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人工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是一种珍贵的青蛙,具有食用、药用和滋补的功能。与猴头菇、熊掌、飞龙并称“文房四宝”,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雌性青蛙的输卵管制成的青蛙油(林蛙油)被誉为软黄金,是世界公认的滋补品之王。《本草纲目》、《中医通志》、《中医大辞典》、《本草图说》、《日本本草》中都有记载。哈蟆油具有补肾填精、滋阴润肺、健脑益智、补气血、抗衰老、抗癌、消炎美容等特殊功效,常用于体虚、病后失调、精神不振、心悸失眠、盗汗、咳嗽咯血。中国林蛙油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占总量的56.3%,纯蛋白质占40.7%。此外,还含有蛙醇、多糖、磷脂、维生素、脂肪酸、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多种激素。中国林蛙油还含有17-雌二醇、17-羟基甾醇脱氢酶、胆固醇、维生素A和少量。
从中国林蛙皮肤中提取的保湿因子,添加到化妆品中,具有极佳的保湿效果。从中国林蛙卵中提取的低分子量活性物质可用于生产美容产品,可抑制人体皮肤衰老。蛙头、蛙肝、蛙皮等部位是制作美容保健食品的绝佳原料。
提取林蛙油的副产品,如肌肉、内脏、骨头等。,也可作为珍贵毛皮动物的精饲料或浸泡后入药。
中国林蛙除了药用、保健、美容和饲料价值外,在东南亚和我国东北三省已得到充分认可,具有纯天然绿色食品的食用价值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中国林蛙因其营养价值高,俗称“大补”;因其专营昆虫食品,又被称为“纯绿色食品”、“农林守护者”,近年来市场表现出巨大的需求和商机。由于其较高的药用和保键价值以及独特的纯绿色野味食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开发利用,导致林蛙产区的人们对这种野生资源采取各种灭绝性的猎杀,使得这种珍贵的野生资源逐年减少,日益枯竭,成为一种产需失衡的濒危物种。
2.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属于两栖纲、无尾目、林蛙科、林蛙属。1940年,金波和龚琳将东北、华北和华西的中国林蛙合并为一个亚种——中国林蛙,中国亚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省份,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还分布在安徽、江苏、四川、湖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份,以东北三省为主要产区。
中国林蛙是我国稀有的具有药用、食用和保健功能的青蛙。与猴头菇、熊掌、龙飞并称“文房四宝”。被视为深山老林之宝,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国家环保局和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中国林蛙的人工饲养管理和圈养试验,到80年代末,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半人工饲养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了全人工养殖试验研究,使中国林蛙生产进入集约化、产业化、高密度、短周期的新阶段。中国林蛙的大规模养殖不仅满足了市场对林蛙油的需求,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中国林蛙的价值。
●药用价值
中国林蛙油,雌性中国林蛙的输卵管,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尤其是中国林蛙,体积大,含油量高。林蛙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林蛙醇,具有“补肾填精、润肺养阴”的功效。专治肾虚、气虚、精力减退、记忆力减退、产科出血、产后缺乳、神经衰弱。中医认为可以治疗“小儿疝气、止痛、解乏、祛湿解毒、利水消肿、劳嗽”,有滋补肺肾的特殊功效。目前,人们还从卵巢中提取出可用于制备抗昏迷药物的物质,并已应用于临床实验。此外,还从中国林蛙皮肤中成功提取了一种具有医用广谱抗菌作用的分子肽,正处于实验室实验阶段。
●营养价值
中国林蛙油的蛋白质含量为76%,含有20多种氨基酸,其次是脂肪和糖。此外还有多种矿物质:钙5.75%,磷0.0525%,铁14.65%,钾16.52%,钠3.56%;富含维生素A、B、C及多种激素,含347卡路里/100g热能。中国林蛙是一种美味的食物,它实际上是一种食用和使用都很经济的动物资源。蛙肉和蛙籽是餐桌上的佳肴;青蛙皮肤富含透明质酸,是很好的保湿因子,具有很大的养生、美容、保健价值。内脏和骨头可以做饲料。
●经济价值
雄性成蛙价格1元/蛙;雌性成蛙价格7-15元/只。目前在黑龙江省铁力市,中国林蛙油价格在2800 ~ 4200元/斤,南方市场较高。中国林蛙油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达到1500美元/公斤。
●社会价值
东北是中国林蛙的自然分布区,森林资源丰富,所以东北的林蛙是中国林蛙的最佳品种,尤其是林蛙油,是纯天然的珍贵药材。东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50%以上的林分适合林蛙养殖。在林蛙资源日益减少,林蛙产品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大力开发林蛙资源,培育和扶持林蛙养殖,对于繁荣林业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人员分流渠道,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态效益
据统计,1只林蛙在1年里可以捕食3万多只害虫。它专门研究活着的昆虫和蠕虫。通过胃部检查,发现中国林蛙胃内有近60种食物,包括6纲13目,其中以昆虫纲为主。它们主要是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其次是蛛形纲、软体动物和蜗牛。中国林蛙主要生活在针阔混交林中,林区害虫能满足其生长所需的大量食物。中国林蛙几乎不加选择地捕捉其力所能及的所有昆虫,因此也被称为“森林卫士”,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特别是对林区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林蛙的养殖前景。
●技术方面
中国林蛙的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中国林蛙需求的不断增加和野生中国林蛙数量的急剧减少,国内外市场上中国林蛙供不应求,于是各地逐渐兴起人工养殖,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两次养殖高潮。在林蛙养殖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由于蛙农技术经验的缺乏和一些人的盲目投机,养殖失败的例子不断出现。于是,很多人对人工养殖林蛙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一说起人工养殖就说全是骗子。但从铁力的实际养殖情况来看,上述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
近年来,在东北林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铁力市通过不断摸索实验,基本解决了中国林蛙养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截至2004年底,铁力市共有人工林蛙养殖场103个。2004年,铁力市各类养殖户投卵48000余枚,孵化蝌蚪2900万只,平均孵化率60%,畸形幼蛙约2000万只,平均变态率70%。一年生幼蛙总数约为265,438+。与半人工养殖3%的捕获率相比,全人工养殖回收率提高了近15倍。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也出现过林蛙死亡的情况,有的甚至全部死亡。但据我们调查研究,这些主要是由于蛙农经验不足,或者人工管理措施不完善,防病不及时造成的。因此,从铁力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工养殖中国林蛙在技术环节上是完全可行的。
●质量。
目前很多人对完全养殖的林蛙的蛙油质量有疑问。他们指出,由于饵料单一,人工养殖的林蛙营养成分不如野生的。甚至有人提出,人工养殖的中国林蛙只适合食用。但是根据野生林蛙和养殖林蛙的蛙油营养成分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者的营养成分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我们还发现部分地区的蛙油铅含量超标。因此,与野生林蛙油相比,林蛙油不仅品质不差,而且无污染,更安全。
●市场方面
目前我国林蛙的深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开发的产品只有林蛙口服液、冰糖林蛙饮料和虫草林蛙胶囊。因此,有人担心,如果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进入产业化阶段,人工养殖的中国林蛙数量是否会急剧增加,中国林蛙的市场需求是否会达到饱和。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随着中国林蛙产品深加工研究的深入,中国林蛙将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成为营养保健品、医药、化妆品等各个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料。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铁力中国林蛙研究所先后开发了中国林蛙养生美容酒、中国林蛙儿童营养液、中国林蛙速溶咀嚼片等。这说明中国林蛙在上述行业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因此,从市场角度来看,中国林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利益。
中国林蛙养殖投资少,效益高。以一个年产5万只林蛙的小型人工养殖场为例。生产周期2-3年。它需要种植80对青蛙,建造5个100平方米的青蛙圈,以黄粉虫和蝇蛆为主要饵料,以天然昆虫为辅料。总投资仅4万元,可销售2 ~ 3万只商品蛙,利润6万元。
●政策方面
目前,国家公布了包括中国林蛙在内的54种允许放开的野生动物,为中国林蛙的养殖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针对我国野生动植物繁育和贸易现状,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野生资源保护、促进野生动植物培育和合理开发管理、建立有效市场准入等指导性措施,为林蛙等野生动植物的合理开发管理指明了方向。
因此,中国林蛙的发展潜力巨大,养殖前景可观。
5.中国林蛙的形态特征。
RanachensinensisDabid在中国当地的叫法有蛙、蛙、黄蟾、油蟾等。在动物分类学上,中国林蛙属于脊索动物、脊椎动物、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和林蛙科。
中国林蛙体宽而短,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部略突出于下唇。一对鼻孔,位于口鼻部后面,靠近口鼻部。耳膜圆而突出。前肢短而细:指尖略尖,手指细长。手指长度的顺序是3,1,4,2。关节下面的肿瘤很明显。第三、四指指根下有肿瘤:掌内突圆而大,掌外突小而长。后肢发达,伸直向前伸展,胫距关节超过眼睛;跖骨内侧突起明显;趾间蹼呈膜状,蹼边凹陷;趾长序列为4,3,5,2,1;第三和第五个脚趾几乎一样长。
中国林蛙皮肤略粗糙,背部和侧面有小疣粒,排列不规则。在幼体后部,有一个明显的长颚腺向后延伸至前肢基部;背侧皱襞不直,在耳膜上方向外侧倾斜,然后向中线轻微皱襞,再向后延伸至胯部,在颞部形成之字形。腹部的皮肤很光滑。
中国林蛙的体色差异很大,不同季节、不同产地都不一样。典型的体色,在冬眠和产卵期间,身体背部和两侧呈深褐色,部分个体呈土黄色或灰色,带有褐色斑点。鼓膜上有三角形黑点;两眼之间常有黑色条纹,或脑后有“八字形”黑点;一些背侧褶皱呈棕红色;背部和体侧的一些疣粒被黑色包围;四肢背部有明显的黑色条纹,个别不明显;前臂基部的腹面通常有一个长长的黑点。腹面乳白色,腹部后部和大腿腹面浅黄绿色。雄性腹面的典型颜色是白色带褐色斑点,有的褐色斑点较多,有的褐色斑点较少。男性个体也有一对咽下内听囊。
卵成簇,直径1.5-1.8 mm,动物极棕黑色,约占卵面的2/3,植物极灰或白色。