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分

燥湿难除,难于上青天。这个时代,你可能不需要减肥,但你必须祛湿,尤其是在湿度飙升的夏天。

关于湿,中医有“千寒易去,一湿难除”的说法。

中医还有一句话叫祛湿~“湿邪如油于面”。家人可想而知,油和面粉混在一起,要把油弄出来有多难。

祛湿这个概念真正火起来是在四五年前。早先我们还不知道祛湿。中国人谈论的话题是减肥。

不是每个人都会肥胖,但每个人都有湿气,于是商家和养生专家共同打造了祛湿的概念,同时创造了人人追逐的神仙水——红豆糯米汤。

红豆和大麦的组合一夜走红。

朋友圈做了一个小调查,随便抓了一个人来问,你知道湿的概念吗?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怎么祛湿吗?答案:红豆和大麦。

另一个人出来问,你知道红豆和大麦吗?回答:是的,是祛湿的。

是的,祛湿已经深入人心。祛湿等于祛湿,祛湿等于祛湿。

然而可悲的是,红豆薏仁并没有去除中国人的湿气,反而让中国人的湿气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差。红豆和大麦肥了商家的腰包,也在害你,你却不知道。

一个朋友,一开始用红豆薏米祛湿,确实有效。过了几天,她的大便变得清爽起来,她不禁暗暗自得。最后她找到了祛湿神器。然而,令她沮丧的是,十天后,她的大便又恢复了昨天的样子。

但她坚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力量,所以增加了红豆和大麦的量,每天喝茶。十几天后,她上厕所次数多了,开始便便。以前大便黏黏的,习惯一天上一次厕所。现在大便稀,一天需要上两三次厕所。

她不这么想,以为是身体湿漉漉的结果。用了20多天,突然食欲开始下降,胃开始不舒服。我不能吃生冷的食物。我吃生冷食物的时候很容易堵,很容易腹胀甚至胃痛。我过去常常吃两根香蕉,但是现在我不能忍受吃一根。

她继续用红豆和大麦祛湿,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她月经前喝了一碗红豆薏米汤,甚至痛经。

最后,她想不通了。为什么她喝了两个月的红豆薏米汤还不去湿气?反而感觉身体越来越虚弱?原来她的身体根本不适合红豆和大麦。

为什么会这样?

为你揭开谜底,红豆薏仁并不适合所有人。红豆薏仁主要用于湿热体质。即使你是湿热体质,也只能短期服用。

红豆就好,扁扁的,不会出问题。问题出在大麦上!薏苡仁是寒凉之物,历代医家都用它来治病。薏仁有非常强的补益作用,也有很强的破血破气作用。孕妇和女性来月子千万不要用!红豆虽然性平,但也是有益的东西。红豆和大麦都是有益的东西。又冷又湿的人会加重感冒,使病情恶化。气虚的人会更气虚,严重的时候会有一种虚脱的感觉。长期吃红豆薏米,首先会伤你的阳气,最后过度用水会伤你的阴气。

但商家绝不会告诉你红豆薏米汤只能让湿热的人喝,也绝不会告诉你长期喝红豆薏米汤会极大的伤害你的阳气和脾胃,因为会失去三分之二的市场。

所以在祛湿之前,首先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判断自己是湿还是寒。

最直观可靠的区分就是学会看舌头。

注意不要在饭后、喝完酒或饮料后、晚上在荧光灯下读舌。

湿热的舌头是什么样的?湿热舌色红,舌苔黄厚。

冷湿舌是什么样的?舌头很胖,有齿痕,像裙子的边。舌色白,舌苔白而厚,有的舌苔上有一层水汽。

其次,可以和排便区分开来。

湿热体质的人小便会发黄,气味很重;寒湿体质的人小便没有味道。

也可以和大便相区别。

寒湿和湿热都会导致腹泻。湿热引起的腹泻又急又猛。所谓暴赌,先急后重。上完厕所后肛门有烧灼感,大便很烫。寒湿引起的腹泻慢,肛门不热。吃生冷油腻的食物对胃不好,一天要上几次厕所。每次都是一点点,不成形,很稀,中医叫便溏。

如果排气的时候,感觉气体又臭又热,说明湿热。

也可以和狐臭区分开来。

湿热体质的体臭很重,比如狐臭、腋臭、脚臭等。甚至一天洗几次澡也挡不住他的重口味。西方人是典型的湿热体质,身上的味道真的很讨人喜欢。寒湿体质的人不怎么出汗,基本没有气味。

如果是女生,也可以仔细观察自己的白带。多色黄味的白带为湿热下注,量少清水的白带为寒湿下注。

最后可以从自我的感觉上区分。

寒湿和湿热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字,寒热。寒湿,寒湿,重在寒,湿为阴邪,寒亦为阴邪,寒湿为阴添阴。所以寒湿的人肯定是阳虚,阴盛阳衰,怕冷,吹头发,吃冷的东西。寒湿内阻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经络淤血,会疼,所以寒湿体质的人会觉得浑身疼痛。

湿热,重点是热,因为湿,所以运不动。因为热,吃了滋补油腻的东西会上火,口臭,口疮,痘痘等等。

也可以从性别和性格上区分。

一般来说,喜欢喝酒吃肉的男性属于湿热体质,喜欢喝牛奶吃水果的女性属于寒湿体质,性格一般湿热,性格安静温和。

当然,很多人还是分不清是冷还是湿,分不清是冷还是湿。它们基本上又冷又潮湿。一般来说,女性十有八九是寒湿,有些区域是湿热,但根本还是寒湿,所以一定要从寒湿开始调节。还有很多女性忽冷忽热,本质上是寒湿。记住只要下半身是冷的,就一定要根据寒湿来调理。

所以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不适合喝红豆薏米水。

无论是寒湿,都要记住一个调理的秘诀,就是先祛湿,先不要计较寒热。没有湿,寒热就无所依附。

那么,湿度大是怎么回事?如何祛湿?

要明白这个道理,首先要知道自然界的水分是如何形成的。《圆周运动古中医》里有一句话:火在水下生气,火在水上湿。

这句话怎么理解?

让我们去观察开水的问题。当火在下面燃烧时,水就会逐渐升温。这时,你会看到一些小气泡浮出水面,这是“气”在起作用。气的方向是从能量高的地方到能量低的地方。这就是“气”的特点。

再来看第二句:火湿于水。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例如,在漫长的夏季,天空中的太阳充满热能,地面上有大量的水。热量将水蒸发成蒸汽,蒸汽变成空气中的水分。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南方多湿,长夏多湿”的问题。

因为南方靠近赤道,所以比北方接收到更多来自太阳的热量,也就是这个“火”更多。另外,南方水多。这样,在火多水多的南方,水分自然比北方多。

为什么长夏这么潮湿?也是这样,因为长夏时节火很旺,水也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当火被加入水中时,会产生湿气。

那么与湿气重有关的脏腑有哪些呢?

第一,与脾有关。很多朋友都知道脾虚的人容易湿气重。那我们再想想,为什么脾虚的人湿气重?其实脾土不足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土承载力差。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土壤的不足不能保水,就像洪水一样,我们不能用土壤来防御,这个水就会泛滥。所以脾虚的人体内水分会很多。

第二,跟肺有关。肺主皮毛,我们体内的湿气可以通过皮肤的毛孔出汗来消散。但是,我们现代很多人一年到头都不流汗。如果常年不流汗,可以考虑一下。你应该从哪里摆脱这种湿漉漉的皮肤?然后再想想,为什么不流汗呢?因为我们现代人常年在空调房里,皮肤表面常年冰冷,所以为了御寒而封闭毛孔。

第三,与肾脏有关。肾脏有排出废水的功能。如果肾脏排出废水的能力减弱,这些水就无法从下孔口排出。另外,肾要藏,肾失去了密封能力,就相当于地下水渗出来了,也会导致体内水湿增加。

第四,也和肝脏有关。肝脏负责排出血液。如果肝脏排血的能力减弱,那么体内行气机的运行状态就不正常,就容易储存湿气。就像雾霾天气,容易隐藏湿气,不容易散去。

除了这些脏腑,它还与三焦密切相关。三交是我们体内的油网,这个油网是水液代谢的通道。如果这个油网堵塞了,水液代谢就会有障碍。

中医讲,湿粘,像橡皮糖一样粘在身上,不好处理,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溶解。所以祛湿不是喝一两杯祛湿汤,偶尔做做运动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时间和时间。

在这里我总结了五点祛湿:少摄入,宣传,通畅,渗透,气化。我们来解释一下:

1.少吃~适量适度的吃。

脾胃是我们最容易“犯”的地方,所以要祛湿就要养脾胃。

脾胃就像一台烹饪机器。一下子加太多菜,容易动。尤其是夏季,阳气行走于体表,脾胃虚寒,自身动力不足。如果油腻或饮食过多,会阻碍脾胃的运化。这是潮湿最常见的原因。

李渔在《随感寄》中说:“饥饮之度,不可过七分”,最好是七分食。夏季防湿,切不可贪多、过寒、过重。

①夏季饮食,以粥为主,最补脾胃。

李时珍曾说:“每天吃一大碗粥,空腹胃就会虚弱,胃里就会充满能量。补品不细说,也很软腻,和你的肠胃相契合。这是最美妙的饮食。”

炎热的夏天不适合滋补,清明、粥淡的时候最适合滋补。粥还能养阴液,促进胃液的增长,健脾和胃。炎热的夏天,出汗消耗厉害,一碗粥可以补血提神。

米粥容易消化,适合大多数人。小米粥补一些,脾胃虚寒的人喝小米粥更舒服。粥里也可以花点心思,加点山药、燕麦、花生、玉米、南瓜等平和的食材。

2喝水,遵循不渴不喝的原则。

喝水不代表专家说,一天喝8杯水,就会倒进肚子里。水太多,脾胃运化不了,就会变成湿气。不如听听自己身体的声音,感觉口渴了,慢慢喝几口滋润一下。

2.宣上~开宣肺气,使湿气排出体表。

心火能阻肺金,夏季心火旺,容易压制肺的宣发。肺在运输津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肺受到抑制,可能会使水停滞在半路上,从而积累并形成湿气。容易得头发油,脸油,长痘,咳嗽,痰。

夏天可以在三餐中加入一些辛辣的食材宣肺气,辛辣有发汗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出汗带走肌肉皮肤的水分,还可以帮助人体散热。

温性:如葱、姜、蒜、紫苏、花椒、胡椒、辣椒、大料等。

辛凉:如桑叶、薄荷、菊花、金银花、荷叶等。

根据自己的体质,或者目前的需要,可以在日常的粥里加一点。比如今天吃了太多凉性水果,可以来一碗姜粥;今天,当我夏天外出时,我想要一碗薄荷粥。

3.及时清理脾胃食物,化湿为浊。

脾胃如面包车。常年积累或食物带来的湿热痰,像超载的货物,增加前进的阻力。

如果一不小心吃多了,吃腻了,可以用一些性质温和,消化力强的食材,如生麦芽、鸡内金等,来清理脾胃中堆积的食物,使脾胃运化更顺畅。

你可以把它们煎成褐色,用来煮粥,或者直接泡在水里。

也可以用陈皮煮粥。陈皮可以疏通中焦,一方面可以帮助消化,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化痰祛湿,还可以调节因饮食失调而导致的体内气机。

4.浸润~轻度浸润利尿,湿气还有一个重要的排出路径,就是排尿。

中医强调清淡能利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味甘、味淡的食材,如冬瓜、茯苓、丝瓜、玉米须等,帮助下焦燥湿,通过小便排出湿气。尤其是经常感觉下肢浮肿、尿量少、尿液浑浊的人。

利尿的成分很多,尤其是夏天,很多新鲜的水灵野菜都可以利尿祛湿,比如车前草、马齿苋、鱼腥草。平时可以用来煮粥煲汤。

如果你觉得体内湿热,可以选择车前草、马齿苋、鱼腥草,它们都可以清热利湿,清除膀胱中的湿热,也可以消除脾胃中的湿气积聚。

如果觉得冷,可以选择菊花或者茴香。杭白菊能健脾养胃,化痰利湿。它可以帮助火,温暖焦炭和蒸发湿气。茴香、花椒等性温,还能驱下焦寒湿。

分不清湿热和寒湿的人,可以用玉米须煮水喝,可以帮助消肿,清利湿浊,适合全家人饮用。

调整气化

小肾阳,给身体增加热能。

脾运化食物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锅煮”的过程,脾就是那个锅。做饭不仅需要锅,还需要火。这个火是肾阳。

但是夏天,很多人都离不开空调和冷饮。寒邪伤肾,熬夜是东西。肾阳多为虚,体内的水没有足够的肾阳气化,所以就成了湿。

所以夏天呆在空调房里喝冷饮,也要给身体补充一些热量。

厨房里的花椒、辣椒、生姜都是可以加湿的,尤其是做一些凉菜的时候,可以多做一些搭配来中和食物的属性。如果要炖肉,可以放桂皮和八角,原理是一样的。

此外,生姜枣茶是夏季增加热能的最佳茶。早上喝一碗可以促进阳气帮助我们的身体循环,那些所谓的湿和垃圾都可以很容易的代谢掉。

方法也简单:大枣6枚,生姜6片,放入有冷水的锅中,大火煮20分钟。这里的枣煮的时间比较长,味道比较甜,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一些,不用红糖。

这里说的食材都是厨房和菜市场的食材。他们也许不平凡,但他们在每一顿饭里都默默的关心着我们。

如果我们能把这五点融入到我们的三餐中,善用这些食材,水分绝对没有立足之地。

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湿气不容忽视。尤其是夏天,空气湿热,皮肤开放,湿气容易进入体内。

古人常烧艾或放在家中“辟邪”。这个邪气包括一些蛇、虫、鼠、蚁,一些疾病,还有一些湿、瘴气。

空调温度要控制在26度以上。

夏天是一个出汗的季节,体内的水分也可以通过出汗排出体外。空调开得太低,皮肤会封闭,体内排出的汗液排不出去,封闭在体内就会变湿。

所以即使开了空调也要控制在26度以上,可以出一点汗,就不会太热了。

《内经》说“对太阳贪得无厌”和“所爱之物若在外”必有原因,夏天给了烈日。

我们不应该害怕太阳。到户外去,发现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让自己动起来,也是一个激发身体阳气的过程。多晒晒太阳,自由出汗,绝对是祛湿的好方法~

如果白天没时间上班,那就一大早起来,在附近的林荫花丛中散散步,或者走一小段路再坐车去上班。

相对于大环境的湿度,小环境的湿度对人的伤害更隐蔽。比如:运动后的湿衣服,雨后的湿衣服和鞋子没有及时更换。湿邪在这个时候很容易不知不觉地侵入体内。

所以,夏季运动后,或者不小心淋了雨,要及时换上干燥的衣服和鞋子,不要等它自然晾干,更不要放在空调下吹干。

另外,夏天在空调房里,准备一些披肩和毛毯,盖住脖子、肚脐、脚踝这些邪气最容易侵入的地方。女生最好不要穿露脐的衣服和短裤。

最后,我们是做艾灸的,艾灸肯定是没办法祛湿的[轻笑]

大椎穴、至阳穴、神阙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丰隆穴都是祛湿穴,平时可以配对艾灸!

祛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能把握住这些祛湿防湿的理念,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夏天一定会在一顿饭中变得清新宜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