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竹林七贤是谁?
建安时期(196 ~ 220)七位作家的统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灿、徐淦、阮瑀、杨颖和刘震。
“七子”之名,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今文人有鲁孔居,广陵陈张,王参,北海许,刘晨阮瑀玉娟,汝南荥阳德联,东平商贾刘振。生了七个孩子的人,学业一无所有,文字一无所有,千里咸记。“这七人大体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石父子之外的优秀作家,所以‘七子’说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除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族经历各异,但都遭遇了汉末之乱。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他们视曹操为心腹,想靠他做点事。因此,他们的诗歌与曹石父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在魏都野(今安阳北)共同居住,故又称“中野七子”。
孔融(153-208)
其实孔融是有家族史的。他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鲁曲阜人,后为曹操所用。他年轻的时候把一个大梨给了哥哥,自己拿了一个小梨,所以他是神仙。这就是“孔融给梨”的故事。灵帝时,任司徒杨次福为帝。钟平(185)初升至最高位,任谋士,与中丞格格不入,因病辞官。之后,司空夫成为部下,拜中国军,转任武士中郎将。狄咸初平元年(190),董卓成为谈判代表,出征黄巾军最兴盛的青州北海郡。兴平二年(195),刘备推荐他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孤军奋战,妻子被俘。曹操迁都许昌,招孔融为主公,迁少府。在许昌,由于不满曹对的欺骗,许多人都顺从了,并被罢官。后来拜见了太中大夫,退居闲岗,待客如宾,座无虚席,声誉颇高。最后被曹操所忌,徒然构成犯罪,入狱弃城。建安七子之首孔融,才华横溢。现存的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歌。散文如《褒米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等,辞藻华丽,富于情侣味;《与曹操谈禁酒令》幽默。他的第二首诗《杂诗》,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丧亲之痛,悲凉动人。
陈琳(?- 217)
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建安七子之一,但生年比孔融大。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刀锋被召集到首都洛阳,惩罚太监。陈林试图劝阻他们,但何进拒绝接受。最后被打败,被杀。董卓虐洛阳,陈琳投靠冀州,入袁绍帐下。袁绍做了很多文章和军事文献。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拔周宇文》,记叙曹操的罪行,痛斥他的父亲和祖先。它非常具有煽动性。建安五年(200),袁绍一战大败,陈琳被曹军俘虏,曹操爱才不怪。他给司空的军事顾问做了一个祭酒,让他和阮瑀一起掌管档案室。后来,他转行做了首相的监工。建安二十二年(217),刘真、杨颖、徐干死于疫病。擅长打秘书。《长城洞饮马》是他的诗歌代表作。以秦筑长城的故事为借口,揭露重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灿(177-217)
钟铉,杨珊高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灿年轻的时候去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了很惊讶,但还是投奔去见他。王灿死记硬背知识,擅长算术写作;一次和一个朋友,读一个路边的石碑,看一遍,一字不漏的背下来。又一次看人家下围棋,情况很乱。王可以重新设置它,并没有错过它。后来在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此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灿劝说刘表的次子刘聪投降曹操。曹操到了荆州,王灿被封为关内侯。太庙建于魏国,王参、何洽、、杜拜中学。* * *提出尊曹操为“王维”;后来荀攸被刺史勒令停止谏议后又担心自己的死,于是决定停止。在七个儿子中,他的成绩是最高的。他的《七伤诗》和《楼颂》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伤诗》之一(《西京之乱不算什么》)描写了为躲避荆州之乱,饿死妇女在前往长安途中抛弃孩子的情景,深刻揭示了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可怕景象和人民的深重灾难,令人目瞪口呆。《楼颂》是我在荆州麦城城头的时候写的。它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和未能满足我的才华的悲伤。它充满了感人的力量,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
徐淦(171-217)
韦昌,北海(今山东省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刻苦读书,专心读经典。汉灵帝末年,宗室子弟组成党权门阀,争夺功名。徐干被关在门外,住的地方很穷,不入俗。建安初年,曹操拜会司空军师,献酒祭祀,转向文学。几年后,他因病辞官,曹操专门表彰他。此后,他被授予上述艾畅,但他也生病了。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一场瘟疫流行,他病死了。主要作品是中伦,曹丕称赞这本书文字优雅,足以流传后世。”(《与吴质书》)和他的爱情诗《思房》,也写得激情澎湃。
阮瑀(?-212)
字禹,陈留伟(今河南开封)人,建安七子之一。章表书记很优秀,代表作是《为曹公和孙权写作》。《驱离北国》这首诗,描写的是孤儿被继母虐待的痛苦,更为生动。年轻时师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章桌的秘书非常出色。当时,军事书籍的写作主要是由阮瑀和陈琳完成的。后来,他迁属仓为丞相。诗歌的语言朴实,往往能反映一般的社会问题。《驶出北门》这首诗描写了孤儿被继母虐待的痛苦。阮瑀的音乐修养相当高。他的儿子阮籍和孙子阮贤都是当时的名士,位列“竹林七贤”,比气质。明朝编阮袁宇。
杨颖(?-217)
字德廉,生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建安七子之一。他擅长创作赋,代表作有《张五感诗》。当初,他被任命为曹家的宰相,后来又变成了平原侯的儿子舒。曹丕任五感司令时,为将军府文学(负责校经、奉文)写了几十篇文章。诗歌也不错。
刘震(?-217)
字商,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建安七子之一。用文学看你的价值。建安年间,刘真被曹操称为丞相下属。我和曹丕兄弟关系挺好的。后来曹丕之妻甄氏,因不敬罪服苦役,后免部为胥吏。建安二十二年(217),陈琳、余旭、杨颖三人死于疫病。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尤其是五言诗的创作。今有诗十五首,其中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善于对比和比较。
文学成就
诗意
七子主要写五言诗。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古体诗”在桓、凌世界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的初步成熟。而“七子”优秀的五言诗作品,则充满了情感和变化,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为精致,如徐淦的《思房图》比《青青河边的草》或《冉冉的孤竹》更为细腻深刻。而陈琳的《长城洞饮马》和阮瑀的《驱出北门》都是汉末战前所作,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晚于《古诗》,因此其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更值得关注。
像赋这样的文学形式
“七子”写了大量的符晓,他们在张衡、蔡邕成就的基础上,为符晓的进一步繁荣做出了贡献。《七子的付晓》有三点值得关注: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平民化、日常化的题材进一步淡化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增多;③抒情色彩越来越浓。曹丕曾在《典论·文》中对《七子赋》给予很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释赋》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他特别认为王灿、徐干是曹魏的“福星”,可以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并列。
文章
孔融的张表,陈琳、阮籍的秘书,徐干、王灿的杂文,在当时都是独树一帜的。他们* * *相同的优点是曹丕说“文以气为本”(典论文),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的著名杂文有孔融的《荐秘恒书》、《与曹公谈盛孝章》、《陈琳迁禹州》、《为曹洪、魏王撰》、《阮瑀为曹公、孙权撰》、《王参商记》、《荆州文学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倾向于骈文,孔融、陈琳尤甚。他们的一些作品对仗整理,经常使用典故,成为汉末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作品
“七子”著作的原集已全部丢失,现今仅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著《论中国》。明代张骞编纂了《孔夫子少府集》、《王石忠集》、《陈济世集》、《阮集》、《公刘□集》、《英德莲秀莲集》,收入汉魏六朝藏书一百零三部。清代杨编撰了《建安七章》。
评价
“七子”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在汉末社会大战争前期,虽然两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不同,但都逃脱不了患难与共的命运。后期都是依附于曹操,孔融在少府担任大官,王灿担任仆从,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亲信大臣。但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因为这七人加入曹操的时间不同,所以他们的前后期并没有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灿在建安十三年,刘真、杨颖在建安十三年。与他们的人生轨迹相对应,“七子”的创作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的现实,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灿的《七伤诗》、《楼颂》、陈琳的《长城洞饮马》、阮籍的《驶出北国门》、刘真的《赠我兄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太过低沉感伤,比如阮籍的七伤诗,柳甄的失题,天地未曾有过,等等。后期作品多反映其对曹石政权的支持和建立自己政绩的野心,内容多为宴请、给予解答等。但有些对曹石父子的赞美却伴随着跟屁虫,表现出庸俗的态度。但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七子”的创作都是以积极健康的内容为主。
《七子》的创作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孔融擅长朗诵散文,作品充满朝气。王灿的诗、诗、散文堪称“既好又好”,作品抒情。刘真擅长诗歌,风格苍凉。以章士表著称的陈琳和阮籍,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也有一定成就。他们风格上的区别是陈琳更雄浑,阮籍更自然流畅。徐干诗文兼备,文笔细腻,身体舒缓。连赢还会写诗词歌赋,作品和谐文艺。“七子”的创作风格也有相通之处,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的原因,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间系列》中所说的:“时看时,雅而大方,善离于世,风衰而远,志深而笔长,故轮廓丰富。”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都为诗歌、散文、散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魏末著名文人七子,成名晚于“建安七子”。包括嵇康、阮籍、单涛、向秀、刘玲、王戎和阮贤。
嵇康(224-263),三国时期罗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家虽是儒家,但不师从老师,只说擅长老庄。嫁入魏宗室,官散于大夫,故又称散于中。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主张“顺其自然”。他与王戎、刘玲、湘绣、单涛、阮咸、阮籍交游密切,被称为“竹林七贤”。后来由于与利益不同,便去做官,以其为己辈,再著书立说,与陶绝交;因为与钟会的隔阂,他四十岁时在司马昭被杀,成为将军。嵇康山因扮演广陵散而出名。有《冀中三际》,以鲁迅编纂的《冀中嵇康》为精华。
阮籍(210-263)是三国时期曹魏末年的一位诗人。字黑宗,竹林七贤之一。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史称“阮步兵”。崇拜庄子、庄子之学,但政治上采取避灾的谨慎态度。与嵇康、刘玲等七人为友,常聚竹林下,自得其乐,被誉为天下竹林七贤。阮籍是“始声”的代表,其中咏怀诗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通过比喻、象征、寄托等不同的写作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以古讽今,形成了“悲愤悲凉、晦涩曲折”的诗风。除了诗歌,阮籍还擅长散文和辞赋。九篇散文,最长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此外还有《清思赋》、《首阳山赋》等六首。有《鸽颂》《猴颂》。《隋书经籍志》考录《阮籍集集》十三卷,但恐怕已失传。明代张浦编撰《阮步兵集》,收集汉魏六朝藏书130部。最接近黄节的是《阮步兵爱情诗札记》。
单涛(205-283),聚源人,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年孤独,家境贫寒。好老庄理论,交嵇康阮籍朋友。单涛要离职了,想叫嵇康接替他的位置。嵇康写信和他分手。四十岁时,是公主书。单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夺利,视而不见,不问世事。司马师上台后,想依附他,被提升为秀才,除了博士之外,还挪到了尚书吏部。司马昭在蜀中以钟会作乱,以西征和任涛为行军车马。赵晋封为公,陶主张以为太子。却说魏称帝,立为大鸿胪,加车为校尉,为新老大。出冀州刺史,镇巴尹渠,搜罗人才三十余人。为仆,移为尚书吏部,少府太子,左仆。官员的每一次选择,先秉承晋武帝的意旨,亲自作出评论,称为“山公告”。因为老毛病,我已经辞职很多次了,不被允许。拜完司徒雷登,恢复辞官回国。共十卷,已失传,今有丛书。
项修(约227-272)生于河内怀(今河南省西南)。魏晋竹林七贤之一。从官员到黄门侍郎,都是散骑的常侍。他写了《庄子》《发明好奇心》《激起玄风》《秋水》《至乐》等笔记,但笔记还没写完就去世了。郭象《叙述与概括》之后,别是一本书。早年失传,现存《庄子·朱》,可视为项和郭的* * *著作。他主张“明教”与“自然”的统一,主张儒道合一。认为一切都是洒脱的,但“上下”也是出于“自然”,不能以求“自由”来违“明焦”。擅长诗词歌赋。他对嵇康、陆安《思老赋》的悼念,很悲凉,也很有名。
刘玲,字伯伦,郭培(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为建威参军。晋武帝在位之初,呼吁对策,强调无为而治,因此被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的伦理道德。为了躲避政治迫害,他染上了酒瘾,装疯卖傻。有一次一个客人来访,他一丝不挂。客人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居所,以房间为衣服。你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里?”“他的放荡不羁的行为显示了对明朝礼仪的否定。只有一篇,酒德颂。
刘晨,字仲容,西晋尉氏(今河南)人,居阮县。“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李灌骑了一个侍郎来补平太守。思想开放,不拘小节。擅长弹琵琶。
王戎(234-305),字冲人,临猗(今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年轻而开明,光明而美丽。善谈,与阮籍、嵇康等同游。对于一片竹林,而且尝过之后说:“俗的东西又回来让人失望了。”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晋武帝年间,先后任吏部黄门郎、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入安丰郡侯。后来又转战吏部光禄勋、尚书。惠帝,斯图亚特的官员。我执着于名利,对此无话可说。性极其贪婪小气,农村遍布各州,没有积累。每次我都咬牙切齿,日夜计算,如果不足。荣家有好梅,常卖,但怕别人种,常钻核卖,所以被世人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