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4种民间文学、16种传统音乐、10种传统舞蹈、10种传统戏曲、6种民间艺术、15种传统体育、娱乐和杂技、34种传统艺术、84种传统技艺、15种传统医药。

1,浙江古筝艺术

浙江古筝艺术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即长江以南的苏南、沪浙一带。唐宋时期,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杭州。明清以后,古筝一直保留在《杭州沙滩春》的伴奏和《杭帮丝竹》的合奏中。

40年来,新筝曲的技法始终没有脱离浙派的传统和创新技法,推动了民族古筝融入社会生活的进程。目前已吸引500多万人学习古筝,以浙派为主的古筝人才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2、腰鼓

林挺腰鼓是林挺地区民间文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传统特色活动。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健身、体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3、宣娟

玄卷源于唐代的“信”和宋代的“谈经”,清代出现了以唱玄卷为职业的艺人。宣涓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人们讲述民间的事情和民间传说,所以宣涓艺人也被称为“说书人”。一人宣布,两人辅助,小乐队伴奏。其形式与苏州评弹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更具特色。

4、周虎臣毛笔制作技巧

周虎臣的《笔墨庄》集湖笔、水笔、书笔三大制笔技艺于一身。它结合了中国南方的制笔技巧,创造了海派毛笔,并配以海派书法和绘画。用来制笔的动物毛有山羊毛、黄鼠狼尾巴、山兔毛、淮兔毛等。?

扩展数据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上海的传统观念、审美人格和文化精神,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和上海的城市文脉。自开埠以来,上海作为“贸易码头”,已成为各种文化和文明交汇、交流和交融的天然平台。

频繁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资,也带来了东西南北不同的文化,于是“贸易码头”就由“文化码头”衍生而来。

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涉及的所有门类。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以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日、传统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形式代代相传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既有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民歌(如网上民歌、长调民歌、哭嫁歌)、民间故事(如城郊农民故事、市区新故事)、民间传说(如城隍庙传说、七宝传说),也有具有鲜明城市文化的戏剧民间艺术(如沪剧、京剧、独角戏)和手工艺技艺(如刺绣、编织等)

既有体现上海商业文化特色的民间商业(如老字号、民间医药、小烧),也有展现地方风情的节日、庙会(如龙华庙会、三游、豫园灯会、端午节)。

市政名录-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