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的生活基本上是与贪婪的决裂。
佛陀认为人的心中有三毒,即“贪、怒、痴”。第一个是贪婪,贪婪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贪恋一切美好的事物,好享受。如果没有食物,有饱腹感就好。吃饱了就想多吃点肉。吃了大鱼大肉,又想吃名厨的拿手菜,最后还得尝遍天下美食。欲望是惊人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永远不会被填满。四大洋水多,人的贪欲可数不清。有一个关于人的贪婪被无限放大的故事:姬子看到纣王吃象牙筷子,感叹纣王的奢侈。他说:“若为象筷,必为玉杯,若为杯,必受思远方珍之奇物所制,马宫从此渐起。”后来周的亡国,就是一双象牙筷子引发的血案。
?我不是吃货,是宅女。我一直记得准备三个窗帘,四套枕头,两种餐具,浴帘要经常换,因为换软装就像换了个新家,浪漫风,芭比风,古典风,时尚风,巴洛克风。同时也算是半服控吧。经常会买看起来差不多的衣服,只是因为扣子颜色长短的不同,或者胖版瘦版的不同。我坚信这种不同可以让我看起来不一样。
?看似这是都市人的日常思维,但如果任由欲望放纵,就像脱缰的野马,早已超出了身体的需求。你可以通过简单的茶和食物来保持健康。美味佳肴不是你身体所必需的,而是你内心贪婪所“必需”的。简单的用品可以让生活方便,收纳各种餐具窗帘其实是为了“贪”。
虽然边买边扔是打着“极简主义”的旗号,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极简主义,因为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贪婪。放弃对一件事的贪念,然后放弃对另一件事的贪念,或者在贪念中循环。(轮回,佛教术语,指众生死而复生,生而复生,生而死,生而死,生生不息,像轮子一样转动,循环不息。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不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中生死,循环不息。文中比喻在贪欲中来来回回,无法摆脱。按照佛教的说法,抛买并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那些一边扔一边买的人,你们不可能是真正的极简主义者。
成功实现极简主义的最好方法就是打破贪婪,做一个想要更少的人。如今,尤其是在城市,我们往往把自己定义为“时尚达人”,而不是“自然人”。我们得有几十种流行的口红才能跟上潮流:现在流行咬唇妆,我怎么能继续用老式的月经色呢?我们得用高端的东西来表明身份:那样的人背着香奈儿,我也不比他穷。换包!就这样,一批批的商品因为我们的欲望而产生,充斥着商业中心,然后充斥着我们的家。
?如果我们把自己定义为“自然人”,只持有一个自然人的必需品,那么我们就不需要太多。一支口红可以专心用完,也可以随时好看。普通包包用三四年也不会破。如果你有一个结实好用的包,心里又想买一个新的,马上告诉自己没必要,是贪婪,应该割掉,那就很接近极简生活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的物品越来越少,变得身心平和。
《佛教宗教释》说:“欲除诸烦恼,应知足。知足的方法是快乐和安全。一个知足的人,虽然躺在地上,却依然快乐。不满足的人在天堂,却不在乎。不满足的,有富有穷;心满意足的人;虽然穷且富。不满足的人往往被五欲牵着鼻子走,被满足的人可怜。是以功名知足”,这句话常被背诵,以培养欲以少而知足的心性,摆脱贪欲带来的苦恼。“商业社会为了追求利益,用各种宣传引导主流价值观不断崇拜事物,追求时尚,但这些都是外在因素。减少物欲,践行极简主义,基本上还是要靠自己,看自己有没有改变观念的决心。
?所以说到这,有人会说,佛教让我们想要满足的少了,大家想要知道的少了。这个社会怎么发展?没有消费怎么推动社会经济?他们不追求更便捷的生活。怎么会有那么多改变社会的发明?不赚钱,怎么会有这么辉煌的企业?让我们仔细看看身心,仔细想想。商品经济只有300年历史(中国更短)。在这300年里,人类社会当然发展很快,我们可以从上面摘星星,探索海底,但我们的生活真的能算是一个“好”字吗?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商品社会里,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不断被灌输,人内心的贪婪不断被强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膨胀。贪婪导致的攀比、嫉妒、竞争,一方面使人焦躁不安,产生各种不良心态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导致各种犯罪和战争。我曾经看到一个同事因为她的朋友炫耀她新买的房子而感到不舒服,表情和言语中有说不完的怨恨。佛教认为,世间的快乐是苦乐。即使这个同事有了大房子,得到了暂时的幸福,但他将来也会嫉妒朋友更大的房子,在苦乐中继续这种仇恨和轮回。美国人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以伊拉克平民的死伤告终。他们多吹空调,会死人的。那么这个世界是因为对物质的追求而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呢?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所有国家都竭尽全力争夺资源。
这些都是人祸,天灾更惨。我们消费的各种商品和享受,无论是通过什么渠道,钱是在谁的手里赚的,最终都是在消耗自然资源,因为自然是生产资料的唯一提供者。你想学画画,买些彩铅,背后是砍树,打扮一下,买些牛仔裤,背后却是河流的污染。因为温室效应,北极冰川正在融化,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得不到保障。我们看到他们都会觉得可惜,却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贪欲,少消耗资源,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
人类与生俱来的“无知”(佛教指愚蠢,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让我们看不到事物的因果关系,于是心安理得地继续着这种看似理所应当的消费型生活,却不知一只蝴蝶翅膀的轻微扇动,却引发了人间的狂风暴雨。
?破坏自然其实就是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警示。砍伐树木后,癌症患病率增加,无数珍贵动物灭绝...但大自然似乎取之不尽,更何况“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我们以为可以无限索取,却来不及惩罚自己或后代!这不正是源于人类看不到真相的无知吗?
?我们再也不会回到自然经济时代那种简单、朴素、宁静的生活了。人类已经进入了这个历史阶段,但是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命运寻求出路,而根本的出路就在于我们能否克制自己内心的贪婪,否则人类将与自然走向毁灭。
当然,想要的少,得到的满足对人类社会来说利大于弊。不排除有人走极端说,我什么都不要好吗?那不是更彻底吗?人根本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生存的。佛陀在无上觉醒之前像印度教苦行僧一样修行苦行,这是一种没有食物和水的禁欲生活。苦行六年,佛骨瘦如柴,差点饿死,最后被有乳糜的牧民救了。佛陀由此认识到,禁欲主义不利于修道。
?所以在佛教里,人的欲望分为三种——善、恶、忘,区别对待。善欲中无贪无明三毒,恶欲中有贪无明三毒,而无记忆的欲望既不贪也不无知。吃喝穿衣取暖应该属于无记的欲望,但只要贪欲作祟,这些无记的欲望随时都可能化为恶欲。
?单纯喝一杯水,选择白开水、乌龙茶、矿泉水还是巴黎水?开水太低,泡茶麻烦,巴黎的水附近买不到,就喝矿泉水,等等。哪一个?是像冰露便宜还是百岁山便宜?好纠结。买一件衣服,款式新颖,质量好,又保暖又便宜,还不能和同事起冲突,所以商场翻遍淘宝,刷个遍,浪费无数时间精力,买不到合适的。
想想我们平时是不是经常患上这种“选择恐惧症”?这时候注意,遗忘的欲望变成了恶欲,因为这些生活的基本需求因为贪婪而变成了烦恼的原因。所以,欲望不应该被禁止。对于普通人来说,只需要弘扬善欲,保持无欲无求,戒掉恶欲。
?那天,我看到一只流浪狗在喝路边积的雨水,可能是因为渴了。他喝得很猛,用舌头舔水的声音很远就能听到,像是自然界最纯净的音乐。我突然想到我有多久没有专注地感受一杯白水的甘甜了?一顿饭、一份蔬菜、一杯饮料和一吻都是幸福。感激现在所拥有的,放慢向外追逐的脚步,静下心来。你会发现快乐很简单,极简主义就是回归人类最本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