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创始人是谁?
惠科(487-593年)
和尚惠科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纪,虎牢(今县)人。当儒生时,他博览群书,学过老子和庄子。出家后,他学习了三藏经。当他大约四十岁的时候,他遇到了在罗松(今河南嵩山)旅行的天竺僧人达摩,并让他做了老师。惠科学了六年佛法,研究了一程的目的。达摩沉默之后,在黄河附近保持低调。但由于他早年在京城的名气,之前也有不少道士来道观,所以请做个师范。他总是向公众表明自己的心意,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禅宗三祖(?-606)
亦作僧、僧等。隋代的禅僧
我不知道三祖的主人是谁。一开始,我祭拜了我的第二位白衣始祖,这位白衣始祖被逐级传播,藏在周树的万公山。周武帝灭佛后,祖上来至太湖县司空山,在一个无常的地方住了十几年。隋开帝十二年,他还是个孩子,他宣扬佛法和道教。在罗浮山好好玩了两年之后,又回到了旧址。过了一个多月,士绅们争相成立大檀香供应。祖师爷为四人做了公告,在法会树下双手合十。也就是在杨迪大帝大业的第二年,丙寅也是十月十五日。唐玄宗是一位睿智的禅师,也是一座寂静之塔。出家前曾患风疾,后虽痊愈,但头发完全脱落,无法恢复。因此,周树人称其为红发女士。《信心的铭文》的作者
四族道信(580-651)
俗姓司马,河内人(治所在河南沁阳)。他出家为师。隋大业十三年(617),带领弟子到冀州(治所在江西吉安),后到齐国黄梅头山(后改名双峰山),建立了自己的学派风格。他曾多次辞受唐朝之邀,在安居山讲法三十余年,弟子五百余人。向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交法,开东山法门,金陵牛头禅法门与道派合并。达摩佛教传到道心,形成一定规模,禅宗思想也有较大发展。佛法是由《楞伽》中的心性论传授的,同时也融入了般若,但佛法并没有对此进行理论上的论证。道心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和发挥般若与楞伽的结合,其提议是自由自在的。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601—674)
隋仁寿元年(601),湖北黄梅人,俗名周。七岁从四祖道心(580-651)出家。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僧。白天在道心派下工作,晚上打坐。道教和信仰往往以禅的目的逐渐考验他,他以触物悟道,成就了道教和信仰的禅法。永辉(651)第三年,衣服以书信付款方式寄给他。同年九月,道信驾崩,他继位。后人称他为禅宗五祖。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学习,另一个名为东山寺的道场建在双峰山以东的冯茂山,称他的禅宗为东山法。
六祖慧能
慧能(638~713)唐朝僧人。中国禅宗六祖。干得漂亮。常见的姓氏是陆和(今北京大兴)。少年随父流放到岭南新洲(今广东新兴)。他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搬到了南海。他又苦又穷,靠卖柴火为生。24岁那年,他被赞助去北方读书。唐隆硕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五祖让随从干活,劈柴,徒步八个多月。当时洪仁年纪很大了,急于把衣服传下去,命弟子们呈上。当时沈绣有云:“我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我总是勤擦,不使灰尘。”五祖弘忍大满禅师认为他没有看到他的本性,也没有把他的衣服传下去。慧能背了一首诗,写在墙上:“菩提无树,镜非台。什么都没有,那它在哪里引起了灰尘?”洪仁见此情景,便把慧能叫到大殿上,给他讲了一堂金刚经,并传给他,他便回了南方。
慧能南返广东后,于冯毅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前往广州霍卓基。据佛塔记载,印宗法师在寺中讲涅槃经时,“有时风吹,有僧曰:“风吹;一个和尚说:动;慧能说:“不是风,不是动,是仁者之心。”。印宗闻之,正月十五赐发,二月初八赐足戒,故有发塔舍利。
慧能说,“智慧是基础”,他还说,“首先,建立没有思想的宗教”。所谓无念,是指虽有知有觉,但往往是空的。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从一开始就是空的就是顿悟。即无所居,是顿悟;今天那些对自己的循序渐进持中立态度的人,也就是在几层的话,就应该利用循序渐进,最终也是经不起循序渐进的。他还说:有迷人的,空心的冥想,什么都不想,自称大。这一代人,不是* * *说的,对邪见来说。他还说:“佛法在人间,与人间不可分。往生寻菩提,就如寻兔角。”它不仅简要地说明了禅宗起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来禅宗大师不同流派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元二年(713),慧能死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两国的国师将慧能的遗体迎至漕溪南华寺,供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