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文化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大家都专心创作的时候,中国的书法基本上处于一种从容不迫的状态,每一笔都充满了对汉字的无比尊崇。
其实不仅仅是书法,中国的很多传统精髓都处于一种缓慢而微妙的状态。比如中国的太极,每一招每一式都像一个时间框架,慢而柔,像微风袅袅,像春风。起跑趋势,抑扬顿挫,一拳一脚,刚柔并济。比如中国茶道,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比如润壶暖杯,倒满茶水,慢慢啜饮,甚至把心、眼、手、口、神都集中到同一个方向。我们的思想和视线必须在同一个地方。形式上我们是在品茶,其实是在感受生活。再比如中戏,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融合,唱腔的设计,片面,节奏慢。有中国剪纸,中国橡皮棋等等。每一个精华都是慢工出细活的典型。
或许,正是因为长期处于相对原始的农耕社会,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慢节奏文化形态。然而,中国的先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慢”字上,而是深入到内心,深挖“慢”字背后的本质。可以说他们做足了慢活,形成了慢文化。走路时,他们注意保持平稳。吃饭时,要求他们细嚼慢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杯茶,一包烟,大玩半天。慢到可以源源不断的出水,慢到可以出神入化。就像上面说的中国太极,看似慢,慢而不慢,慢而快,疾如闪电。最后会意识到,慢,慢。再比如中国茶道,中国书法,中国戏曲,看起来很琐碎,做起来很麻烦,但其实都是有耐心的,对生活有感悟的,行云流水后实现修身养性的。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财富缓慢沉淀后的厚积薄发,经济发展通过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社会发展则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飞地。
日益强大的中国并没有抛弃“慢”的传统文化。从崇尚匠心到建设大国工匠,从技术到艺术,都强调在“慢”字上写文章,慢、细、精。民间有句话说,三百六十行,各行状元,也是日复一日,苦心打磨的结果。
既能提高技能,又能培养修养。也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慢”文化的全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