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冬天的至日吃饺子,还有什么其他的习俗?
但就精神表达而言,冬季至日节的意义远不停留在味蕾上。作为二十四节气的基点和中国一年的开始,冬季的至日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节日礼仪和娱乐习俗,这些都经历了数千年,只是后来被我们忽略或丢弃了。
先说祭天。
冬季至日祭天虽然是古代帝王的专利,但在表达天人合一、敬畏天地、保家卫国方面仍有可借鉴之处。老百姓效仿皇帝祭天,形成了在冬季至日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地方,冬季至日祭祖的习俗一直保持着。在铜川耀州,“冬季至日”被称为“窖酒”。黄昏时分,普通人在郊区村庄外焚烧纸钱,为逝者缝补冬衣,表达对另一个世界亲人的温暖关怀。在中国台湾省,有在冬季至日做九层饼祭祖的习俗。象征吉祥的鸡、鸭、龟、牛、羊等动物,用糯米粉揉成团,层层蒸制,以九层规格表达祖先在冬季至日的初心。在中国的节日谱系中,大概只有冬天的至日,皇帝祭天才成为一个重要的仪式。在家国一体的举国体制下,冬季至日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节气和节日。
在节气方面,二十四节气是以冬季至日为基准的。随着至日的入冬,立春决定在至日入冬后的第45天,民谣唱道:“冬天的至日离春天还有45天”;清明是在冬季至日后的第156天,民谣云:“冬季至日百分之一百六十清明”。就节日而言,有一种说法是冬天的至日像一年一样大。此外,许多人不知道冬天的至日曾经是中国一年的开始。冬至日是周朝元年,汉武帝制定了《太初历》,将元年定在正月,一直延续至今。周朝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把冬季的至日作为一年的开始,所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冬季的至日一度扮演了“年”的主角。即使在汉武帝把正月作为一年的第一年之后,冬季至日的习俗在民间仍然很盛行。在汉代,它被称为“小年”和“冬季节”。在唐朝,冬天的至日还有七天假期。南宋时,冬季至日的节日气氛比新年更热闹,有“冬肥夏瘦”之说。在明清时期,每年冬天至日甚至有盛大的皇帝祭天仪式。“冬天的至日有一年那么大”和“亚岁”等标题都显示了冬季至日的独特地位。
下面说说向老师学习。事实上,冬天的至日是中国最早的教师节。在古代,冬天的至日是开斋节,许多地方都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祭祀的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礼仪是“释菜礼”,即以素菜为祭,以芹菜、大枣、栗子、蔬菜汤等祭奠孔子。之所以选这个东西,是因为孔子为了弹琴充饥,被困在陈蔡之间,七天不吃饭。他的弟子颜回在户外讲解菜式,以示对老师的尊敬和留校的心意。
在冬季至日祭祀孔子的同时,师生们也要穿上衣服,举行盛宴,热闹非凡。很多县志都有类似记载:“只要日子长,外地来的学生都会拜老师。”冬季至日上的“升师”习俗,极大地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冬季的至日又是教师任免的一年。自然有人欢喜有人忧。
最后说九个。“三九寒天,三伏天热”,在遥远的古代,取暖技术远没有今天先进和普及,漫长的寒冷是最难熬的。进入冬季的至日,过冬成了冬天的核心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中华民族发明了“九”这个抵御寒冬、期盼春天的方法。所谓“数九”,就是把从冬到春的81天分成9个9个单位,每天推进。这种逐渐变暖的气候特征在99首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99年走在冰上,99年沿河看杨柳”等等。再如《九九寒图》,闺阁女子在笔墨的优雅中,一步步度过漫长的冬天。这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寒冷,更是一种积极而富有哲理的生活态度。还有九式对联,每联九字九图,每联天天填。比如第一副对联写的是“春挂春色,刘春染春色美”,第二副对联写的是“秋柿秋挂秋寄秋香”。一副对联写完,春天就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