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宗教文化景观?
明清时期的佛寺布局,一般是由正房和配房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院落形式。主井的前面是山门——整个寺庙的入口。山门左右各有钟和鼓楼。正对山门的中央是天王堂,常以一堂的形式做成三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庭院,正殿,通常被称为“大雄宝殿”,位于主轴的中间。大雄宝殿是整个佛寺建筑群的中心建筑,无论是建筑体量还是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各有厅堂或以两层亭子的形式装饰。一进正殿后面的院落,往往会修建一座二层的“藏经楼”。此外,僧舍、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布置在主井院两侧。北京的大型佛寺,比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就属于这种类型。
小寺庙一般只进院——山门入口为正殿,两厢为僧室。
佛寺建筑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牌坊、狮雕、塔、楼、山前碑等。
北京现存的宝塔都是用砖和石头建造的。广安门外辽代著名的天宁寺塔(檐密);元代阜成门修建的妙应寺白塔(土坡式);明代阜成门修建的慈寿寺塔(檐密);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卧佛寺位于西山残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原名窦律寺,或称寿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更名为什邡普觉寺。因寺内有一尊释迦牟尼涅槃铜像,铸于元元年至元二年(1330-1331),一般称为卧佛寺。
碧云寺位于西山东麓,每组大殿逐级上升。建于元至顺年间,原名碧云庵,明朝郑德年间(16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位于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是中国典型的密檐砖塔。此塔隋朝已有,现存塔建于辽朝。
第二,雍和宫
在中国,喇嘛教信仰喇嘛教,两个兄弟民族是蒙古族和藏族,所以喇嘛教的建筑与佛教寺庙的建筑因宗教内容和民族特色的特点而有所不同。
北京的喇嘛教建筑始于元代。
喇嘛教建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似佛寺的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另一种是铁砧建筑,属于碉堡式。北京的雍和宫和东、西黄寺都属于前者。只有颐和园后山的一组喇嘛庙是碉堡。
木质喇嘛庙仍采用四合院式布局,前半部分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与佛寺相似。但大厅后期往往有高大宏伟的建筑,布局也有变化;如雍和宫背面采用三殿并列的体系,高大的万福阁与两侧的永康阁、颜宁阁多道相连,十分雄伟。
喇嘛教的塔不同于佛塔。它是由印度的土坡演变而来的。中国的喇嘛塔也是作为僧侣的坟墓,但是建在寺庙里的喇嘛塔和佛塔的作用是一样的。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一些大教堂采用的常见建筑风格。它是仿照罗马长方形大厅和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巴西利卡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两排柱子被长长的走廊隔开。中间的走廊叫中厅,两边叫侧廊。大殿东西走向,西端有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祭坛,前有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的地方。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的门开在西端。高耸的祭坛代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骷髅山,放置在东面,以避免每次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祈祷时改变方向。随着宗教仪式的日益复杂,祭坛前南北横向空间扩大,其高度和宽度与正殿相对应。从而形成一个十字形的平面,横短竖长,交点靠近东端。这被称为拉丁十字架,象征着耶稣受难,强化了宗教意义。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和特点是穹顶在一个正方形的平面上,穹顶的建造和重量落在四根独立的柱子上,这是对欧洲建筑发展的巨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筑。它的大厅底座像罗马式一样是长方形的,但中央部分的屋顶是由一个巨大的圆形拱顶和前后的半圆形拱顶组成的。东正教的特点是地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风格,东欧的教堂突出穹顶,抬高鼓基,使穹顶更加饱满。目前,苏联红场的华西·布拉任内教堂是拜占庭著名的教堂建筑。它的特点是中心有一个大墩,周围有八个小墩排成正方形,每个小墩都有一个大小不一的圆顶。这座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瑰宝。
哥特式建筑在法国各地发展起来。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市民以极大的热情修建教堂,通过争夺胜利来展示自己的城市。此外,在那个时候,教堂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宗教建筑。它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市民大会堂,公众礼堂,甚至被用作市场和剧院。在宗教节日,教堂常常成为热闹的游戏场所。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塔尖高耸。在设计中,采用了十字拱、飞票、细长柱和新型框架结构来增加支撑顶部的强度,使整个建筑以其笔直的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的开阔空间,结合镶嵌着彩色玻璃的长窗,在教堂中产生了浓厚的宗教氛围。教堂的平面基本上还是拉丁十字,只是在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了一对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包括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德国科隆和英国威斯敏斯特。
新教教会互不相同。一般来说,教堂建筑都比较简单,大多是长方形的礼堂。对内,由于强调宣讲,讲台一般放在显著位置。新教加尔文派教堂甚至没有圣像、宗教画、彩色玻璃和祭坛。近年来,欧美的建筑艺术呈现多样化,宗教建筑也摆脱了旧的传统风格,出现了一些新的风格。
第一,中国寺庙的完整布局。中国的清真寺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往往采用一系列的四合院。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序有节奏地排列若干院落,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个院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要求和艺术特色,并且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化,* * *表达了一种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第二,中国的建筑类型。中国大陆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风格总体上具有中国特色。这些特点在大门、碉堡房、礼拜殿等主要建筑中凸显出来。
甘肃及西南、西部地区的清真寺,一般采用三五开间的门,大型木结构。建筑从大门升起,多为三层木塔建筑。大门前常以前檐柱作为木牌坊的三门,有八字墙和斗。这种大门不仅是清真寺的标志和入口,还起到碉堡建筑的作用,一举两得。
中国的大木脊朝拜堂。内地清真寺的礼拜殿和主附殿,一般都是带水桶的大型木脊建筑。正厅一般由前辊棚、正厅体和后窑厅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各有一个脊状屋顶,以钩状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灵活的大厅建筑。正殿布局多样化,有长方形、十字形、凸形、工字形等。一般来说,后窑厅不采用早期的砖拱做法,也是木砖并用。后尧庙的风格是繁花似锦,有单檐、双檐、三檐十字脊或各种亭脊,变化多端,不胜枚举。
第三,中西合璧的建筑装饰。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是中国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清真寺的显著特色之一。许多清真寺成功地将伊斯兰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技法相融合,把握建筑的色彩基调,突出伊斯兰教的宗教内容,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装饰方法,达到具有伊斯兰特色的装饰效果。
第四,具有中国趣味的园林处理。中国的清真寺大多是园林式的,生活情趣浓厚,体现了中国穆斯林不避世不厌俗,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他们在庙内遍植花木,设香炉鱼缸,立碑挂匾,堆石造桥,颇有“小桥流水”的园林风味。想象一下,人们在完成严肃的宗教课后,漫步在庭院里,看着袅袅的香烟和芬芳的花木,站在桥上听着流水和赏金鱼的游动,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情。
第五,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特色。无论它有多种多样,无论它吸收了多少中国的传统建筑技术,中国清真寺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具有伊斯兰建筑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