽主张茶道要“精俭”,这与《桓温》举办茶宴的目的是一致的。
茶宴的正式记录可以在中唐时期找到。《茶事集》曾记载,大理十才子之一钱起,天宝十年(751)进士。他曾与赵菊在竹林中举行茶宴,但他没有像“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这样就可以聚在一起谈心,洗去尘埃。为了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写一首诗“与赵菊的茶宴”。
中唐时期,湖州的紫笋和常州的洋县茶都被列为贡品,尤其是古竹的紫笋被陆羽评为仅次于孟定的天下第二名茶。每年初春采茶时节,湖州、常州两地太守齐聚古竹,共同举办茶宴,邀请名家品茶,品评新茶。有一年,白居易受邀,因病未能出席盛会。最后,他写了一首诗来哀悼这一事件。诗的题目是《夜听贾常州翠湖洲茶山亭庆功宴》,道是:听说风景会是茶山夜,珍珠绿歌铃都在我身边。盘下分两州界,灯前互相配合。青蛾要争舞妙,紫笋要尝异。当你对着花叹息的时候,在北窗下,稀薄的黄酒对生病睡觉的人很有好处。这次茶宴不仅是为了相互友谊,也是为了经济合作。这两个县都是名茶之乡。为了保证名茶的声誉,提高贡茶的质量,让龙族高兴,需要互相学习。茶叶起源于云贵,但名茶大多在江南,这与江南茶农和地方官员努力打造名牌有关。虽然茶宴是为了友谊和合作而举办的,但并不枯燥,而是茶谈——边喝茶边聊天,唱歌跳舞都可以帮助品茶。如此盛况,难怪白居易躺在北窗叹息。
还需要提到的是,中唐诗人陆问,山东泰安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与柳宗元、刘禹锡为友。他为三月三日的茶宴写了序,说:三月三日也是饮酒之日。哲学家们建议用茶来代替。就是插花砌砖,爱庭荫,清风驱人,阳光留明。躺在绿色的雾霭中,坐着攀花,文英走近桌子却不飞,红芯拂着她的衣服却不走。它是芬芳的泡沫、漂浮的杯子和琥珀色的生命;不醉人,微微自觉,思路清晰;甘露虽不朽,无所加。左优子,南洋才子,和侯旭,莱文,同二三子,都是值得一赏的超越尘埃的人,但他们都不说诗。文人宴席以茶代酒,标志着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茶宴不用多说,是中国文人的创造,创造者包括官方的士和非官方的士。茶宴选得正是时候。3月3日,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环境好了,人们通过“卧于绿雾”、“坐攀花”、“近席闻莺”、“红梅刷衣”回归了自然。客人也不错,所谓“南洋走子”和“莱文侯旭”都是学者,不是丁白。茶炒的好,茶具好,茶也是韵味十足。“虽不醉人,但只是一首诗。”这篇序言比陆羽的《茶经》更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茶道。
人们聚在一起喝茶最好的方式就是聊天。写《茶疏》的明人说:宾朋冗杂,只能交错;一看就会交朋友,只需要用正规产品奖励;只有彼此合拍,彼此舒服,口若悬河,超然物外,才能叫上孩子们的篝火,喝口汤。只有喝茶才配得上“言简意赅,口若悬河”。喝酒的话只能说“酒话”。无序的思考,就会走火入魔,失去理性,没有逻辑,没有秩序。而且茶有利于思考,边喝边聊也挺合适的。它既严肃又放松。在中国,有句话叫“茶余饭后”,就是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轶事,让人放松。在英国,人们喜欢喝下午茶后聊天,所以小说家福尔丁说:“爱情和八卦是泡茶最好的糖。”朋友见面,有事商量,或者想一起聊聊,就邀请他们“来我家喝茶。”
茶宴重在宴,茶谈重在谈,茶话会是社交聚会。
诗人钱起《孙子家与郎上人茶会》说:我是情人,忘了回才子家。玄学的谈吐和海藻的思维,绿茶代表刘桦。看着岸上的云,包含了很多风景。如果乔松满足了这一点,他就不会再喝醉了。诗人尝到了茶会的甜头,一边品茶,一边谈论文学。好风景也好茶,风景助茶。从此,文人雅士以茶代酒,“不再醉酒”
宋代也有茶会。朱昱《周萍会说话》有云:太学学生在每条路上都有茶会,每天都在讲堂里聚茶,都是因为向村里打探消息而来。这种茶会具有家乡联谊会的性质,以茶结家乡之谊,互通家乡消息。宋代诗人吴在卷十九(社)中说,城东、城北有好朋友而建茶汤党者,遇各山寺庙,必设斋,圣诞节日,设茶汤供众。寺庙是斋戒会,有钱人用茶汤助命运。叫茶汤会,其实今天还挺有“底子”的。寺庙以帮助茶汤为由筹集资金,用于宗教活动的日常开支。索要“茶汤钱”比平白无故勒索“几杯酒钱”要文明很多倍。因为茶有十德,又有美好的形象,宋代官员的兼职工资叫“茶汤钱”,给侍者的小费也叫“茶汤钱”。
从此,中国茶党走出国门,被西化。在这本书的第二章里,列举了古巴茶党,然后再看看英国茶党的实际情况。张得一的《驻英大使杂记》记载,每年三月到六月中旬,茶会和舞会都很热闹。这个习俗起源最早,欧美各国都采用。在人们购物的地方,通常大厅是为了盛大的活动而开放的,如果你认为生意是不可或缺的。西方的人性是如此的奢华,有钱又乐于交朋友的人都以此为乐。一个人的孩子,长大了,会勉强支持,会设个会,让孩子有朋友,有人脉。然后男的可以去拜访女的,女的可以去找男的,靠这个结婚。因为男女细心拜访,各取所需,彼此意趣相投,唱秋扇的人很少。每根球杆的成本从100多英镑到600或700英镑,或者2400或520英镑的白银不等。这个习俗是“最古老的”,不会早于16世纪。1607年,荷兰船队从爪哇岛来澳门载绿茶,那是在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10年被运到欧洲,1650年饮茶被引入英国咖啡馆。1657年,英国一家咖啡馆的进口绿茶价格为每磅6-10英镑。在英国举行茶会比举行招待会便宜吗?茶会在中国是文人雅士的一件高雅的事情,主要以谈天和吟诗为主,而英国人却把它变成了跳舞和结婚,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在中国,茶一直与婚姻联系在一起,婚姻订婚仍被称为“茶道”或“饮茶”。茶会虽已英国化,但茶道的基本宗旨并未改变,以茶为友是茶的美德之一。
最壮观的茶会,大概就是清末西藏卡文巴木雍和宫的和尚茶会了。4000人出席,喝了8000杯。
茶会是由茶会和茶话会演变而来的,它的定义是:为客人准备茶点的社交聚会。就是边喝茶边聊。茶会因其简单而风靡全国。每逢佳节倍思亲,领导备上一杯茶,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 * *互祝前程似锦,各抒己见,推动党内外大团结新局面,* * *开创四化大业。中央、国务院把中国茶道引入政治生活,倡廉反腐,开了个好头。于是茶会取代了酒会,被用在各个方面:* *商国招待外宾,庆祝节日,举行学术研讨,举行开业典礼,奠基签约,表彰先进,辞旧迎新等等,净化了社会风气,节省了巨额开支。这一趋势传入国外,受到广泛欢迎。被誉为“茶杯茶壶精神”。这足以说明,即使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宇宙时代,中国茶道依然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