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谈论健康。

上海和上海人在很多中国人眼里似乎是不一样的。这座城市及其市民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习俗脱颖而出,被人们津津乐道。马未都先生曾经对上海人有过许多有趣的评论,他对上海特色的评论也是一针见血。

第一,上海人很“细致”。都说南北人“南粗北细”,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细腻。说到美味,上海人绝对是最好的。马未都先生评价上海人很“精”,就是每一针一线都能用尽,每一分钱都能明码标价。用“因小失大”这个词来形容更合适。

马未都先生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半两粮票”的故事。在北方,几乎没有半斤这样的计量单位。每个人都按斤卖东西。一般他们直接买两三斤,至少一斤。在上海,用半粒邮票可以买到的东西还真不少——一个小馄饨,一个小月饼等等。如果一个北方人去上海,对一家饭店说“一斤馄饨”,就会被端上二十碗小馄饨。

这个搞笑的故事也道出了上海人的细节。马未都先生还亲身经历了另一件事。他说你在上海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会和人很亲近,尤其是老太太。你一挂电话她就接,这样你就可以给自己省话费了。马未都先生幽默的描述生动地描述了上海人的细节。

第二,马未都先生认为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结合最好的城市。关于上海是东西方文化的最佳结合这一论点,马未都先生把上海与天津和北京进行了比较。马未都先生认为,上海是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最佳城市,天津是融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最佳城市,而北京在不与外界结合的情况下保持了自己一贯的东方文化。

因为上海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城市,也是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城市之一,对于中西文化的融合非常好。现代上海以十里洋场闻名于世,届时将对外开放。上海最早接受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因素,礼服、电话、汽车、小洋楼等等,都是代表。

今天,上海仍然是一个国际著名的大都市。留下来的西方文化被上海接受,与东方文化紧密融合,形成了现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上海。从外滩黄浦江到南京西路再到淮海中路,中西合璧的建筑和装饰随处可见。上海被称为“不断创新的城市”,它的创新和发展是它的标榜。这座国际大都市自有一番韵味,在东方神韵与西方陌生之间游刃有余。

第三,上海人很有钱。说白了,上海人很有钱。这是公认的,不言而喻的。上海人到底有多有钱?打个幽默的比方——想在上海买套房,一个普通城市的普通市民,就算工作十辈子也不一定能买到。这并不夸张。上海的确是寸土寸金,上海街头随处可见天价跑车。

上海之所以这么富裕,其实和它最早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因素有关。早期大量的外资流入和工业建立是上海基本富裕的基础,上海作为经济枢纽城市理应富裕。如果你去上海,看到那些高大宏伟的建筑,你可能会认为它们是名胜古迹,是遗留下来的私人住宅,但实际上它们很可能是银行。

这样上海人自然财大气粗,因为有这个资本。物质基础丰富,上海人对生活水平的要求更高,最好最高级的吃穿都要。普通的东西入不了上海人的法眼。当然,同理,普通人也入不了上海人的法眼。很多人说上海人排外,其实更接近人的物质化,拉大物质基础的差距。

总之,马未都先生对上海和上海人的评价特别到位。作为一个常年生活在北京的上海人,他能感觉到上海其实融入了马未都先生的身体,就像别人形容马未都先生一样——他看到了上海饭店投机取巧的斜剪带鱼,以为自己被“侮辱”了,但一个真正的北方人怎么会细腻地在意这个细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